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不是永久的。」
——黑川紀章
Hello大家好,我是日站君,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日本建築設計大師黑川紀章的故事。黑川紀章作為比較早期的日本建築設計師,留下的資料並不是很多,為人所熟知的有中銀膠囊大樓、日本國立新美術館等。
在中國,他有一個城市規劃級的大型案例:鄭州鄭東新區。當初鄭東新區規劃剛完成的時候,鄭州的老市民都在罵他的設計,而幾十年後這個設計規劃項目,卻漸漸成為經典。
黑川紀章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故事,他和中國的關係又是怎樣?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吧!
新陳代謝,建築是未來的建築
當黑川還小的時候,就經歷了二戰,他親眼目睹了日本城市獨特的木結構房屋,在原子彈和戰火中被摧毀。
「建築不是永久的。」——戰爭後的斷瓦殘垣,讓身處建築世家的黑川紀章產生了最初的對建築的印象。
長大後的黑川繼承家業,踏上了建築設計師之路。也在那時,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導師: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當時提出了一個最初始的「新陳代謝論」的概念,將日本建築對於結構以及存在意義的考慮推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它的核心是「破而後立」,先做減法,再做創新。這個論點一下就抓住了黑川紀章的心:「這不就是我追求的未來的建築群像嗎。」
「破壊の意味は今の言葉ではリサイクル(循環)です」(破壞的意思,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循環。)
這句話是黑川對於「新陳代謝」與「破壞」的理解,在他的師父丹下健三的肩膀上,黑川紀章對於建築有了新的領悟,「中銀膠囊大樓」成為這份領悟的滿分答卷。
· 建築界中的預言家 ·
中銀膠囊大樓,是一個全新的「未來的概念」。
「カプセルとは、サイボーグアーキテクチュアである。人間と機械と空間が、対立関係をこえて新しい有機體をつくる。」(膠囊,是賽博式的建築。人、機械、空間,這三者的對立形成了新的有機體。)
你看,在2020年炒的火熱到爆的「賽博朋克」概念,在1970年的時候,由黑川紀章的嘴裡說了出來,並付諸實行。
他想要建造的是可以批量生產的方盒子,像「豆子」或者「膠囊」一樣,一簇簇圍繞在大樓的周圍,可以隨意拼接組裝。黑川找到了運輸貨櫃生產廠家,他想:準備好建築部件,然後再現場組建,這是一種新型的建設思路,可以嘗試。
於是,廠家按照要求建造了數百個尺寸為 2.5╳4 米的「艙體」,然後將它們一個個帶到了現場,用高強度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
他破壞了原有建築的概念,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新的建築體系,黑川紀章成功了。
這種「拼積木」式的建築方法,對當時的建築師們的思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一種建築可以隨意拆解、拼接、自由刪減、隨意搬運、快速複製。
這是黑川紀章對未來幾十年人口爆炸式增長的社會需求的估算:如果人口數量成幾何式增長,我們可能會需要這種居住空間,用以滿足需求。舊的空間可以在滿足需求後的幾十年內被破壞,材料用於新居住空間的打造,這是他的新陳代謝法。
想想看今天遍地開花的公寓、Loft,是不是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黑川當年的預想?
這個產生於1970年的超前想法,真的是太酷了!整個新陳代謝組織的成員拍案叫絕!這之外的設計師呢?不出意料,他們表示出強烈的不以為然:沒有人能理解黑川紀章的作法。
由於當年的建築材料、工藝與施工局限,中銀膠囊大廈在實際投入使用後並沒有獲得黑川紀章心目中最理想的效果。
但是,幾十年後的今天,黑川紀章的建築就像一本預知未來的「啟示錄」一樣,成為了現代設計師們最好的參考樣本:這棟大樓幾乎早了半個世紀為「城市高速發展」「大量年輕人湧入城市」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份可行性報告。
如今,無論是小戶型公寓,單身Loft,超mini戶型的規劃、還是膠囊酒店的建立設想,追溯最初的源頭,沒有人能與黑川的建築理念撇清關係。
他的建築,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預見了「未來」。
展望未來,不代表拋棄傳統
黑川紀章當年,曾受邀來到中國西安講學。在那時,他以這樣的話作為開場:「從西安機場到城裡的路上,我感到十分失望。」
接著,他在演講中又說:「在中國,我看到很多類似西方的建築群。中國模仿國外的東西太多,而真正的傳統文化正處於日漸衰落的窘況。」
這是他對中國建築的最初印象,也是對中國城市建設的無奈。
「西方的建築等於高級的建築」這是當時的很多建築設計師想當然的觀念,而一直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遭受各種西方文化符號的衝擊。
現在的古鎮,是不是融合了很多「酒吧」、「大眾娛樂(pop entertainment)」的西方概念?
所以,我們去設計「未來式」建築時,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如何應用?他把自己關於保留文化符號的答案,留在了中國——鄭州鄭東新區。
· 波折的未來都市 ·
老鄭州人都知道早年的鄭州市區規劃有多麼的混亂:以二七塔為中心向外輻射的數條道路,被四四方方橫平豎直的道路框起來,外圍再參考「環路」設計。
一個城市裡有「蛛網式」、「棋盤式」、「攤餅式」三種規劃,讓老鄭州的交通與城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燙手山芋。
黑川紀章被邀請來為新開發的鄭東新區打造一個「經典榜樣」,為了鄭州作為中國重要貿易中心港口的未來,做好現代城市化的準備。他毅然的接下了這個艱巨的工程。
他將自己一直以來的設計美學核心「與自然共生的新陳代謝法」在鄭東新區的設計圖上付諸實行。以中國古代「方圓」的哲學思想融入「自然」,設計了整個城區。
「建築周圍一定要有水,人類依水而生,水是人不能少的要素。」「中原文化就是黃河水養育出來的。人都是在有水的地方建築城市,再創造文化。」
黑川紀章在鄭東新區挖出一個和杭州西湖一樣面積的人工湖,強調了人與水、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城區建成後,黑川紀章卻意外的遭到了很多來自大眾的批評:「上了立交橋下不來」,「進了環路出不來」,「這麼大的區域沒有人,浪費錢」。畢卡索曾說過:前衛就是受到從後面來的攻擊比前面的多。可能這個案例就是對這句話的印證。
20年後,圍繞鄭東新區討論的聲音逐漸開始出現變化。它表達的生態自然的共生關係逐漸被人認可,讚賞的聲音漸漸多了起來。
人們在黑川紀章設計的湖邊散步,微風徐來水波不興,這裡成了住在鄭東新區的居民夏日夜晚休閒最喜歡的地方:「以前不覺得,現在挺舒適的,夏天涼快,散散步很好。」
大家開始理解這個設計師的眼界,這個作品,跨越了幾十年,終於獲得了它應有的肯定。黑川紀章又一次,走在了眾人的眼界之前。
日本的傳統,黑川的思索
我們把黑川紀章稱為一個未來的預見者。但是他最愛的,還是自己血液裡流淌著的文化印記:日本來自於山嶽信仰的自然美學。
· 國立新美術館:黑川的美學·
它附帶了太多標籤:是新海誠《你的名字》的取景地,黑川生前最後一個作品,日本最大的美術館。
「我在設計這個美術館的時候,盡力在傳達未來概念,同時還保留了部分歷史建築。日本的歷史建築是很低調的,有一種安靜的魔力。」黑川紀章選擇保存下部分二戰時期的原址建築,讓舊時的建築與如今的建築做了個有趣的結合,他認為這是這個美術館的最大歷史意義。
國立新美術館最具代表性的,還有那面波浪形起伏的玻璃幕牆,黑川的靈感來自於大自然的山脈,和海岸的綿延曲折。
「它的造型來自大自然,建築與自然的共生,首先要反映在建築本身。」
在黑川紀章心中,未來的與自然共生的建築,還要具有「呼吸」的概念,所以他精心設計了整個場館的自然光與地下換氣系統,讓人獲得了走入館內,也在室外的清新通暢感。
國立新美術館,這個自外而內體現著黑川式美學的建築,被所有人肯定:「這真的是一座森林中的美術館」。
建築與未來:黑川紀章的答案
建築作為人類時代最龐大的藝術品,它身上附帶有太多的意義。有的建築體現著個人的符號,有的建築展示著人類文明的精華,有的建築體現著傳統哲學的韻味。
而黑川紀章的建築,則關注人類與自然的未來。
他認為事物總會隨著時間逐漸被破壞,破壞的盡頭迎來的就是重生,一切都需要在時間裡尋找答案。所以,他的建築所表達的,不是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鑰匙,而是不斷新生的未來社會的答案。
這就是黑川紀章,一個建築師中的未來領航員。他的作品在當時飽受爭議,而又在幾十年後成為經典,他的「新陳代謝」建築美學,成為了指引後世年輕設計師的最好「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