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叛國賊」,遠赴海外建立政權,如今五萬國民為中華後裔

2020-12-15 趣觀歷史

引言

在世界各民族中,中華民族一直以勤勞勇敢、善良踏實的形象著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一次次披荊斬棘,度過了無數難關,創造了許多奇蹟。很多中華兒女,憑藉著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即使身處異國他鄉,也掙得一份豐厚的家業。更有甚者,在遠走他鄉後,在他國領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成為史書有載的大人物。

01

實際上,由於華夏大地曾多次經歷朝代更迭,許多中華兒女先後踏足他國,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比如:商代貴族所建立起的「箕子朝鮮」、燕國將軍衛滿建立起的「衛滿朝鮮」。在明清時期,在異國他鄉建立王國的中華兒女也不在少數,比如:雍正時期建立暹羅王國的國王鄭信、乾隆時期建立戴燕王國的吳元盛。其中有一位明朝的將軍,也曾在海外建立過華人政權,如今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十分雄厚,和日本、韓國並列。

▲黃森屏畫像

02

此人名為黃森屏,原名黃元壽,出生於福建泉州。黃元壽出生的年代正是元末明初之際,各地起義軍相繼而出,都想推翻元朝統治,從而分得一杯羹。黃元壽跟隨的起義首領正是日後建立大明帝國的朱元璋,由於前者多年所立下的汗馬功勞,黃元壽在大明建立後,被任命為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當時,我國東南沿海深受倭寇襲擾,他們趁華夏大地內亂之際,經常侵佔沿海領土,殘殺沿海同胞。

▲汶萊蘇丹皇宮遠眺

朱元璋上臺後,立即組建海上抗倭隊,以英勇著稱的黃元壽成為該支軍隊的將領。黃元壽沒有辜負朝廷的期許,率領部眾成功地擊退倭寇,而朱元璋更是龍心大悅,將黃元壽賜名為「黃森屏」,以此表彰他的卓越功勳。在當時,東南亞有一個叫渤泥國的小國,也就是如今汶萊的前身。該國國小兵弱,常常受到周邊印尼、蘇祿等國家的打壓。渤泥國不堪其擾,為此專門修書給強盛的大明帝國,希望後者能夠幫助自己抵禦外來侵略者。

▲朱元璋劇照

明朝十分講義氣,即使隔著汪洋大海,也要派遣大軍幫助渤泥國平亂。當時的黃森屏正在渤泥國附近出使,於是朱元璋就地派遣黃森屏幫助渤泥國免受他國侵擾。等到這位大明的欽差大臣到來後,渤泥國王為拉攏與大明帝國的關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黃森屏,又讓自己弟弟迎娶黃森屏的妹妹為妻。家族聯姻之下,渤泥和黃森屏的關係越發緊密。黃森屏率領軍隊,並聯合渤泥國剩餘軍隊,與北邊的蘇祿國大戰,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黃森屏和渤泥大勝。

▲渤泥國王墓

蘇祿國的慘敗讓印尼再也不敢造次,渤泥國得到了長時間的安寧。渤泥國王親自封黃森屏為「一字並肩王」,在渤泥國享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之後的三十年間,渤泥國和黃森屏親密合作交流,雙方的關係已經近乎一家人。在渤泥國的數十年間,黃森屏於當地修建了很多中國城鎮,華人的勢力在此也茁壯起來。渤泥國王去世之後,黃森屏成為渤泥國的攝政王,位同國王。

▲身穿傳統服飾的汶萊兒童

他曾率領渤泥臣民覲見當時的永樂皇帝,在《明史》中,黃森屏被稱為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自然而然,身為渤泥之主的黃森屏成為了大明帝國的「叛國賊」。由於黃森屏一系和渤泥國王世系不斷通婚,兩大家族早已不分彼此,他們的後裔也一直在擔任渤泥國王。直到歐洲殖民者到來以後,渤泥國淪為英國殖民地,國名被改為了汶萊。直到今天,汶萊依然生活著5萬左右的華人,他們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的後代。

結語

如今的汶萊經濟發達,國家福利制度完善,汶萊國民看病只需要繳納五元的掛號費,義務教育也已全面普及。汶萊人均GDP達到26939美元,是世界上最富有、百姓生活水平極高的國家之一。而汶萊能擁有今天的富裕,和當年黃森屏抵禦他國侵略,助力汶萊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

《列國志:汶萊》《浡泥國並肩王森屏黃公神道碑》

相關焦點

  • 蒙古人與蒙古血統後裔建立的31個國家政權
    很多人知道都會說21個國家政權,蒙古人在13世紀崛起,建立了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帝國建立之後迅速分裂五大汗國,但到了1634年正統的蒙古元帝國末代皇帝(北元皇帝)林丹汗與滿清爭戰,1635年戰敗林丹汗逝世,蒙古帝國東部分支元帝國滅亡。
  • 大明英烈朱術桂
    崇禎政權北京覆國之後,他先後於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明鄭局權退守臺灣,寧靖王及部分皇明後裔與延平王二世鄭經一起堅守臺灣「督兵屯田,休養生息」直至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於臺灣就義殉國(詳見《臺灣史》)。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前言: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
  • 400年前的抗日戰爭,大明帝國是否傷筋動骨
    豐臣秀吉出任「關白」,建立了日本史上獨樹一幟的關白政權。完成了日本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的野心不斷膨脹,眼光盯向了朝鮮半島,心底也開始盤算著圖謀大明朝的國土。1592年,日本突然出兵,率軍越過對馬海峽,攻佔朝鮮釜山,渡過津江,直逼王京(如今的首爾)。承平日久的朝鮮軍隊幾乎節節敗退,緊急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李昖帶著自己的大臣妃子一路向北逃亡,甚至快到了大明的國土。
  • 大明民族英雄朱術桂寧死不屈
    崇禎政權北京覆國之後,他先後於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明鄭局權退守臺灣,寧靖王及部分皇明後裔與延平王二世鄭經一起,堅守臺灣「督兵屯田,休養生息」直至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於臺灣就義殉國(詳見《臺灣史》)。
  • 400年前的華夏叛徒,海外建國如今有5萬華人,始終牢記是中華後裔
    在國家危難之時,更不能當賣國賊。所謂「飲水思源」、「勿忘在莒」,自古,我們的先輩就在教導我們切忌數典忘祖。「飲水思源」出自《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勿忘在莒」則是出自《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樂不思蜀的行徑,必定為國人所不恥。
  • 劉裕為漢朝後裔,建立的國家為何稱「宋」
    此後,匈奴首領劉淵在反晉的浪潮聲中,率軍攻破西晉都城洛陽,建立政權,國號稱「漢」。而東晉後期,政治腐敗,作為漢朝正宗後裔的劉裕建立的政權,為何國號稱「宋」呢? 主要原因為劉裕曾被封為宋國公,領地為宋,依據之前的封號確立國號是一種慣例。如項羽以西楚霸王自封,因為項羽是楚國的後人,楚將項燕的孫子。劉邦建立政權稱漢,因為項羽曾封他為漢王。曹丕建立曹魏政權,則因為此前被封為魏國公。 作為匈奴首領將建立的政權稱「漢",顯然是出於政治考慮。為了消除漢人的反抗意識和牴觸心理,也反映了華夏和夷狄之間的界限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
  • 萬曆抗日援朝戰爭:打的大明和日本改朝換代,朝鮮卻「肥了起來」
    原本朝鮮就是一個不怎麼注重軍事的國家,武器裝備就更是捉衿見肘,如今在這種環境下,朝鮮的軍事力量就更是不堪一擊。  面對著這樣一個政治腐敗,軍事弱小的朝鮮,豐臣秀吉幾乎是立刻就做出了出兵的決定,但是他小看了大明帝國的強大!
  • 【蒙古帝國君王譜】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察合臺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
  • 中國為何沒成"日不落帝國":被鄭和艦隊撞沉的商業文明
    在官方的史冊中,陳祖義伏誅被看做是大明王朝揚威異域的一大勝利。「帝大悅,爵賞有差」(《明史》)。在擒獲陳祖義戰役中有功的舊港僑領施進卿,被任命為宣慰使,「賜印誥冠帶文綺紗羅」。宣慰使,是大明帝國為了治理邊疆少數民族而設的官職,為從三品。
  • 成吉思汗後人建立的政權,不僅是大元,還出現在西亞、中亞、南亞
    成吉思汗的親屬、後人,不僅結束了南宋王朝,建立了位居東亞的大元王朝,還曾在西亞、中亞、南亞建立過政權,叱吒風雲,威重天下。一、旭烈兀建立了伊爾汗國。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派旭烈兀(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第六子)率軍遠徵西亞地區。
  • 朱元璋的愛將奉命出使,卻獨自建立一小國,現為亞洲最富裕國家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愛將就曾奉命出使南洋,後來還獨自建立一小國,現如今已成為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這個傳奇的人物,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愛將黃元壽。在元末明初時期,黃元壽因雲南戰事諸多被任命為鶴慶守備。後來由於騰衝地理位置重要,朱元璋便派黃元壽重兵駐守,並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當時黃元壽在戰場英勇善戰,屢建奇功,遂升為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
  •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流亡異國他鄉,最終被緬甸設伏包圍戰死殉國
    但為了招攬民心,錦衣衛的職能在滿清政權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順治元年,錦衣衛雖然名稱沒有改變,但是其刑獄、偵緝的權利全被撤銷,而只作為皇帝的儀仗隊存在。 說起來朱元璋最早設立錦衣衛,本就是以「拱衛司」為班底,也就是說,錦衣衛最初的職能就是皇帝的儀仗隊。一番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曾經風光無限的錦衣衛們,不知道作何感想。
  • 法國二戰投降後,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維琪政府確實是納粹扶植的魁儡政權,國土始終只涵蓋法國南部的非德軍佔領區,而且還積極配合,甚至於主導法國境內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政策。那麼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有趣的是,美國直到德國在1942年,出兵佔領整個法國南部以前,都還是承認維琪法國為法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維琪法國甚至還抗拒納粹德國的壓力,沒有順應日本要求承認中國的汪精衛政權。維琪政府與蘇聯的關係,其實也維持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侵略戰爭為止。顯而易見的是,維琪法國所真正痛恨的國家,其實也只有英國而已。
  • 奧斯曼帝國和大明王朝誰更強?奧斯曼帝國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遊覽故宮總是有無限感慨,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從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修建到永樂十八年才建成,這是大明皇帝的住所更是皇權的象徵。大明作為一個中國歷史上由漢族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最鼎盛的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一千萬平方公裡。浩大的國勢常常使得外邦皆來朝賀。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在開始講述之前,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古代中國,或者說更為精確的論述:古典中華帝國所面臨的地緣形勢與政治法統。先說古典中華帝國所面臨的基本地緣形勢,從古典中華帝國在東亞的地理特徵來看,古代中國幾乎所有的政權均直接控制著東亞「兩江一河」(長江、黃河、珠江)流域最為肥沃的雨養農業區,且均以以上三個農業區為核心確立統治(即所謂的「中原」與「江南」)。
  • 帝國遺民:葡萄牙遠海帝國的東方後裔
    他所建立的溫和主義權威政府,在四年後倒臺。葡萄牙各海外省的軍隊從1975年起撤回,西非的安哥拉與東非的莫三比克等國獨立。最後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帝國,壽終正寢。然而,早在葡萄牙士兵在安哥拉的叢林裡與遊擊隊開戰前很久,帝國就已經從更為遠方的東方撤退。僅這個過程本身,就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 大明帝國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臺灣著名經濟史學家全漢昇先生估計,隆慶到崇鎖年間,共1.5億兩白銀從海外流入中國;很多人說「隆慶開海」激發了大明帝國對外貿易,自此,大明帝國商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這也是大明帝國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一個證明。隆慶年間大明帝國確實有繁榮的海外貿易,只不過城郭之間的私商同樣沒有撈到任何便宣。
  • 驚變的大明帝國:懦弱的監國朱祁鈺,和城府深沉的景泰皇帝
    1449年,大明帝國發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皇帝陛下朱祁鎮被瓦剌也先俘虜了。一、行將崩潰的大明,力挽狂瀾的于謙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徵蒙古,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也先俘虜。
  • 帖木兒帝國沒那麼強,大明無需擔心帖木兒的二十萬東徵大軍
    01.帖木兒與帖木兒帝國沒那麼強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察合臺汗國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說法認為,察合臺汗國僅是元帝國的藩屬國。權臣合扎罕專制朝政,導致汗國分裂,於是西察合臺汗國建立。1364年,帖木兒扶植王室成員忽辛為西察合臺國大汗;1369年,帖木兒殺掉忽辛,宣稱自己此時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建立帖木兒帝國。自此之後,帖木兒帝國開始瘋狂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