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經歷了近代百年之辱的中國,才知道今天的和平都多麼不易。勿忘國恥,要求華夏兒女,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本,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在國家危難之時,更不能當賣國賊。所謂「飲水思源」、「勿忘在莒」,自古,我們的先輩就在教導我們切忌數典忘祖。「飲水思源」出自《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勿忘在莒」則是出自《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樂不思蜀的行徑,必定為國人所不恥。
01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聖人先賢留下的瑰寶,最珍貴的當屬那些珠璣玉言,其中不乏有治國方略,亦有處世之道,修身養性的哲學。人要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本,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讓全世界的中國人團結起來,鍾愛自己的國家,挺起民族的脊梁。
中華民族以勤勞勇敢立世,中華人民不管到了何處,均可以繁衍生息。也能靠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當地建立一番事業。明朝時期有一位將軍,靠著這些精神與品質,在異國他鄉,成立了自己的王國,他就是黃森屏。
黃森屏本名黃元壽,生於元末明初之時。早年投軍,追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南徵北戰,是開國功臣。大明國建立之後,皇帝授命他為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是大明國的高級將領。
建國初期,正值倭寇之患猖獗之時,攪亂了東南沿海的安定。此時的大陸還有元兵的殘餘力量沒有清除,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把握了明朝的弱點,越發猖狂。
朱元璋放任倭寇為亂也只是一時無奈之舉,安定內陸之後,朱元璋就決定剜除這顆毒瘤,立即組建海上抗倭軍隊,讓黃元壽帶兵剿滅倭寇。黃元壽終不辱命,擊退了倭寇,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以嘉獎黃元壽的抗倭壯舉,朱元璋為其賜名"黃森屏"。
02
而當時在東南亞,有一個國力弱小的浡泥國,也就是現在的汶萊,經濟、軍事上都受到了印尼的衝擊,北邊的蘇祿國也對其虎視眈眈,可謂是四面楚歌之境地。
面對各鄰國的挑釁,渤泥國無奈請求大明國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邊境之困。明朝皇帝出於義氣,應允了浡泥國。
恰巧,黃森屏當時在浡泥國周邊的婆羅州辦理公務,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拉攏親明勢力,組建了一個徒有其名的諸侯國,形成了海上屏障。朱元璋就任命黃森屏前去浡泥國支援。
浡泥國長期以來不堪蘇祿國的滋擾,黃森屏的到來,讓浡泥國國王著手自己的計劃。他準備把自己的女兒嫁與黃森屏作妾,拉攏黃森屏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接著,浡泥國王娶了黃森屏的妹妹,在榮譽上滿足黃森屏的家族,加深了浡泥國和黃森屏之間的聯繫。
黃森屏是當時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和浡泥國建立關係之後,很快就解決了浡泥國的邊境之困,由此獲得國王的"一字並肩王"稱號。
浡泥國在擊退了蘇祿國之後,印尼國也對浡泥國退讓三分。浡泥國也意識到了明朝的國力雄厚。久而久之,兩國建交就有三十年之久。黃森屏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並且在當地極負盛名。
03
黃森屏在浡泥國主持修建了中國城鎮,並且在浡泥國的國王去世後,順理成章當上了浡泥國的新國王,逐漸養成了自己的羽翼。此時,朱元璋意欲除之而後快,黃森屏因此成了大明國的叛徒。
黃森屏只想在浡泥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將先進的生產技術、軍事指揮策略帶去了浡泥國。最終,浡泥國在黃森屏的統治下,經濟社會都有良好的發展。在東南亞國家中,浡泥國的國力迅速提升。雖然黃森屏在浡泥國混的風生水起,但他依然掛念故國。
鬥轉星移,曾經的浡泥國也成為了現在的汶萊國。黃森屏的後代,也與汶萊結下了深厚的緣分,一直是王國的繼承人。儘管今天的汶萊擁有獨立主權,卻和我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還有5萬華人生活在汶萊,而且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的後代。今天的汶萊,已經成為東南亞富裕的國家之一,人民生活富裕安寧,這和當初黃森屏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中華民族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五千多年沒有中斷的文明。而在這些文明之中,相比於精彩的歷史、強盛的國力,更為重要的就是炎黃子孫對中國思想的認可度和傳承。
結語
不管華人去到何處,加入了哪一國的國籍,華夏子孫的身份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這種對身份的認同感深深植根於國人的血脈中, 400年前的黃森屏是如此,今天眾多的華人華僑更應如此,無論去到何方,都將延續這份中華之魂。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直諫》《徵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