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英語從中國高考體系中下架,這對於中國好多不喜歡英語和不愛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以後不再為學英語而倍受折磨。 但是看看國內各種英語培訓機構的火爆。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間,我才知道去英國留學的中國小學生就有15,000多名,這麼多家長把孩子從小就送到英美去學習正宗「倫敦腔」和「紐約腔」。可見,中國的好多家長對英語的崇洋媚外已經學過了頭。
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小學裡面只開設了語文和數學,二年級開始就學習毛筆字了。由於當時的教學脫離生活實際,所以小學5年的學習生活就稀裡糊塗的結束了,至於學會了什麼,到現在回憶起來也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值得回憶。
上了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從最基礎的字母和發音開始,我也不知道學習英語到底為了什麼,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還好,當時的英語教師在全國都還是個緊缺貨,在鄉村初級中學幾乎沒專職英語教師,教我們英語老師都是通過當時的教委從外縣招聘來的,也就是高中學歷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打鐵自身不過硬,自己搞不懂英語。我記得我們當時學英語的時候,一個老師在自己的英語書上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就這樣我們學英語學的是似而非,學得一塌糊塗,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初中就畢業了,幸虧自己的其他文化課還可以,不然中考就名落孫山了。
後來又馬馬虎虎的考上了中師,就這樣陰差陽錯的當上了老師,以後英語就跟我無緣了,現在想想自己幸虧沒有學懂英語,如果學了英語,除了教學和考試拿分數,再也沒有看到其他任何價值。我們這一代沒有學好英語的中師生照樣撐起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半邊天,也不比哪個大學生差。
現在小學到大學的學生都在被迫學英語,而且好多專業尤其是像考研等英語規定是必考科目。前十年還想打算提升一下自己,想考個研,可是一看要考英語,我就崩潰了,最後直接放棄了。想想我們現在的學生,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再到大學,一直在學英語,學了16年,耗費了多少青春年華。可是最後呢,進入社會能起什麼作用呢?你在中國跟誰說外語。外語的作用僅僅限於進入教師行道,進行英語和極少數少的人出國留學以及到外企工作,才能用得上英語外,而且僅僅局限於課堂交流而已,而80%的人學了16年英語無任何用處。現在想想耗費了學生16年的時間,學了一種除了交流,再沒有任何價值的語言,想想可能外國的乞丐和貧民的英語語言交流水平可能比我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要高。
學習英語,除了考試而外,對於普通的80%的學生來說,它的作用和價值在哪兒我沒有看到。如果高考英語不取消的話,中國的孩子還要一直學無用的英語,試想想學習了16年英語,連自己的母語都學不好,而且又不到外國去學習、生活和工作,一種沒有自己根基和土壤的外國語言,在中國能起什麼作用呢?不學難道是新文盲嗎?趕不上時代發展嗎?不學英語難道就無法生存嗎?難道我們學了英語就會得到外國人的尊重嗎?能提高國家的科研水平嗎?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嗎?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嗎?
一個連自己民族的語言都說不好,卻能非常流利的說外國語言的人,而且還沾沾自喜,還瞧不起中國人,甚至污衊中國人。恰恰相反,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我們的學生到外國去學習深造,必須要英語考試過關,但是,我們反過來想,外國人到中國來,為什麼就不考漢語呢?一個外國人即使是文盲,到了中國,都是備受大家要尊重和歡迎,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所以我認為,在高考中應該取消英語,不能把英語和語文、數學放在一個平等位置上,應該把英語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讓英語成為選修課,讓喜歡的學生去學,讓不喜歡的學生不必再去學習,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學自己國家的語言,去讀去學他們喜歡的知識和技能等。不再為了考試而考試,把學生從學習英語的奴役下解救出來。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學了將近30多年的英語,再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國家現在的崛起和富強,難道是學英語學出來的嗎? 最近一兩年來,好多專家和學者呼籲高考取消英語,在日本和俄羅斯,已經在考慮明後兩年取消英語高考,把英語放到次要位置,不再作為必考科目,俄羅斯把漢語作為高考的必修課,我們中國對待英語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是否正在考慮,過一兩年把英語從高考體系中下架呢?
浙大高分子頂級教授鄭強,在一次演講中曾經這樣說過中國人學英語的態度,他說,沒必要追求英語的發音,也沒必要浪費16年的時間去學英語。英語只是溝通工具,人要有本事才會受到尊重,歐美的流浪漢英語那麼好有什麼用?鄭教授認為,英語浪費了中國青少年大把時光,最終大部分人都沒有用上。
鄭教授還提到日本的一個科學家,60年沒有領過一次護照,沒有出過國,但是獲得了諾貝爾獎。「誰說外語不好就是文盲?中國的教育界,還說計算機學不好就是文盲。中國近二十來年來,過度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和作用。這其實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
中國的學生耗費了16年的時間學英語,最後有什麼用呢?那麼中國的孩子為什麼還有拼命的學英語呢?原因還在於中國建國後,一直受到外帝國主義的打壓和封鎖,各方面都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從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更好的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要快速的達到中國崛起,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學習外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從學習外國的語言起步,不失為一種更快、更直接、更好的方法。而現在學習英語已經背離了我們開始學習英語的初衷。
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100多年前任人宰割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而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復興,變得強大的中國。我們拼命的學習外語,為什麼外國人不像我們那樣拼命學習漢語呢?就是因為中國貧窮落後,被外國人瞧不起,漢語的地位一直比其它幾種官方語言的地位低。在國際社會上地位低,影響力小,沒有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說話沒有發言權。
今非昔比,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中文,甚至來到中國工作和生活,中國的孔子學院辦到了世界各地。那是因為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尤其是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疫情卻束手無策,回過頭再看看中國在全世界抗擊疫情期間的表現,快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這讓世界看到了強大的中國,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是我們最大的依靠。
中國孩子要不要學英語,學英語有沒有用,且另當別論。作為中國人,學好母語,學會實用中文,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未來不是一味的模仿學習外國的東西,更需要創新的能力,去締造一個有民族自信的強國。讓那些外國人羨慕中國文化,學習我們的語言,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全世界都開始關注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好多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我國是否也要改革一下,把英語從高考下架或者把英語的地位降低,納入選俢課,讓更多的中國孩子把時間花在閱讀國學經典文化中,學習自己喜歡的科技文化知識。比起學習16年英語,離開學校後終其一生都沒用上強多了。花費十多年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真沒必要學!
愛國從學好自己的母語開始,民族自信從學好自己國家的語言開始,自立自強從我們的文化自信開始。少年強則中國強。文化自信從孩子們做起,不是從學好英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