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袁晗寒:與一味地批判與否定相比,我們需要有共情力!

2020-12-27 仲夏夜清風

文/仲夏夜清風2020

01

上周末,我從朋友圈了解到《出路》這部紀錄片,晚上有空找出來看了一遍。這部片子如實記錄了七年內三個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的成長軌跡,甘肅農村的馬百娟、湖北縣城的徐佳還有大都市北京的袁晗寒。

馬百娟,出生在甘肅省的大山深處,每天上學來回要走30裡山路,而且還要幹很多農活。劈柴、燒水、做飯、餵豬, 2008年,她全家全年的開銷還不到50塊錢。

後來的馬百娟,上縣城找工作沒人要,扭扭捏捏回到了家,和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孕婦們說著家長裡短,十六歲時被嫁給了表哥。

湖北鹹寧的徐佳,開始第三次復讀。屢次落榜,讓他對高考懷有深深的恐懼。徐佳的故事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縮影,按部就班地讀書,帶著父母的期望考上一個不上不下的大學,畢業後找一個不上不下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盼著孩子繼續自己的路。

其實說來也是這樣,電影裡採訪徐佳,最開始說是不能辜負已故的父親的期望,要考上大學;接著是不能辜負母親的眼光,要找一個穩定的工作;而後是想給大學時戀愛的女友一個交代,裝修新房結了婚。從來沒有為過自己。這是一個被主流社會推著走的人。

相比之下,袁晗寒,高中就讀於央美附中,這是多少人都夢寐以求,削尖腦殼往裡擠的地方,可她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在她母親的支持下,就退學了。

然後開咖啡店,做了一個月倒閉,又無所事事背著畫板滿街亂竄,最後還考到德國繼續本碩連讀藝術。嫌德國太無聊回國,不回北京反而去了上海,在上海實習時仍想不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後來開了一家藝術品投資公司,也不知如今境況如何。

對於未來,袁晗寒說:「我沒有想過我以後的生活,比如說,你想努力達到哪一個階層的人,反正我覺得不會餓死就行了。而沒有人會被餓死的。」

02

很明顯,袁晗寒和馬百娟與徐佳,所面對的人生問題是不同的,後者的問題是生存,如何在世界中討生活,是物質的。

而對於袁晗寒來說,我覺得這部片子對袁晗寒不是很公平,因為再馬百娟與徐佳這兩個人所處艱難處境的對照下,好像她的困難變成了類似無病呻吟。好像她作為某種必要的對比物,而不是可以被共情的人。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類似馬百娟與徐佳這些人追求的畢生的終點,不過是袁晗寒生活的起點。可是儘管這樣,袁晗寒要什麼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己卻並沒有做成什麼。她本身擁有的原生家庭、出生帶給她的地位與經濟條件,並不是她自己通過努力和人生的歷練來獲得的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片中的袁晗寒其實是很喪的,整天無聊,面對太多的選擇無所適從,甚至壓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是我想說:人與人之間的悲歡是不想通的。

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演出,一個中東籍藝人吐槽美國成年人"莫名其妙"的委屈,他說美國的成年人交談時講到年幼的時候被父母打過的幾次經歷,會委屈地涕淚交流,還要組織團體治療,手拉手一起抱團取暖。

他覺得這太莫名其妙了,因為在他的文化和經驗裡,被父母打司空見慣,經常挨打,沒人長大了覺得委屈,更不用說什麼集體療傷。

就是這種不想通,讓我們看不到他人的痛苦。

我覺得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偷換概念)是一個叫做Gayle Joubert的心理諮詢師提到的,因為有些來訪者因為覺得自己的處境和問題不如其他人嚴重,而對求助感到愧疚。於是Gayle說:

如果你的手臂斷掉了,而同時你的鄰居也因為非常可怕的疾病奄奄一息,那你是否能說自己的手臂相較之下,其實也沒受傷,並因此不去看醫生呢?

這樣的話太贊了!

此外,我覺得我們許多人之所以看不到其他人的痛苦,可能是因為我們太窠臼於自身的痛苦,而可能越是否認,就越是墮入和無法鬆綁。反而是自身痛苦的被看見,才可能使得有了共情和看見他人的餘裕。

03

我們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鏡頭看他人的故事,但忘記他人亦有自己的鏡頭。

前幾天,一則熱搜頗具爭議:郭女士被踢出了老同學群,原因是她在群裡曬出了女兒的清華錄取通知書。

評論裡的聲音不盡相同:「這種同學就是看不得別人過的比自己好!」「炫耀過度,要是我我也踢!」

然而實際上,將她踢出同學群的老班長表示:大家都忍她很久了!

原來,這個群建立起來後,除了有什麼重要事,大家一般都不在群裡說話。只有郭女士例外,她每天都在群裡自言自語,發女兒各種認真學習的照片。

女兒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後,郭女士立刻就把通知書曬到了群裡,並且驕傲地說了一句:「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

被班長踢出群後,郭女士憤怒地去找班長評理,卻發現班長早已把她刪除。班長的兒子今年也參加高考,但是沒有考上好的大學,本來心情就很低落,看到郭蘭每天發這些東西,他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實際上,郭女士是犯了人與人交往中的大忌:缺乏共情力。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不僅惹人討厭,還會活得很累。

那麼什麼是共情力呢?

共情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力意味著超越自身的自戀而去理解別人自戀的能力。近年來,共情力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被視為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

共情,是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緒和能力。你的共情能力越高,說明你越能對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這種能力有先天遺傳成分,也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的亞瑟在《共情的力量》中提出,共情能力,既包括情緒感受能力(與情緒有關),又涉及換位思考能力(與思維有關),所以它跟大腦兩個部位有關係:杏仁核和新皮層。

杏仁核是情緒腦,是管理我們各種欲望和情緒的部位,也是產生眼淚、儲存記憶的地方。它控制著大腦所有的神經迴路,根據個體遇到的危險做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新皮層是思維腦,是隨著進化逐漸產生的,可以指導個體進行反思、邏輯和推理,進而調節自身的行為。

共情能力是杏仁核和新皮層配合的結果,即杏仁核感受刺激,產生情緒感覺,並將刺激通過神經迴路傳給新皮層,新皮層接收刺激,做出思考和反應,最終調節行為。

所以很顯然,如果一顆大腦中,情緒腦佔主導,但思維腦發育差點,那他肯定情緒反應激烈,但對後果的反思能力和換角度思考能力都很差。

共情力高的父母,孩子一般也具有高情商。因為父母的共情能力高,在對孩子的撫育中會給予更多的呵護和安撫,這會加強情緒腦和思維鬧的連接迴路,強化共情的產生。

04

了解了共情力的內涵之後,我們來看看應該怎樣提高共情力。

1. 接受他人的觀點。如果你不能接受他人的觀點,就會和他人產生矛盾與鬥爭,又怎麼能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讓大家都開心快樂呢。

2. 不要對他人進行評論。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而且他們這麼做有他們的理由。不能共情的人,就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會對他人評論,產生矛盾和衝突。

3. 識別他人的情緒,並且嘗試與他交談。你不主動,你們就不會有故事,如果你能看出別人正在傷心難過,這時候他正需要你的幫住,主動走過去,聽他訴說他的故事。

4.與他人一起感受。如果能做到這點,共情能力已經非常好了。 就像《重啟》中說: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你應該......」,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哭」。共情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感,儘管我沒有經歷這些事情,但是我能聽到你的經歷,感受到你的情緒。

5.寫作。一個好的作者,一定是一個具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因為,要寫出好的作品,必定是站在讀者的角度,想他們所想,憂他們所憂。比如,作者會思考用什麼用的素材,斟酌寫作方式。

知名心理學學者喬拉米卡利說:「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才將收穫一直尋覓的融洽的幸福。」

於我們而言,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End—

作者:仲夏夜清風2020,愛好讀書和寫作,一年讀書50+本,擅長剖析情感,速百讀公眾號籤約作者,致力於寫作道路上不斷精進。歡迎轉發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共情力高的人,在網絡時代是怎樣疲憊地活著
    什麼是共情力呢?共情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也許在生活中,共情力的高低並不會影響工作學習太多,但是在網絡時代,當我們「上網衝浪」的時候,共情力高的人,常常過得很疲憊。「能別聖母嗎?」
  • 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儘管有《人生七年》在前,但《出路》用更貼近國人的鏡頭,記錄下了當代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無奈抉擇。相比起物質的匱乏,放學後的她也無法複習功課,家裡有大量的家務活等著她去做,餵豬,做飯,還要經過一個蜿蜒曲折的陡坡去收糜谷,而這一切對12歲的馬百娟來說,卻早已是習以為常。
  • 如果「搖滾精神」是一味地批判和反抗,那麼我愛「偽搖滾」
    他們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搖滾就是批判和反抗,而不是搞個貝斯搞個電吉他弄點重金屬就算搖滾了。的確,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搖滾精神」,是分辨真偽搖滾的最重要標準。可是關於什麼是「搖滾精神」,則眾說紛紜。大叔想說的是:如果所謂的「搖滾精神」就是一味地批判和反抗,那麼我愛「偽搖滾」。
  • 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叄|這次的鏡頭不用以往,落在了北京的一幢別墅裡,鞦韆上坐著17歲的袁晗寒。她說:老師就是在針對我,總說「你知道你是留級生嗎?你說你有幾個十六歲?」最後,袁晗寒選擇了退學。第一天,酒吧買出了兩杯奶茶,其中一杯賣給了《出路》的導演。第二天,門口多了很多空瓶,一副門庭若市的樣子,但實際上依舊沒有生意。「反正也沒有人會被餓死的,只要你不是真心想死!」,袁晗寒對出路並沒有過於特別的想法。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北京少女袁晗寒: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幹,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幹袁晗寒,生活在北京的藝術生,馬百娟「去北京讀書「的夢想,被這個17歲的北京少女輕而易舉的實現了。她曾就讀於北京的央美附中,現在輟學在家。她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總是想一出是一出。她每天要對抗的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聊」。
  • 聽聽丨最高級的善良,是有共情力
    今晚我們來聊聊:共情力?兩個人相處,你能夠切身體會對方的感受嗎?你知道什麼叫共情力嗎?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幫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共情力。看到一個小故事。一位盲人在城市的公園裡乞討,有個人走過來問他是否有人慷慨解囊。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為了給女朋友有個交代,工作不久,他便和女友結婚了。曾經那個讓人看上去特別頹廢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後來去了德國。為了打發無聊,最初,她經常往返北京實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袁晗寒在北京開了一家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一次高三就讓人終生難忘,已經歷經兩次高三的徐佳,對失敗已經有了恐懼。時常冒冷汗,手發抖握不住筆。面對鏡頭說起時,他仍是條件反射地眨眼、咽口水,最嚴重時,他甚至想到過輕生。但是讀書真的是窮苦人和普通人為數不多的出路,這條路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最公平的。大學畢業找工作,徐佳再一次嘗到了生活的苦。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好好讀書才是你的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
  • 最高級的善良,是有「共情力」
    最高級的善良,就是擁有共情力。01共情力,是高情商的標配。有人說高情商就是會說話,就是八面玲瓏,其實不然。真正情商高的人都有共情力,都懂得換位思考。前段時間,一位媽媽在收到女兒清華錄取通知書後,她第一時間發到了同學群,被同樣孩子高考但成績不佳的班長移出群並拉黑。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多半在出生時就被決定了?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
  • 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出路》也是類似的拍攝節奏,但沒有眺望遠方詩意,更為粗糲和直白。三個主人公,小馬、小徐、小袁,他們都想靠著教育走出去,找到自己的出路。當然,他們對於「出路」的定義並不一樣。甘肅的馬百娟,想通過讀書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她的想法很簡單,讀小學、讀初中高中、到北京上大學,然後打工掙錢補貼家裡。
  • 缺乏共情力的人生,會失去很多幸福
    很多時候,每個人外在所表現出來的,和他真正的內心,相差十萬八千裡,這就是為什麼說人人都需要共情力,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在尋求能夠給他們共情力的人。上面例子中的張楊,如果他有共情力很強,很理解他的妻子,或許他就不會走到需要看心理醫生的地步。現實生活中,更多人面臨著缺乏共情力的局面。
  • 農村學生的尷尬:加分、保送與自己無緣,裸分是升學唯一的出路
    作為農村學生,考試是走出農村的唯一出路。而且,農村學生只有裸分,加分、保送這些跟他們是沒有關係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在高考的時候,不管是選擇大學還是選擇專業,都並沒有太多的可選性。很多學生心裡也清楚:自己之所以考大學,就是為了將來有一份不錯的工作。
  • 共情力為什麼是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6大全新思維能力「三感三力」中的「共情力」,是如何重塑醫療業,對行業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全新思維》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左腦時代已經結束,全新的右腦時代需要人們擁有不同於過去的6種能力,其中,共情力就是個人和企業必須具備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右腦時代,人們對情感連接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迫切。
  • 心理學 _ 什麼是共情力(手語+視頻文字)
    共情力,是一個人能夠理解他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恰當反應的能力。人生的閱歷,無論是親自經歷,還是藉由他人的故事或者閱讀進行總結,都會有助於建立共情力。避免單純靠想像和個人經驗去建立共情力。這樣就會有2種聲音同時出現,共情的是表象和技術,詞不達意瞬間暴露了真實。這是一種與生具有的能力,有時候,可能被掩蓋或者壓制,沒有發揮作用,或者能力萎縮。
  • 共情力可以了解一下(上)
    但是這種類似玄學的東西,我們想辦法提高也是無從下手,還不如從更加「現實」的方向出發,所以這兩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鍛鍊自己的共情力。什麼是共情力呢?百科當中這樣解釋道: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很喜歡愛爾蘭詩人羅伊·克裡夫特一首很有名的詩——《愛》,其中有這樣幾行句子: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人世間所有的相遇皆是緣分,與人,與景,與文字。告訴我們,如果你選擇當一名教師,那麼就讓你的學生能看見你的愛。正如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的微笑;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的擁抱;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說過的一句溫暖的話;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一段閒話」——真的很少有孩子,因為某個單詞、某個句型學得特別有趣而記住一個老師。
  • 共情力,孩子閱讀理解的「金鑰匙」,家長的作用比老師更重要
    可我們依然要面對一個現實,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閱讀理解材料都是與孩子相關的,孩子們更需要的,恰恰是能讀懂超出自己生活經驗之外的文章,這才是真正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就需要孩子具備「共情力」。共情力是情商的核心和基礎。它產生的基礎不是假設,而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