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麗《Science》發文:新冠病毒傳播途徑概述

2021-01-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1月9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系統的概述了當前新冠病毒向人傳播的途徑,並指出在新冠病毒自然宿主溯源、新冠病毒在動物中變異後對人健康的影響等方面還需更多科學研究。

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2003年)、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2012年)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019年)都爆發於近幾十年,並由不同的冠狀病毒株引起。不少病毒被認為源自蝙蝠,然後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SARS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MERS病毒源自單峰駱駝;但目前我們仍未確定COVID-19病原體的直接來源。

Oude Munnink等人深入報告了荷蘭的16個水貂養殖場動物和在此工作生活的工人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97名農場主、工人和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中有66名感染了新冠病毒,一些病人的毒株具有動物序列特徵,這為新冠病毒在水貂場內動物與人之間來回溢出(註:自然界病毒跨越種群,傳播給人或者其他動物)提供了證據。

除了水貂,多種野生或家養動物也可能攜帶新冠病毒或其相關病毒。實驗性病毒感染試驗及病毒抗原-受體親和試驗證實新冠病毒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研究組在中國馬蹄蝠和南亞走私的穿山甲中報告了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基因組序列比較結果並沒有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家貓、家狗以及園區老虎也發現能被患者傳染新冠病毒,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傳染人類。所以,它們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宿主。

迄今為止,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在8個國家(荷蘭、丹麥、西班牙、法國、瑞典、義大利、美國和希臘)報告了水貂農場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除了農場動物向人傳播外,食品冷鏈已經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幾起小規模新冠疫情都是由海外受病毒汙染的海鮮或豬肉引起。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肉類和冷食品包裝表面存活3周,仍具傳染性。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動物的肉或病毒汙染的食品包裝可能是人類傳染源。

SARS-CoV-2可能的傳播鏈

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不進行常規診斷就無法甄別。大規模「撲殺」養殖場水貂是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有效方法。然而,這不適用所有家畜(如果發現其它物種是新冠病毒宿主)。因此,出于謹慎考慮,應在高密度種群的家禽場中實施嚴格的隔離措施。由於病毒能在某些動物(如水貂)與人之間傳播,類似的管控策略也應在重要職業群體如動物飼養員,動物園管理員或屠宰場工人中開展。不過新冠病毒在其它動物(除了水貂)與人間的傳播證據還比較有限。科學界應開展其它家畜是否能攜帶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傳播給人類以及病毒溢出其它相關因素方面的研究。

當前科學界已檢測到新冠病毒累積的突變,但新冠病毒RNA基因組在人群中傳播期間似乎仍然相對穩定。人們普遍認為冠狀病毒在跳躍到不同物種時往往會快速進化。為了保持低複製錯誤率,冠狀病毒編碼數種RNA加工和校對酶來提高病毒複製的保真度。

然而,為了適應新物種宿主,病毒傾向於犧牲這種保真度。冠狀病毒刺突蛋白易於突變,它是病毒感染宿主的首要關鍵分子,因此面臨最強的選擇壓力。人們在非典病毒基因組中觀察到這種分子進化現象,疾病傳播早期(果子狸到人類)比後期(人與人之間)受到的適應壓力更大。

動物中發生突變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增加其在人中發病程度和傳播力。在水貂中發現了5種(Cluster 1-5)新冠病毒變異株。在丹麥,Cluster 5對新冠肺炎病人血清的免疫原性比人新冠病毒低,這是因為該異株的突變位於病毒的刺突蛋白。Cluster 5毒株已感染至少12人,但患者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和感染者間的傳播與其它流行在人的新冠病毒株相似。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水貂新冠毒株的任何突變都可以逃避針對人流行株抗體的中和作用。但考慮到新冠病毒在人與某些動物之間可能的溢出風險,有必要密切監測來自感染動物和人的病毒基因組突變,特別是影響診斷測試、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區域的基因組。

疫苗將有助於控制新冠肺炎。如果病毒繼續從動物身上溢出,則針對當前流行毒株的疫苗可能面臨挑戰。在動物和人類物種間傳播過程中病毒基因組很可能產生突變,引起人們對當前疫苗能否在未來預防新型毒株。對動物和人類病毒基因組的廣泛測序以及全球範圍的數據共享,將是監測病毒基因組關鍵突變對疫苗效力影響的核心工作。實驗研究應檢測出現的突變是否影響病毒的主要特性,包括發病機理,免疫原性和交叉中和作用。此外,應對新變體病毒疫苗的開發做出準備。從長遠來看,還應考慮對動物進行疫苗接種,避免農業經濟損失。

蝙蝠或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與人新冠病毒相似性達到90~96%,但它們是否為人類首次疫情爆發的動物來源仍有爭論。蝙蝠和穿山甲病毒基因組進化分析表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病毒在動物宿主或人類中已進行了進一步的適應。因此,具有高種群密度的動物,通過自然選擇並具有合格的新冠病毒受體ACE2,可能會成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宿主。另一個爭論是關新冠病毒來源。目前數據質疑新冠病毒源於武漢海鮮市場動物。

鑑於在一些進口食品包裝表面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接觸被汙染的、未經烹煮的食物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近期,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採集的境外人員血清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這表明武漢報導首例病例前,新冠病毒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應對疫情爆發前,來自水貂、其它易感動物以及人的樣本進行回顧性調查,以鑑定病毒祖先的宿主,並確定病毒何時溢出到人類。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20

相關焦點

  • 石正麗首次直播:新冠病毒絕非人為製造,蝙蝠種群中本來就有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做客「2020科學抗疫」公益直播。她表示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確實給新冠病毒溯源帶來了困難,而新型冠狀病毒絕非人為製造。
  • 科普: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嗎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7日表示,對於近來一些科研人員提出的有關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觀點,世衛組織持開放態度,正在匯總病毒傳播方面的各項研究進展。那新冠病毒確實有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嗎?應該怎麼預防?
  • 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
  • ...滯留武漢的「蝙蝠俠」王林發,面對質疑,石正麗曾是唯一相信他的人
    從事新發傳染病及病毒與宿主共進化研究,開拓了宿主種群遺傳進化、分子免疫學、分子病毒學等學科交叉研究新領域。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之下,他希望他的檢測方法可以幫助追蹤該病毒的傳播途徑,甚至查明該病毒的起源。對於「蝙蝠俠」王林發而言,這項溯源工作將成為他接下來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眾所周知,王林發一直在追蹤病毒從蝙蝠到人類的擴散過程。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上呼吸道中的病毒複製與宿主之間的有效傳播相吻合,而下呼吸道中的病毒複製與肺部疾病的產生相吻合。對這種模型中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感染的深入比較,可能會發現這些新興病毒的發病機制中的關鍵途徑。這項新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感染模型,該模型對於評估和批准用於人類SARS-CoV-2感染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以及評估重新利用物種特異性現有療法(比如聚乙二醇化幹擾素)的療效至關重要。
  • 石正麗研究員榮獲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榮獲「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石正麗在多年的科學研究中,始終堅持「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腳踏實地、深耕細作,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從不退縮、頑強拼搏。2003年SARS暴發,武漢病毒所面向國家需求,將科研重點轉向影響人類健康的新發傳染病病原研究領域。
  • 外媒:新冠病毒早在1月份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傳播
    原標題:外媒:新冠病毒早在1月份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傳播 來源:參考消息網外媒稱,新冠病毒早在1月份已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傳播,最早的死亡病例可能被誤當作流感。據路透社美國薩克拉門託4月22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縣衛生官員當地時間22日表示,新冠病毒早在今年1月就已經開始在加州傳播,比預想中早了好幾個星期,早期死亡病例很可能被誤認為是流感。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縣的衛生官員薩拉·科迪表示,一名57歲的女性2月6日死於新冠肺炎,這個時間遠遠早於美國境內報告的其他病例。
  • 石正麗團隊2年前已發現蝙蝠冠狀病毒感染人現象
    ,國外新近研究發現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直接感染人,意味此次疫情源頭可能直接來自蝙蝠。自2011年以來,石正麗團隊一直在對這些洞穴中存在冠狀病毒的蝙蝠進行縱向分子監視,並發現大量蝙蝠居住,包括被證明是SARS相關病毒主要宿主的菊頭蝠(石正麗團隊日前發現的與新冠病毒最接近的病毒樣本,也採自菊頭蝠)。
  • 新冠病毒可通過泳池傳播嗎?FoxNews: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途徑
    然而,也有不少人擔心,泳池內是否會存在新冠病毒,引發接觸感染呢?根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的發布內容來看,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有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等。而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就是結束到患者的呼吸道飛沫,由於這種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天、空氣中還能停留幾個小時,所以也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途徑!
  • Science背靠背|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介導microRNA降解
    microRNA decay independently of tailing and trimming 和The ZSWIM8 ubiquitin ligase mediates target-directed microRNA degradation,這兩項研究同時揭示了ZSWIM8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降解
  • 美疾控中心更新指南: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5日報導,美疾控中心當天更新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指南,表示這種病毒「有時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感染距離超過6英尺(約1.8米)外的人。美疾控中心網站:新冠病毒有時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美疾控中心表示,基於目前的科學,人們與新冠患者接觸的時間越長、距離越近,就越有可能被感染。一些已經發表的報告顯示,在「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下,人們能夠被6英尺外的新冠患者感染,或者在新冠患者離開不久的區域內被感染。
  • 大雄和哆啦A夢的阻止新冠病毒傳播之行
    新冠病毒搞得大雄所在的學校都停課了,他很長時間不能去學校上課,只能在家上網課,更要命的是他不能去找靜香玩。大雄想:「對了,我和哆啦A夢坐上時光機到新冠病毒開始傳播的前一天,看看我和哆啦A夢能不能找到新冠病毒爆發的原因並阻止病毒的傳播。」說幹就幹,他們倆坐上了時光機,時光機把他們倆送到一片森林,森林裡的一位盜獵者在捕捉各種野生動物。大雄對盜獵者說:「住手,把這些野生動物給放了!」
  •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人傳人。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人傳人。
  •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微粒傳播 建議人們保持6英尺安全距離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微粒傳播外媒稱,新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中的微粒傳播,在房間中四處漂移,感染人們。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2日報導稱,新冠病毒能否通過空氣傳播一直是緊張辯論的話題。人們現在知道,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噴出其他人可能會吸入的唾液以及黏液時,人們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 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北京出現...
    NCP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新聞發言人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可氣溶膠傳播,18位院士落戶烏鎮,北郵-華為學院...
    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也警告說,這些結果並不意味著新冠肺炎康復者可以免受再次感染。輝瑞:希望在九月之前將新冠病毒疫苗的人體試驗規模擴大到數千人據CNBC消息,當地時間5月12日,輝瑞製藥執行長兼董事長Albert Bourla表示,該公司計劃在9月前將其試驗性新冠病毒疫苗人體試驗擴大到數千名試驗患者。
  • 世衛:新冠病毒傳播不受季節影響 白俄總統稱曾感染
    中新網7月29日電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7月29日8時35分許,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1666萬例,累計死亡逾65.8萬例。世衛組織警告稱,新冠病毒傳播不受季節影響;美總統川普繼續為羥氯喹治療新冠「辯護」;白俄羅斯總統透露自己曾感染新冠;多國收緊防疫措施,旅遊經濟受挫。
  • ...鄭重聲明如下:石正麗研究員從未發布過任何相關信息,石正麗本人...
    2020-03-18 11:27:04來源:FX168 【石正麗凌晨發出警告稱蚊蟲或成第三宿主經查證,我所鄭重聲明如下:石正麗研究員從未發布過任何相關信息,石正麗本人及我所保留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衷心感謝社會各界對我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
  • 當新冠病毒流行碰上季節性流行感冒會怎樣?有多嚴重取決於這四個因素
    當新冠病毒流行碰上季節性流行感冒會怎樣?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夠可怕的了,但流感季節也快要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流感季節將會有多嚴重?我們能做些什麼準備?美國西北大學醫學肺科醫生班傑明·辛格(Benjamin Singer)在負責治療住入重症監護室的新冠病毒患者,他概述了預防流感的最佳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肺炎與溫病理論
    就是不知道病毒在哪裡,更不知道什麼時間會感染病毒,通過隔離取得很好效果,中醫也成為此次疫情最大的希望,為什麼中醫能有效治療新冠病毒肺炎呢?中醫是有著完整醫學體系的學問,尤其溫病理論是瘟疫的剋星,這裡為大家介紹新冠病毒在體內傳播與中醫溫病理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