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起,我們中國人就開始學習英語。很長一段時間裡,英語、數學、語文一直都是三大科目,有時英語甚至超過數學、語文的位置。在學校裡,很多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英語,一般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對於一些英語成績不好的人,甚至花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
如果把學習當成一項投資的話,那麼一個學生從小學4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畢業結束,總共就花了13年時間在學習英語。假設一年學習300天,一天平均2個小時,那麼總共就用了7800個小時。而為了學習英語,就必須交學費、課本費等,再加上有人還需要輔導費、營養費什麼的,費用就更高了。也就是說,學費英語耗費我們大量的金錢,保守估計,花在學習英語上面的錢人均起碼也要5萬元。
那麼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學習英語,效益怎麼樣呢?應該來說,對於少部分人來說,學英語還是有用的,比如去國外,或者做外貿、翻譯、老師等工作,又或者做科研、學術等研究需要用到英語資料等。但對於90%以上的人,到了工作時,學習英語幾乎是沒用的。也就是說,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學習英語幾乎沒什麼用。
有一段時間,小編也覺得很憋屈,想起以前學習英語的日子,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費勁心思依然學不好,雖然也認識了兩三萬個單詞,但既閱讀不了口語也不會,而且工作上根本不需要英語,所以經常忿忿不平,感覺浪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
事實上,小編這種心情,相信很多人也有,特別是還在學校的學弟學妹們,往往學習英語遇到困難時就會抱怨,學這東西到底有什麼用。那不學可以嗎?很遺憾,在學校裡,英語是一個必修科目,想繞過去那是不可能的,在高中,如果英語不好就很難考上好的學校,如果在大學,英語不好可能拿不到畢業證。對很多人來說,英語是一個很討厭的科目,不想學卻必須強迫去學它。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呼籲不要花費這麼多時間去學習英語,要求高考取消英語或降低英語分數,或者抵制英語。理由很簡單,學習英語沒什麼用,更何況很多人學習了十幾二十年,也學不會英語,碰到外國人根本無法和他們交流。那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學不會英語呢?小編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1,缺少學習英語的條件。我們知道,英語是一門語言,那麼最好就是在講英語的環境下學習,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比我們學習漢語,電視、廣播等媒體裡用的都是漢語,旁邊的人也都是說漢語,那麼在潛移默化之下,我們自然就不知不覺中把漢語學會。而英語,對於80%以上的中國人,根本沒機會接觸說英語的環境,自然就事倍功半,很難學習好。
2,學習方法欠妥。這個是第一個原因的延續,因為缺少學習英語的環境,於是就靠死記硬背和做練習題來學習英語,但這樣的方法誰都知道是有問題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怎麼會這樣學習英語呢?
3,心理牴觸。在學校裡,很多人都覺得學習英語沒用,但又不得不學習,於是強迫自己硬著頭皮學,這樣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就好比看到一串數字,如果只是馬馬虎虎瀏覽一遍,誰也記不住,而如果是銀行卡的密碼,那麼很多人就會用心記。學習英語也是這樣,如果認為它很難學,學會了也沒用,那麼學習效果會很差。
除此之外,很多中國人都懷這樣的情懷,那就是憑什麼讓我學習英語,而不是讓美國人學習漢語,這非常不公平!沒錯,就是很不公平,中國是四千年文明古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精妙絕倫,而且講漢語的人足足有15億人,遠超講英語的,應該是外國人學習漢語才對啊。因此很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一旦遇到困難,就更容易出現這種牴觸心理,學習英語就更困難了。
學習英語既然又費勁又很難學好,即便學會了,如果不出國或者做相關的工作,也發揮不出作用。那為什麼國家還要這樣做?國家、政府為什麼在過去四十年時間裡強迫廣大國民學習英語呢?
小編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剛改革開放時,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領域都比較落後,而英、美等外國則非常發達,中國想要趕超,就必須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科技和文化,那麼就必須讀懂相關的資料和書籍,並且和外國人交流,那麼肯定就要學習英語。
那有必要全民學習英語嗎?不能讓一部分人學習就行嗎?小編認為,政府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1,從國家長遠角度考慮,全民學習英語可以培養更多的精通英語的人才,能加快吸收外國先進的知識和管理技術;2,如果只讓一小部分人學習英語,那麼其它的窮人就更沒機會出國或者提升自己,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因此全民學英語雖然浪費了不少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打擊了不少人的學習熱情,但總體上來說,正因為有了百分之幾懂英語的人,中國才能翻譯出外國這麼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才能對外貿易賣出這麼多產品。衡量利弊,綜合考慮,全民學英語還是利大於弊的。
但不管怎麼說,學習英語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換個角度考慮,假如我們以後既不出國也不做需要英語的工作,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可以不學英語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世界語言的發展趨勢。
小編認為,一種語言如果越強勢,使用人口越多,使用範圍越廣,其使用和學習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會越來越多人去學習它。那麼長此以往,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內會出現什麼情況?很明顯,這個地區或國家的人為了彼此更好地交流,就會越來越趨向使用同一種語言,而其它語言則會慢慢衰落乃至消失。
看看我們中國國內的情況就知道,普通話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大,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而且未來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普通話越來越流行,這就意味著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衰落,在中國許多地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已經逐漸消失了,如滿語、阿龍語、赫哲語等。
越強勢的語言越多人去學習它,越多人掌握那麼這門語言使用價值就越高和越強勢,接著就更多人使用它,那麼如此反覆循環,最強勢的語言實力將越來越強,而其它語言則逐漸衰落和消失。在中國,這種趨勢是非常明顯的,連最強的方言——粵語也沒辦法避免,20世紀八九十年代,粵語伴隨著香港繁華的經濟、先進的文化而崛起,曾一度達到巔峰狀態,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們以會說粵語和唱粵語歌為榮,但很快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前所未有的廣泛使用,粵語的陣地則不斷退縮,即便在粵語的大本營廣州,因為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說普通話的人也都超過粵語的了。
在中國是這樣,那麼擴大到整個地球也將是如此,整個世界的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條件,必定會主動或被動地學習最強勢的語言。如果越來越多人學習這種語言,其使用範圍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展,擠壓其它語言的空間,最終將其它語言擊垮。這種趨勢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到一個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和全世界進行廣泛而深刻的交流。既然要交流,那麼就要使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而學習世界第一強語言則成為每個人的首選。
在未來幾百年內,世界第一強語言將會越來越強,使用和學習它的人數將越來越多,使用範圍會越來越廣,深度越來越深,最終成為世界霸主,而其它語言是會逐漸衰落直至死亡。
那麼當今地球哪種語言是世界第一強語言呢?
小編認為,一種語言的實力,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講這種語言的人口的經濟總量,另一個則是這種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難度大小。其中第一個是決定性因素,一種語言,如果使用的人口越多,經濟越發達,那麼使用它的人口的經濟總量就越大,使用的價值就越高,使用其它語言的人為了和他們交往和貿易,那麼就會主動學習這種語言。
對比第一個因素,我們很快就知道,當今世界的兩大語言分別是英語和漢語。那麼誰才是世界第一強語言呢?
首先我們來看講漢語的人口,主要有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澳門、新加坡及海外華人華僑,人口約15億。
再看看講英語的人口,主要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這幾個國家,他們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大約有4.5億人。除此之外,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南非、奈及利亞、菲律賓等世界40多個國家的一些人是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的,大約是七八億。也就是說,講英語的人口約12億。
從總體上,講漢語的人口還是稍多於英語的。那講漢語的人口的經濟總實力比英語強嗎?這個其實簡單比較中國和美國就可以得知了。
2017年,美國的GDP是19.38萬億美元,排名第二的中國是12.25萬億美元,從表面上,中國的經濟總量比美國少,但實際上,如果按照PPP來算,2017年中國的平價購買力是23.1萬億美元,早已超過美國了。但小編認為,這樣依然是低估中國的經濟總量了,因此我認為要比較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最準確的方法還是從三大產業入手。
第一產業,即農業,中國農產品總產出大約是美國的兩倍;第二產業,即工業和建築業,中國的產量是美國的2倍多;第三產業,是服務業,中國也是美國的兩倍多。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美國的兩倍多了。
這樣比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講漢語的人口的總體經濟實力還是超過英語的,關鍵是中國的經濟還是穩健增長中,未來還會繼續擴大優勢。
那麼再看第二個因素。很多中國人覺得英語難學,外國人也覺得漢語難學,那麼這兩種語言究竟哪種難學一些呢?
首先掌握和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口都超過10億,既然這麼多人學得會,那麼就說明只要學習條件到位、學習方法正確,還是可以學得會的。
先從發音說起。漢語有47個音標,其中23個是輔音,24個是元音,而英語則有48個,漢語和英語的音標數量接近,所以學會這兩種語言的發音難度差不多。接著是書寫,漢語的書寫要比英語難很多。
所以在入門剛學習時,漢語的學習難度遠遠超過英語。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漢語的難度保持平穩,而學習英語的難度則大幅飆升,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單詞的難度上。剛開始,我們學習door、apple、key這些簡單的單詞時,會覺得很簡單,但隨著逐漸深入,會發現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如democracy、warlord、consultation等,就比剛開始的難很多,再往下到了專業程度的詞語,就更難記住了,如phenolphthalein(酚酞)、hexamediamine(己二胺 )、Potassium Permanganate(高錳酸鉀)等。在物理、政治、數學、化學、生物等這些領域,都有一大堆專業名詞要記,如果使用英語,那麼光記這些名詞就要花費大量時間。相反,如果用漢語,一般不怎麼需要特別去記這些詞語。
因此越深度學習,英語的難度就越大,最終超過學習漢語的。而我們使用一種語言,是用來交流和工作的,都屬於深度學習,所以總體上說,學習漢語的難度比英語小。
比較這兩大因素,我們就可以得知,漢語的實力更強,正在逐漸取代英語成為世界第一強語言。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大相信,不過不要緊,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小編認為,大約到2040年,漢語將全面領先英語,屆時就可以證明這一論斷。
當漢語成為世界第一強語言時,第一、二語言不是英語的外國人將從學習英語轉向漢語,對他們來說倒也無所謂,心理比較不平衡的是第一、二語言是講英語的人,本來學習漢語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興趣,現在則變成一種要求。
既然漢語已經是世界第一強語言了,那麼一定程度上,對於大多數中國來說,確實可以不怎麼學習英語了。但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即便知道學習英語對以後的工作沒用,卻又沒能力挑戰整個教育體系,因此不得不說是令人苦惱的事。明明知道真相,卻又無能為力改變,只能說是一種悲哀。
寫到這裡,小編發現,當年學習英語耗費的巨額時間和金錢,早已是沉沒成本,事已至此,悲嘆何用,只能是當做不小心掉了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