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最終還是垮了!

2021-02-23 水木然學社

作者:陳雨露、楊忠恕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這些白銀最終成為超量的土地兼併的利器,封建官僚再一次徹底洗劫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流民再一次充斥了大明帝國。

中國第一代貨幣是銅錢,盛唐之前中國的主要貨幣始終是方孔圓錢。經過了宋代原始自由經濟大發展,銅幣不能適應當時的經濟總量,取而代之的是紙幣——交子、會子、中統交鈔,等等。

為什麼大明帝國會突然放棄紙幣,轉而向銀本位演進呢?

不是大明帝國想放棄紙幣,實在是朱家王朝不爭氣,把自己的牌子砸了。紙幣是紙做的,根本就不值錢,值錢的是紙幣背後的信用。大明帝國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亂發紙鈔,把紙幣背後的國家信用破壞得一乾二淨,明成祖之後大明寶鈔已經基本變成了廢紙。

正統元年,明英宗發布命令:江南府縣必須將四百萬石的糧食貢賦改為一百萬兩白銀,變相承認了白銀的法償貨幣地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帝國完全放棄了金銀交易禁令,被迫承認白銀為帝國的合法貨幣。

《水滸傳》成書於明代嘉靖末年,全書絕無使用紙幣的描寫,甚至用銅錢也罕見,市場交易不論款額大小,幾乎專用白銀。

從幣材有效性來講,白銀為幣的限制是很多的。皇帝權力再大也不能變出白銀來,有多少白銀才有多少貨幣。

白銀貨幣體系束縛了封建專制帝國的掠奪之手,帝國再也不能隨意動用貨幣政策這種殺手鐧來劫掠民間資財,是好事嗎?

未必,因為大明帝國沒有多少銀礦,不適合以白銀作為貸幣。

據《天工開物》記載,大明帝國銀礦分布於湖廣、江西、浙江、雲南一帶,一半以上的白銀產自雲南。即使在雲南行省,每年產白銀不過也就是十萬兩,全年帝國產銀不過也就十八萬兩。

這個數字等於說,整個大明帝國每年所產白銀用幾輛大卡車就能拉走,即使大明帝國放開一切對新興產業的束縛,從國內貨幣供應量來看,原始自由經濟也不可能實現經濟起飛!無論你想幹什麼,哪伯是擺個地攤,第一位需要做的就是籌集資本。

同時代的西歐卻是大明帝國一個完整版的反證。1510—1600年,新大陸金銀迅速誦入西歐,倏忽而來的金銀形成了巨大的購買力,幾乎所有商業領域都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然後就是商業興盛、各行業隨之興盛。在人類剛剛走出洪荒的年代,只有足夠的貿易才能刺激出更精細、更有效的專業分工,而這一切,先決條件是必須有足夠的貨幣。

今天,人們把西方這場持續了近一百年的黃金白銀流入譽為「價格革命」,意思是黃金白銀供應量劇增刺激了國內需求,以紡織業為代表的產業相繼興起,這也是後來工業革命最直接的誘因。

反觀大明帝國,嘉靖年間白銀貨幣化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整個帝國開始遭受「銀荒」的困擾。嘉靖四十三年,帝國正式承認白銀為貨幣兩年後,戶部有了這樣的奏報:太倉全年歲入不過二百萬兩白銀,半年不到就已經花掉了一百七十萬兩,過頭稅也不能再收了,順天府正稅每年不過十萬兩白銀,額外加徵的稅銀已經到了十一萬兩,所轄大興、宛平兩縣,無論窮富,全村逃亡的不在少數。

嘉靖四十五年,一輩子向神仙行賄的朱厚熜還是沒有看到長生不老報告獲批,終於帶著無限遺憾去跟神仙面談了。

隆慶皇帝剛剛登基,就面臨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大明帝國缺錢,想鑄錢沒有銀礦,想發行紙幣又沒有人承認。時人慨嘆:天下之民最缺的並不是五穀錦帛,而是白銀乏(天下之民,惶惶以匱乏為慮者,非布帛五穀不足也,銀不足耳)。

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銀礦沒關係,國內沒有,國外還沒有嗎?

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下令,放開海禁、承認私商下海合法、進口白銀,即《明史》中所謂「隆慶開海」。

很多人認為,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集中於西歐與新大陸、非洲、印度,中國沒有參加這場世界性的大變革。

這種想法是極端錯誤的。15—16世紀,確實有很多貨物(請注意,不是商品)從新大陸、非洲、印度運輸到西歐,但這些貨物相當一部分不是買來的,而是搶來的,所以不能稱其為商品。

當時,西歐人做買賣,買的是中國貨!

西歐人對華貿易多是轉口貿易,呂宋、日本、馬六甲、臺灣島和澳門是幾個最重要的中轉站。有三條商路最為著名:

從美洲、西歐—呂宋—中國,主要販運中國的生絲、棉織品;

西班牙、葡萄牙與中國臺灣、澳門之間的直接貿易,主要販運瓷器、香科、絲綢;

西屬美洲殖民地—日本—中國臺灣,每年春節之前,早已來到日本的西方商人揚帆起航,藉助東北季風載著白銀駛向臺灣等地,在這裡他們可以買到中國白糖、小麥、絲綢、沉香木、樟腦和陶瓷。


荷蘭地理學家洪第烏斯編制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版圖

在運回中國貨的同時,所有西方貿易艦船隻向中國運輸一種東西——白銀!

據《美洲的船隊及海難》記載,即使一條小商船也會載有上千條白銀,每條重七十磅!萬曆年間曾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在駛往澳門的途中沉沒於東南亞海域,1985年這艘沉睡了幾百年的航船終於重見天日,打撈者驚訝地發現,這艘船上居然裝了整整一萬公斤白銀!

人們都知道,第一代全球霸主西班牙獨佔了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據說,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僅就自銀佔有率而言,還有一個比西班牙更牛的霸主——大明帝國,西歐官方數據估計,全世界另外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向了中國,而美國學者Barrett等人則認為,三分之一僅僅是官方的統計數字,如果加上走私,新大陸43%—57%的白銀最終流入了中國!

臺灣著名經濟史學家全漢昇先生估計,隆慶到崇鎖年間,共1.5億兩白銀從海外流入中國;很多人說「隆慶開海」激發了大明帝國對外貿易,自此,大明帝國商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這也是大明帝國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一個證明。

隆慶年間大明帝國確實有繁榮的海外貿易,只不過城郭之間的私商同樣沒有撈到任何便宣。 「隆慶開海」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揚帆遠航,還是要辦很多手續的:首先要在居住地由鄰裡進行擔保;然後才能向當地縣、州兩級衙門遞交申請;最後由朝廷海防機構核准,並發給「船引」,即出海貿易的營業許可證。

一個普通商人可能確實去過縣裡、州裡的衙門,去朝廷辦「船引」,難度就比較大了。因為,一張船引的價格只有三兩白銀,而一船白銀的利潤卻至少是幾十萬兩白銀。行業準入需要審核,如此低廉的入門費、又有如此豐厚的利潤,要說沒有黑幕鬼都不信,獲得「船引」的入又豈能是私商?

先不要憤怒。

其實,在世界歷史中,商人與帝國權力相結合是一種常態。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都是獲得了王室資助才得以率隊遠航,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都是在王權庇護下才獲得貿易專營權。

都是帝國支持下的對外貿易,為什麼西歐演進出資本主義,大明帝國卻只有資本主義萌芽,最後連資本主義萌芽也跟大明王朝一起被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埋葬?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大明帝國販運出去的是實實在在的商品——生絲、瓷器、香料、絲綢、紡織品……拿回來的只有一種東西——白銀!

《劍橋中國明代史》這樣描述:中國商人想從大多數外國商人那裡得到的是白銀,他們只關心自己能得到多少白銀而不關心其他西方貨物。

貨物和白銀,二者有區別嗎?

答:有。

——西方大航海時代,任何海外商品都是重大的創新,國內從來沒見過,必然有著極其廣闊的市場,新的貨物帶來了新的產業,新的產業帶來了新的生產能力,新的生產能力又會帶來新的財富。

——反觀大明帝國,這場財富盛宴的獲益者甚至不是帝國統治者,而是原有利益分配鏈條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商。中國近現代主要的商人集團基本形成於嘉靖、萬曆年間,比如,晉商、徽商,萬曆朝首輔張四維就是晉商首領,後來的東林黨也是江浙一帶的商人集團。

據《明史》記載,時人感嘆,當今朝廷歲入不過二百萬兩白銀,一州之地富豪也富可敵國了!

海外白銀集中在少數官商手中,絕大部分會成為窖藏,沒有形成新的購買力、沒有創造新的市場、也沒有帶來任何創新……這並不是最壞的結局,更糟糕的是,大明帝國並不具備一個真正的國內市場,在投資渠道極為有限的農耕社會,土地便成為一種最好的投資渠道。

在原本土地兼併就非常猖獗的惰況下,新湧入的貨幣資本致使地價倍增。我們查到了一些明朝江漸地區的地契交易記錄,隆慶、萬曆年間的土地價格上漲了十五倍左右,京城的地產價格尤其離譜,據《劍橋中國明代史》估計,一套尚書、待郎的宅邸價值在七幹兩白銀左右,當時一個技藝精湛的手工業者年收入不過只有十二兩。

海外貿易為大明帝國帶來了巨量白銀,卻沒有帶來真正的海外財富,畢竟白銀本身不可能提高國民福利,最終所有的財富還是要來源於每一個普通人的生產勞作。

這些白銀最終成為超量的土地兼併的利器,封建官僚再一次徹底洗劫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流民再一次充斥了大明帝國。

嘉靖、隆慶年間,大明帝國市面上再次流傳一幅新的《流民圖》,所繪城市為魚米之鄉蘇州,大量居無定所的流民湧入了這座以富庶和策繁華著稱的城市,人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或匍地行乞,或以雜耍為生……

大明帝國有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銀,真的就國富民強了嗎?

在明代,甚至是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把白銀變為貨幣的人是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萬曆初年(1573年)成為內閣首輔,是一個可以與唐代楊炎、宋代王安石相提並論的人物。與揚炎、王安石一樣,張居正也以擅長理財著稱:隆慶年間(1568—1573),帝國太倉幾乎年年虧空二、三百萬兩白銀之巨;萬曆十年,張居正死的時候.帝國太倉存銀己高達四百萬兩,糧食可供此後數年之用。

《國榷》將當時的情況譽為「海內肅清、四夷懾服」。此前、此後大明帝國都從未有過如此強盛的國勢。

如此成績,張居正身後的評價同樣毀譽參半,有人將他稱為「宰相之傑」、「曠古之奇」、「救時宰相」,也有人說他「專權搜證」、「自作威福」、「苛察」、「擾民」。自張居正去世,這場爭論已經延續了四百多年,世事輪迴,直至今日仍然「迄無定評」。

張居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相信大多數人知道王安石都是從「王安石變法」這個名詞開始,然而,歷代史家極少有人以「張居正變法」來描述張居正,張居正雖然做了和王安石一樣的事情,卻從未標榜自己要「變法」,他所做的一切那是「悉遵成憲」。

王安石打出口號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看似痛快淋漓,其實不過是花哨的武術套路,近身實戰根本抵不過兇悍的直拳、勾拳。奸臣當道、山河殘破,說穿了是有人拿了不該拿的錢、利用手中的權力分走了太多利益。地攤討價還價尚能爭得面紅耳赤,變法者要重新分配天下之財,又是一場多大的鬥爭?

國事唯艱,舊制度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卻一定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那是無數前人心血的結晶,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都是絕頂聰明的人,所以這些制度才能歷經百年不變。

在習以為常的舊制度中,突然跑出一個自以為聰明的人,打了這個飯碗、扒了那個官衣,脾氣好的寫封信勸一勸(比如司馬光),脾氣不好的沒準抄傢伙就奔你家去了(比如蘇轍)。

張居正曾這樣評價「變法」二字:今上繼承了祖宗的皇位、臣民、江山與輿圖,變法、變法,今日豈無法、祖宗之法豈惡法?治新者仍舊是原來的那些人,新法不過是幾個新名目,焉能指望舊人依新法?所謂變法,不過是一群宵小自作主張,試圖打破現行利益分配框架另謀利益!

所以,法絕不可輕變!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最需要的不是變法,而是變人、變心,尤其要變官(惟在於核吏治)!只要「悉遵成憲」就能管住這些不可一世的封建官僚。

不變祖宗之法,就收拾不下你們了嗎?

第一個辦法就是要管住當官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職責,即,考成法!

「考成法」說白了就是業務考核,今天的金融業員工深受其累,銀行有存款任務、券商有經紀任務、保險有保單任務,年底算帳沒完成任務,您就得「聽狗叫、看豬臉、任務加重工資減」!大明帝國當官原本也沒那麼容易,州道府縣都有稅收指標,朱元璋時代如果完不成任務就會被一刀咔嚓掉——完不成任務就是貪汙了!後來皇帝懈怠政務,封建官僚也就失去了制約,隨著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當官的不敢向官家豪強收稅,考核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在張居正看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為政之初他就宣布:治事並不在那些毫無用處的一紙空文,而難在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如果從來不去考核、不去總結教訓、不去追究責任,人人就會都懷著苟且之念,縱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也難有回天之力!所以,要「月有考,歲有稽」,一月一小考、一年一大考!

六部及州道府縣都要設立三本帳簿,把每個月該辦的事情都寫在上面,自己留一本、監察機構一本、張居正一本。到時候對帳,不把活幹完,一把手降職!

為了明確考核指標,張居正的第二條辦法是丈量土地,核查財產,向富人徵稅。

帝國太倉年年虧空,完全是因為有錢人通過各種名目掠奪小民土地(曰飛訪、曰影射、曰養號、曰掛虛、曰過都、曰受獻……),掠奪土地又隱瞞土地。洪武二十一年天下尚有土團八百五十萬七幹六百二十三頃,正德年間朝廷可以徵稅的土地已經不足四百萬頃了,隆慶年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無一畝田者居然要負擔七八十畝土地的稅收,富者種無糧之地,貧者輸無地之糧!

如果豪富之家膏腴之地跨連郡邑,編戶末民無衣無食卻要負擔絕大部分田賦,人們焉能不逃亡山林又轉為盜賊?

「向富人徵稅」只是遏制土地兼併的手段之一,也並非張居正首創。大唐帝國的楊炎曾經推行「兩稅法」,試圖「唯以資產為宗」向富人徵稅,然而,大土地所有者本身就是封建官僚,又怎麼可能依靠這些人自己剝奪自己的財富?楊炎的改革根本就不具備最基本的社會條件,最終楊炎本人也被唐德宗賜死。

跟楊炎相比,張居正還是有底氣的,張居正有楊炎等人不可能具備的一個特徵:楊炎只是宰相,張居正卻擁有絕對權力。

皇帝是中國古代理論上的最高統治者,也只停留在理論上,事實上經常有人不把皇帝當幹部。在張居正眼中,皇帝就是一個傀儡,有一次張居正讓萬曆皇帝讀(《論語》,這個十歲的兒童把「色勃如也」讀成「色背如也」,結果,張居正怒吼一聲:這個字應該讀「勃」!萬曆皇帝居然嚇得抖如篩糠,估計就如同當年班主任讓我請家長一樣。於萬曆皇帝而言,張居正基本類似於狼外婆之類的狠角色,李太后在教育萬曆皇帝的時候就經常把張居正掛在嘴邊:使張先生聞,奈何?

按照張居正自己的說法,吾非相,乃攝也!這句話的意思擺在當時其實足以殺頭了,張居正先生早就看不上宰相這個頭銜了(雖然他實際上連宰相都不是),而是要當攝政——真正的皇帝!

攝政至高無上的位置賦予了張居正絕對權力,所以,他才能清丈土地並剿滅一切反對者!萬曆五年,大明帝國開始重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無論封疆大吏、勳臣貴戚還是皇室王爺,必須交出匿藏的土地;否則,你再牛,總牛不過張攝政,無論官至幾品都要把你發去戍邊!萬曆九年,帝國在冊土地擴大到七百多萬頃,達到了劉瑾整理軍屯以來的最高水平。

萬曆九年,做完以上兩項,張居正使出絕招——「一條鞭法」!

明太祖朱元璋以漢文帝自標,規定帝國田賦不得超過三十分之一。三十稅一的稅率確實不高,實際操作中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在白銀沒有成為貨幣的時代,大明帝國田賦直接收實物,簡單點說就是種什麼收什麼,種蔬菜就繳蔬菜、種桑樹就繳蠶絲、種糧食就繳糧食。您把蔬菜運來了,先在門口等兩天吧,壞了,再去拉一車來,稅率立馬上升兩倍;您把糧食運來了,太溼,按三折算、再去拉兩車來,稅率立馬上升三倍;您把蠶絲運來了,陳絲,按一折算、再去拉九車來,稅率立馬上升十倍……

實物稅賦具體按幾折算、稅率上升幾倍,完全要看苦巴巴的小農向胥吏孝敬多少!看起來沒有問題的三十稅一,實際執行下來,無數百姓就這麼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田賦好歹是有標準的,徭役就一點譜都沒有了,帝國每年都要治水、修路、運漕糧……男子十六歲以上就要為國家服役,不到六十不能休息,一般情況下每年一個月。徭役有很多種,有的只是在當地搬磚鋤泥修城牆、有的卻是長途運輸、有的是讓你去前線送死……同樣的活兒放在不同時候結果也截然不同,比如,農閒時節沒人找你,專撿農忙的時候讓你去修路……不能及時播種或收穫,咱這一年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稅制越複雜,封建官僚上下其手的機會就越多。為了根除這些弊病,自嘉靖年間就有很多名臣試圖把稅制化繁為簡,根除胥吏撈錢的機會,比如,著名的清官海瑞在任淳安縣令時曾經試驗,無論正稅、賦役一律折價為白銀,可惜,這一改革觸動當地強豪的利益,海瑞很快被按上了「魚肉縉紳、沽名亂政」的罪名並被罷官。

海瑞的法子其實是一個好辦法,萬曆九年,在全國土地丈量基本完成的情況下(也有人認為根本沒有完成),張居正推出了「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又名「一條邊法」,即把所有的稅收合併到一邊,簡單點說就一句話:把所有的田賦、徭役都改為白銀,具體而言又可分為三個單詞:「賦役合併」、「官為籤募」、「田賦徵銀」。

所謂「賦役合併」,就是將各種名目的徭役併入正稅,不再徵發居民為帝國無償幹活。

所謂「官為籤募」,就是不再按人頭計算徭役,誰家土地多、誰家就要服更多徭役。什麼?不願意服役、沒有時間?您不來也行,交錢,收到銀子後官府會僱人替你服役!

所謂「田賦徵銀」就更簡單,除部分軍需項目外,田賦一律折銀交納,不再繳納實物。

明人徐希明曾這樣評價一條鞭法:這種方法相對公平,便於小民而不便於官府貪墨,便於貧人而不便於豪富之家,便於鄉民而不便於造弊之胥吏。

「一條鞭法」的原意肯定是增加朝廷收入、減少胥吏盤剝,實際上,「一條鞭法」對歷史的最大作用卻在於影響了貨幣運行,這恐怕也是張居正自己沒有想到的。

在經濟自然演進中建立一種貨幣制度需要很長時間,比如,銅材從進入流通到出現統一的貨幣標準(五銖錢)耗去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千年,西歐貨幣從白銀轉化為黃金也用了將近千年的時間。但是,如果以國家信譽為貨幣背書,這種貨幣很快就會成為人們通用的交換媒介,畢竟國家信用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信用,比如,官交子從出現到為大眾接受只用了不足百年時間——那可是毫無使用價值的一張廢紙。

在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中,所有帝國稅賦都必須以白銀完成,這等於說:不但帝國承認白銀是法定貨幣,同時也以帝國的力量鼓勵乃至強迫人們在交易中使用白銀——你可以不用白銀,賺不到白銀如何繳稅?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張居正的結局。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拿走強勢分利集團千辛萬苦聚斂來的土地。在權力巔峰的時候,數十年宦海沉浮的洞察力就告訴張居正,他極有可能不得善終。在一封與地方督撫的信箋中他這樣說:世事變遷,他日高臺可平、詔令可毀,我怕是連一寸葬身之地尚不可得,只不過國事維艱,就讓我做霍光、宇文護吧!

很不幸,一語成讖。

張居正之所以能超越楊炎、王安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那句話「吾非相,乃攝也」。不幸的是,張攝政和萬曆皇帝存在於同一時空之中,總有一天那個十歲的孩童也會長大,那時候的皇帝便不會允許張攝政存在。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去世。張居正死後九個月,萬曆皇帝宣布張居正犯有謀反、叛逆、奸黨三大罪,甚至險些將他剖棺戮屍。自此,大明帝國失去了最後一位有能力總攬全局的人物,帝國則再次陷入一片混亂。

三十六年前,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進士走入了帝國的心臟;三十六年中,夏言、嚴嵩、徐階、高拱一任又一任首輔在他身邊倒下;三十六年後,少年已逝,上柱國、張文忠公回到了故鄉,江陵山水應無恙吧!

六十年後,張居正的兒子張允修已年逾八十高齡,張獻忠逼迫他出山做官,張允修懸梁自盡,張氏家族血脈伴著大明帝國一同消失在歷史長廊之中。

大明帝國,再無張居正!

變化,是這個時代最扣人心弦的主題。我們正在迎來中國社會最激蕩的變革,水木然作品變革三部曲詳盡描述了這一過程。(變革三部曲指的是:《工業4.0大革命》《跨界戰爭》《時代之巔》)。讓我們一起開啟時代變革的密碼!請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購買,閱讀全部內容可加水木然微信號:smr669

相關焦點

  • 明朝最低調的皇帝,在位僅六年,卻把全世界一半的白銀都賺回來了
    朱載坖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按照《明史》的記載,明穆宗名朱載垕(hou),令人尷尬的是,後世有學者指出,《明史》作者其實是鬧了烏龍,明穆宗的本名並不叫朱載垕,而是朱載坖(jì),《明實錄》明確記載,「上命皇第三子名載坖,第四子名載圳」。而朱載垕也確有其人,真正的朱載垕也是明代宗室,為衡王府分支之齊東王。
  • 【端遊】ARPG《大明帝國》展示
    研發團隊參考了大量古代文獻資料,力求還原有據可查的真實戰場風貌。從地形地貌到建築細節,為玩家打造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明帝國》的這一基礎特色使其堪稱一部歷史活教科書。 還原真實面貌 與遊戲追求返璞歸真的世界觀一脈相承,《大明帝國》中看不到各種造型誇張、色彩豔麗的拉風裝備。
  • 鄧文初:大明帝國戰略重心為何被鎖定在北部
    這幅地圖是第一批繪有歐洲、非洲與亞洲的地圖。確實,從全球史角度看,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已經衰落,全球物流及信息流也轉移至東海,這一區域構成了此後全球化浪潮中的核心區。然而,問題是,大明帝國的決策者們似乎完全無視這一時勢轉圜,不僅「歷史性地」「倒退」至「背海立國」的老路,從而錯失機會,而且幾乎將全部力量集中於北部經略,這究竟是大明帝國官僚們的短視,還是別有原因在?
  • 作為中國歷代最強,大明帝國9項世界紀錄領先,至今無法超越
    正如美國的一本書籍《白銀資本》說到,十六十七世紀間,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黃金白銀以貿易形式流向中國,可想而知明朝的國庫是多麼的充裕。 正因軍事化設備發達,所以大明水師也是當時世界第一海軍,就連馳名中外鄭和帶領的海軍在當時也僅是普通的海上航艦隊罷了。
  • 400年前的抗日戰爭,大明帝國是否傷筋動骨
    日本渡海侵略朝鮮大明帝國經過文臣武將的一番商討之後,萬曆皇帝任命大將李如松為東徵都督,率領4萬精銳之師赴朝鮮作戰。當時的明朝已經配備有射程達500米的虎蹲炮和大將軍炮等重裝備,還有配備三眼銃的步騎兵。沒想到,幾百年後的清朝卻還使用大刀片子與英法聯軍死磕,從這單來看,滿清統治絕對是歷史的倒退。1953年的正月初7,李如松率領大明和朝鮮的聯軍抵達平壤城下,初8清晨,號令三軍開始攻城。
  • 明朝曾經坐擁全世界三成白銀,為何卻窮困亡國,經濟學解開謎團
    自此,儘管朱棣當政時期內有「鄭和下西洋」的創舉,可見這實屬明代與藩屬國中間的朝貢貿易。直至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隆慶皇帝)做了一件註定將永載史冊的事兒:撤銷海禁,準許民間境外貿易,還積極對外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即知名的「隆慶開關」。「隆慶開關」給已經沒落的大明王朝打了一劑強心劑。
  • 世界最大海盜頭目:擁有百艘戰船,被明朝通緝,賞銀750萬兩白銀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有很多國人走出了國門,在別的國度紮根,在別的國度生存,在別的國度成了一番傳奇。有的人,拯救了無數人,成了一代傳奇;有的人,卻成了懸在無數人頭上的一把刀,令人聞風喪膽,戰戰兢兢。
  •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
    ,可以說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有了錢才能給軍隊發工資;才能造各種軍備武器,除了紅衣大炮:還有地雷、火銃、火棘莉、炸彈等等火器;才能築城修牆養馬。軍隊裝備牛掰才能內平賊寇,外御強敵。而以上古代軍事工業正是促進經濟發展、保持就業的好辦法。
  • 驚變的大明帝國:懦弱的監國朱祁鈺,和城府深沉的景泰皇帝
    1449年,大明帝國發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皇帝陛下朱祁鎮被瓦剌也先俘虜了。一、行將崩潰的大明,力挽狂瀾的于謙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徵蒙古,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也先俘虜。
  • 明朝用茶葉和瓷器跟西班牙換白銀,英國賺到了甜頭
    其中西班牙的殖民能力可以說是幾個帝國中的佼佼者。佔據了美洲銀礦的他們,開始利用西班牙銀元與我國大明王朝做貿易。西班牙人挖礦,鑄造銀元,然後給我們換取絲綢和瓷器以及香料。這都是發生在張居正變法之後了。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發現白銀作為稀有金屬,不僅天然穩定,而且不受政府控制。
  • 他是明朝最低調的皇帝,僅在位6年,就賺回了世界上一半的錢
    6年時間,但是卻賺了世界上一半的錢。明穆宗畫像當時世界上面的很多國家對於中國的產品都是非常缺乏的,所以有不少人都會來購買他的產品,為了能夠購買到這些產品,不得不用白銀來進行支付,所以當時有很多國家的白銀就直接進入到了中國
  • 黃仁宇: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在萬曆前十年,小萬曆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似乎蒸蒸日上,可他在萬曆十年就去世了。 對於張居正的去世,黃仁宇這樣評價,「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 辛丑條約賠的9.8億兩白銀,大清沒還完就垮了,後來的錢怎麼算的?
    最終外國使團提出的賠款費用,是一個多少有些侮辱的數字,共計4.5億兩白銀,正好象徵著當時中國的人口,平均每人分攤一兩。 ,為了對華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在同年7月11日,駐美公使柔克義發表聲明,決定中止庚子賠款賠償,而美國已經獲得的賠款,退還一半,用於資助留美學生。
  • 大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孰強孰弱,其實相對來看,朱棣贏面更大一些
    朱棣深知隔著韃靼人的更北方有一個強大的帝國正在崛起,而這個帝國的主人曾經向明朝稱臣,而後又背信棄義的將明朝使者扣押,這個帝國必然將來是明朝之心頭大患,於是朱棣不顧國內文武大臣的反對,堅決對韃靼實施打擊清剿,其目的並不是為了真正的消滅蒙古人,而是要把蒙古勢力一舉趕到中亞帖木兒帝國範圍內,明朝可以坐山觀虎鬥。
  • 鄧文初:大明帝國為何完成不了「忽必烈的未竟事業」
    大明帝國的戰略重心之所以被鎖定在北部,與其對待蒙元遊牧力量的政策失誤有關。但造成政策失誤的根源,並非僅僅是那些帝國決策者們的個人錯誤,影響決策的支撐性知識體系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然而,對於這一深層次因素,歷史研究往往是視而不見的。本文從帝國決策者在「定都」問題上面臨的困境及其言說展開論述。
  • 大陸對岸的大明居然是羅馬的正統傳人?盤點羅馬與大明的相似點
    大明和羅馬這兩個創造過偉大輝煌成果的大帝國想必各位也不陌生。不過許多人了解這兩個國家的時候往往是單個獨立的學習研究的,但是一起拎出來比較一番的卻是很少。由上一條再進行延伸,我們又能發現羅馬和大明的另一個相似之處。對於東羅馬帝國來說,有一個很大的威脅那就是被稱為「上帝の鞭」的匈人,匈人是英國學者稱之為「騎馬民族」的民族。而在中國,我們一般將其稱之為遊牧民族。而在明朝時期,北方最大的擔憂無非就是蒙古諸部,大明與蒙古打打和和,在刀兵相見之中互相了解。
  • 白銀產業研究與投資分析:白銀產業帝國
    1 白銀基本知識1.1 白銀的理化特性:性質優良,儲量稀少 銀(Ag)是白色、有光澤的金屬,其質地柔軟,同時擁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還是導電性和導熱性最好的金屬。2.2 全球供應:穩定供應,逐步增長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白銀產量 2.7 萬噸,同比上升 0.4%。墨西哥、秘魯和中國分列最大產銀國前三位,分別產銀 6300 噸、3800 噸和 3600 噸,分別佔全世界產銀量的 23.3%、14.1%和 13.3%。
  • 為何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
    大明帝國在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支持下,在萬曆十年間蓬勃發展起來,而他也死於此。對張居正之死,黃仁宇如此評價,「張居正之死,使我們這個大帝國失去重心,步履蹣跚,最終跌落深淵。」黃仁宇在創作此書時,採用了一種新的寫法,他把自己的作品稱為「大歷史觀」。以這種寫作方式,即使不太懂歷史的人,也能很有興趣讀完它。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從此,皇權面對文官集團再也不像他們的祖先朱元璋和朱棣那樣想殺就殺,底氣十足了。從此正德皇帝幾次出關,均被文官擋回。
  • 一百多萬皇族後代,明朝的王爺們「吃」垮了大明王朝?
    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一代創業人大多都是從貧苦環境中,走出來的,也就是都經歷過苦日子,都知道苦日子不好過,因此,他們往往會格外的疼愛第二代以及第三代人,這也就造成了,有很多富二代或者富三代自幼嬌生慣養,長大後囂張跋扈,成為紈絝子。而老朱便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