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位於臺北市中心,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佔地75000平方米。中正紀念堂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籌建,工程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中正紀念堂包括紀念樓、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紀念樓造型仿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是中國宮殿式建築,整體建築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中正紀念堂以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除了紀念樓外,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也是臺北市的文藝中心。
中正紀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樓,牌樓為秦孝儀指定的歐陽詢體,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接著是寬長的瞻仰大道,兩旁種植花草樹木,在盡頭可見紀念堂建築主體。該牌樓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
中正紀念堂採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 全部建築採中華文化風格,為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徵「自由、平等」色調。紀念堂建於3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為八角,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造成多數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壈寶蘭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升華光耀之意。其它均採用材料本色,乳白色大理石牆,廳堂內檜木天花板及重重疊疊鬥拱之藻井,淺紅色花崗石地坪,不加任何漆染。中正紀念堂之八角頂,與劇院之撫殿頂,音樂廳之歇山頂,成為三山並立之布局。
中正紀念堂以紀念樓為中心,包圍著樹木花圃與池墉小橋。正堂分上下兩層,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設有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視聽中心、蔣介石紀念室及兒童教室, 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後方居中則為蔣介石的坐姿銅像,銅像高6.3米,全重約21.25噸,銅像後白色大理石上是蔣的主張,基座上刻有蔣的遺囑。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每個小時均定時設有換班儀式。
在每日6時30分起,中正紀念堂會有衛兵進駐。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6時,會進行整點的衛兵交接儀式。衛兵的交接方式,由陸海空三軍儀隊輪流執勤,參觀的民眾每天可以看見不同的制服和表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