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為題,於11月24日以快速通道的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雜誌。

餘宏傑課題組前期的研究已闡明新冠肺炎人群易感性的年齡別差異、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人群接觸模式的改變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相關文章已於4月初發表在Science(點擊閱讀)。

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

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為此,餘宏傑課題組基於2020年1月21日至4月2日期間湖南省確診的SARS-CoV-2感染者的個案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開展了一項流行病學模型研究,旨在闡述個體水平上新冠病毒傳播的異質性、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以及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

針對個體水平的新冠病毒傳播異質性的研究結果表明,實施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後,家庭內接觸發生新冠肺炎傳播的概率(7.2%,95% CI:1.2-19.6)顯著高於親屬間接觸(1.7%, 95% CI:0.4-5.6%)、社會接觸(0.9%, 95% CI:0.2-2.7%)和社區接觸(0.4%, 95% CI:0.1-1.1%)。同時,個體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cumulative contact rate, CCR)在不同接觸模式間存在較大差異,個體在家庭內與親屬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顯著高於社會與社區接觸。而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隨接觸時長的增加而增高,接觸時長每增加1天將導致傳播風險增高10%(95% CI:5-15%)(圖1)。

圖1:各接觸類型下SARS-CoV-2感染者接觸概率的異質性及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影響。A: 傳播概率分布;B: 暴露時長的累計分布函數;C: 感染者的接觸人數分布;D: 基於年齡的接觸矩陣;E: 累計接觸概率比

為闡明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本研究又重建了配對的傳染者-感染者(infector-infecteepairs),並基於重建後的傳播鏈估算了傳播動力學參數。結果表明,系列間隔(serial interval)與代際間隔(generation interval)的中位數均為5.3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為63.4%(95% CI:60.2%-67.2%)。及時快速的隔離措施能夠提前阻斷潛在感染者和易感者的接觸,將疾病傳播事件限制在感染的早期階段,病例隔離時間越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越高,其對應的系列間隔與代際間隔越短。

考慮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實施時間,本研究進一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月27日前;第二階段:1月27日至2月4日;第三階段:2月4日後)分析了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結果表明,從第一到第三階段,通過主動監測發現的病例比例從22%上升至66%,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的中位數從5.4天(四分位數間距: 2.7, 8.2)縮短至-0.1天(四分位數間距: -2.9, 1.8),基本再生數由1.75降低至1.01。

隨後又採用數學模型重建了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的代際間隔與傳染期分布。結果表明,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病例的傳染性在發病前0.1天達到峰值,87%的傳播事件發生在病例發病前5天內和發病後5天內,症狀前傳播比例約為53%。此外,研究還發現,隔離措施實施的速度越快、病例隔離的比例越高,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越大,即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有效性越好,但需要將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相結合,才能達到控制疫情的最佳效果(圖2)。

圖2: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參數的影響。A:代際間隔;B:系列間隔;C:症狀前傳播比例;D:從感染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E:從發病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F:不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和病例的隔離比例所對應的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G-H:不同R0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人群接觸概率的改變量、病例隔離的比例所對應的有效再生數。

本研究揭示了由接觸模式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共同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的異質性,估算了各種接觸模式下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深入分析了針對個體與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對接觸模式與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定量評估了生物學因素、行為學因素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相對貢獻。研究成果旨在為全球各國放鬆和/或重新實施幹預措施時提供重要科學證據,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新冠肺炎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孫開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王微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立冬為共同第一作者,餘宏傑孫開元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1525023)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3/science.abe2424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復旦新聞文化網
    科研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10月24日,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2020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林東昕院士,委員鄔堂春、曹務春、胡志斌、吳永寧、施小明、餘宏傑,北京大學周曉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陳瑞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王超龍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教授等特邀專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吳凡副院長,公共衛生學院何納院長、羅力書記,以及重點實驗室的相關成員參加會議。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2020年2月8日,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截至4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75萬例,死亡人數達19萬。
  • 「新」火相「傳」,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20周年華誕
    此前,本年度由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數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20)已於11月21日正式開幕。這一學術盛會吸引了來自全國35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參與,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共舉辦了17場學術研討會議。
  • 塔斯馬尼亞魔鬼中的可傳播癌症逐漸變為局部傳播
    塔斯馬尼亞魔鬼中的可傳播癌症逐漸變為局部傳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6:45 美國華盛頓州大學Andrew Storfer團隊發現,塔斯馬尼亞魔鬼中的可傳播癌症逐漸變為局部傳播。
  • 北京大學王亞沙:新冠肺炎傳播預測模型
    「AI未來說·青年學術論壇」系列講座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百度全力支持,讀芯術、paperweekly作為合作自媒體。承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會,協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生會、網絡中心研究生會、人工智慧學院學生會、化學工程學院學生會、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學生會、微電子學院學生會。
  • 復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課」今開講,吳凡和張文宏喊你來上課
    「沒有想到第一次在B站看直播看的是防疫……」距復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課」正式上課還有一個多小時,已經有上千觀眾守在復旦大學直播間了。正式開課時,直播間人氣突破10萬,各大學學生紛紛前來打卡報到。新冠肺炎是怎麼回事?新冠肺炎如何防控?
  • 復旦上醫專家應邀與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連線交流新冠肺炎防控...
    4月23日,應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邀請,復旦大學附屬醫院抗疫專家張文宏教授、胡必傑教授,與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成功連線,分享交流了新冠肺炎防控經驗。會議前期得到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上醫校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教授戴奇的大力支持。會議由雙方聯合舉辦,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王藝與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醫學系主任W.
  • 復旦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有效應對新傳播技術引發的不確定性
    復旦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有效應對新傳播技術引發的不確定性 網際網路成了當下中國最大的社會變量。由這一變量引發的新傳播技術,給中國的傳播格局帶來了深廣影響,改變了中國媒體的結構版圖以及運行邏輯。
  • 復旦大學教授許閒:「新冠肺炎」保險指南
    來源:中國網財經本文選自《復旦金融評論》-作者:許閒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既然已有的社會保險和政府財政為確診或者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承擔了所有的救治費用,那麼是否還有必要配置商業保險呢?
  • 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由於病毒能在某些動物(如水貂)與人之間傳播,類似的管控策略也應在重要職業群體如動物飼養員,動物園管理員或屠宰場工人中開展。不過新冠病毒在其它動物(除了水貂)與人間的傳播證據還比較有限。科學界應開展其它家畜是否能攜帶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傳播給人類以及病毒溢出其它相關因素方面的研究。當前科學界已檢測到新冠病毒累積的突變,但新冠病毒RNA基因組在人群中傳播期間似乎仍然相對穩定。
  • ...系王戎團隊以二氧化碳排放為新地理學指標評估中國新冠肺炎疫情...
    在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迅速建立防控機制,阻斷了COVID-19在中國的大範圍傳播。科學分析中國的防控措施,對解決防控行動的爭議、為其它國家借鑑中國經驗有重要意義。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戎課題組與國內外團隊合作,梳理能源數據和衛星遙感兩種不同資料,將2020年相對2016-2019年同期每日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為新指標,與每日新增病例數變化率建立大數據統計學關聯,預測控制強度和控制時間對COVID-19規模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防控措施產生的長期公共衛生收益遠高於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短期下降。
  • 2019年復旦大學科研團隊7-9月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基礎醫學院施冬雲課題組  在研究靶向氧化還原及精準幹預應用策略上取得新進展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EV-A71疫苗上市後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EV-A71疫苗上市後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以「Effectiveness of EV-A71 vaccination in prevention of paediatric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ssociated
  • Science:新研究表明一種導致袋獾大量死亡的傳播性癌症轉變為一種...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一種導致袋獾(Tasmanian devil)種群大量死亡的傳染性癌症可能不會給它們引來滅頂之災。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nbsp&nbsp&nbsp&nbsp演講人:李佔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在心理衛生領域,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 復旦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央廣網上海9月13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殷夢昊 李斯嘉)今天(9月13日)上午,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復旦大學本次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歡迎新同學。湖北籍學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約4500人在正大體育館現場參與典禮,其餘未進入正大體育館的新生由各院系、各校區自行組織分會場同步觀看直播。
  • 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研究評估各種政府干預措施對COVID-19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4:54:11 英國牛津大學Jan M.
  • 復旦大學教師節大會召開,校領導走訪慰問教師代表
    昨天,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今天我們是學生的榜樣,明天學生是他人的榜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復旦的種子灑到世界各地,更好的傳播復旦有溫度的種子精神。在復旦的三十多年當中,我明白了育人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做好傳道、授業、解惑也是我們每位教師的重大責任。每年都有一批優秀人才加盟復旦大學,接過前輩們手中的接力棒,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道路上繼往開來、砥礪向前。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濤代表新入職教師發言。
  • ...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效應的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農生學院蔡均猛老師,合作者包括農生學院碩士生段涵琦(共同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生張佑君同學,東莞理工學院郭曉娟老師,英國阿斯頓大學餘熙老師,南京林業大學張興光老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博士生Md. Maksudur Ra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