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2020-12-23 氣泡放映室

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開始複課,經歷過漫漫長冬的高三學子們也是成功抵達「戰場」。

為了備戰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學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個月,這個消息喜憂參半。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壹|

地點甘肅會寧縣的山溝溝裡,一所學校的校長各種請求,軟硬兼施,才讓12歲的馬白娟讀上小學二年級。

從家到學校的路是13公裡,6個小時的路程,意味著馬白娟需要天沒亮就起床,趕往學校。

哪怕村裡的小學,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馬白娟也願意日復一日的去讀書。

山裡的孩子太懂知識的重要性,從他們的眼裡能看出對知識最真誠的渴望。

馬白娟也是如此,被問及未來的夢想時,姑娘用稚嫩的聲音說出:「想要去北京讀大學,以後打工賺錢,家裡的面總不夠吃,要一個月賺1000塊來買面,還要挖水窖給我們水喝。」

到學校後,老師開始了今天的課程《我們的家鄉真好》。

課文中的柏油路車輛暢行,學子們足球場放鬆。都讓馬白娟充滿了憧憬,即便是沒有親眼看到這些東西,但她知道這些都很美好。

可好景不長,即便馬白娟為了讀書做出多大的努力,卻依舊沒有讓家人改變想法。

在爸爸眼裡:女娃娃長大都是別人家的,讀書有用嗎?讀完還不是要回來種田的!嫁人才是出路!

哥哥也說:就連減法都要用手指頭點點,還讀什麼呢?

最後,馬白娟還是辦理了退學手續。

「就你現在的情況,洗碗都沒人要」。

這是半年後,馬白娟尋找工作時,賓館經理對她說的話。

1000多的薪水,對於馬白娟來說,能讓她實現破碎夢想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最終還是沒能如願,而這時的她也只能用笑來掩飾尷尬。

貳|

第一次高考落榜,徐佳選擇了復讀,為的是完成爸爸去世前那一句:「爬都要爬上大學!

凌晨5點半,徐佳起床,在出租屋內簡單洗漱後,便出發去學校。

復讀三次的他,最懂這一次落榜的話會怎樣。

高考前38天,他不斷複習,就算是做題做到手顫抖也沒停下。

周圍的人看他緊繃的樣子便安撫道:盡力就行!不要太緊張。聽到這話的徐佳沒有回應。

不緊張?也許別人做的到,可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居然考了和第一次一模一樣的成績。

用他的話說:「老天是不是在耍我?」

湖北工業大學,三年的復讀終於有了回報,畢業後的徐佳進入了一家電力公司。

轉正3000,實習每月2500。生活終於走上正軌的徐佳笑了。

叄|

這次的鏡頭不用以往,落在了北京的一幢別墅裡,鞦韆上坐著17歲的袁晗寒。

她說:老師就是在針對我,總說「你知道你是留級生嗎?你說你有幾個十六歲?」

最後,袁晗寒選擇了退學。

她租下南鑼鼓巷的一家店面,自己動手買顏料畫牆壁,找木料做桌椅,開了家酒吧。

這樣充滿「個人特色」的酒吧火起來了嗎?

第一天,酒吧買出了兩杯奶茶,其中一杯賣給了《出路》的導演。

第二天,門口多了很多空瓶,一副門庭若市的樣子,但實際上依舊沒有生意。

「反正也沒有人會被餓死的,只要你不是真心想死!」,袁晗寒對出路並沒有過於特別的想法。

3年後,有人在努力工作,有人在努力找工作,而袁晗寒已經週遊了歐洲各國,還進入到德國最好的藝術學府深造。

看完這部紀錄片,很難說這是一部「雞湯片」,徐佳復讀三年考上大學穩定了工作,未來就一定沒有波折了嗎?馬白娟輟學求職被拒,未來怎麼才能過上不愁麵食的日子呢?

紀錄片的片名叫《出路》,但它卻沒有告訴我們三段人生的出路在哪裡。

那這樣不免讓人發出疑問,鄭瓊導演耗時六年拍攝了它,到底有意義嗎?

我想說有,而且是非常特別有意義。

紀錄片看似普通的敘述了三段人生,但其實每段結尾都留給我們一個共同的思考:未來會是怎樣?

馬白娟、徐佳、袁晗寒的人生出路會是怎樣的呢?

讀上大學找到穩定的工作就一定會有出路嗎?

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在設下問題的同時,《出路》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路都是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的。」

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還是希望各位備戰考生,能夠以最佳狀態面對。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擔心以及給孩子太大壓力,要知道每位孩子都是最特別的存在。

最後,想用《出路》導演的話結尾:在只論輸贏的社會裡,不被世界左右,把自己相信的東西活出來,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信仰,這就是出路。

相關焦點

  • 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本文作者:埃德蒙在三線小城裡觀看紀錄片是獨特的體驗,因為紀錄片裡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紀錄片畢竟是電影,它讓你去電影院或別的封閉空間內在兩三個小時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最大價值。紀錄片也不會拍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邊緣小城的小人物才是他們鏡頭的寵愛。從《搖搖晃晃的人間》到《大三兒》,再到《出路》,都是如此。三部紀錄片都是從主角小城或者鄉村生活開始講起,主角們會從小城走出去,會展望一下未來,但主線還是瑣碎的日常。
  • 《愛上你治癒我》:一部值得深思的心理題材的電視劇
    Hello ,大家好,我是小依,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電視劇《愛上你治癒我》,這是一部關於心理學抑鬱症的電視劇,近年來這樣題材的電視劇並不多見。之所以給小夥伴們推薦這部劇,是因為這部劇是現實的寫照。《愛上你治癒我》宣傳力度沒有那麼大,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沒有看過,今天小依和小夥伴們聊聊。
  • 紀錄片《出路》中上不起學的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要面對失學這個問題,他們渴望上學,但是沒有資金來源,最後只好放棄上學!每年國家都會組織一大批大學生奔赴西藏進行支教,並予以一定的補貼!大學生的支教活動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送來了一定的溫暖,因為他們可以繼續學習知識了,可以繼續享受教育了!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很多朋友在看完後都不禁感嘆:真是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啊!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程式設計師、影院從業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後疫情時期,各行各業包括大象,都面臨著出路的問題。在哪可以看到「出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再是黑話,而是一句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解答的天問。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
  • 讀大學就是出路嗎?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偶然間,被一部名叫《出路》的紀錄片吸引到了,這部紀錄片也完美地詮釋了「讀了大學是否就是出路」這句話。 《出路》紀錄片的好評度,在豆瓣幾乎有過半是五星好評,也說明了此紀錄片戳中了人們的心窩,大概有不少家長看到這兩個字,心中都被壓抑的有種窒息感,這好像也是壓倒窮人的一根稻草,極力想抓卻又抓不住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不同的起點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
  •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紀錄片,中國僅一部上榜
    最近幾年,豆瓣儼然成為了大家評論影視作品的場所,甚至豆瓣的打分成了評判影視作品好壞的一個標準。今天我們拋開電影和電視劇,來看看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十部紀錄片。非常遺憾的是中國僅有一部上榜。攝製隊為了確保拍到人類未見過的動物們掙扎求存的鏡頭,冒險走到地球最遍遠和危險的地區去。最終呈現給觀眾的卻是極其精彩的紀錄片。第三名:《獵捕》 豆瓣評分9.8分依然是由英國拍攝的一部大型關於動物的紀錄片,全方位展現動物在覓食過程中的戲劇性一刻,並首次披露南美水瀨,座頭鯨的獵食行為,更借用了電影、戲劇中的片段,力求給觀眾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印象。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
  • 走出去,看世界 重慶六歲女童做公益紀錄片入圍坎城電影節展映單元
    的紀錄片。今年3月,該片送交法國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參選,最終收到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發來的入圍邀請信。同時,希臘克裡特國際電影節也給金籽貝的媽媽發來邀請函,希望金籽貝能夠擔任「中希文化宣傳大使」。 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慢新聞記者通過獨家專訪金籽貝的媽媽唐詩,還原了女孩走出去看世界的這個過程。
  • 10句宮崎駿動漫經典語錄,句句在理,值得我們深思!
    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時,宮崎駿曾說:「我想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每次看完後,即使心中不會有很大的波瀾,但一定會被其中的某一句給打動,就像是黑暗裡透出來的一縷光線,溫暖人心。下面是10句宮崎駿動漫經典語錄,句句在理,值得我們深思。一、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語,有些秘密只能講給朋友。有些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自己還是要靠自己拯救。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基本生活和社會問題的紀錄片一位美國導演是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的:如果有人讓我推薦一部可以讓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紀錄片,我慎重地提議推薦《高三》,這部片子觸及了不少中國基本的生活和社會問題。
  •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幼兒園》,這部片展現了一個殘酷事實
    其實深思之後這些家長覺得很平常,也可能是無意識的一些的小事,都可能像"蝴蝶效應"一樣帶給我們很深的傷害,這是我們從小學來的"愛"的模式,甚至於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在潛移默化的複製。一位美國的心理治療師在一本關於超越原生家庭的書中提到,"最艱難的事就是從心理和情感上衝破原生家庭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家庭有時像一個以愛為名義的枷鎖,儘管沒有上鎖但是卻掙脫不掉。
  • 豆瓣9.1分紀錄片《高考》: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 | 啾啾媽;文丨三個媽媽六個娃這個周末,趁著難得的空閒,我看了一部種草了好久的紀錄片——《高考》,看完以後感觸特別深。這部紀錄片出品自CCTV,在豆瓣上的得分高達9.1。這是一部只有陳述沒有評論的影片,很值得看。
  • 2020年口碑最好的國產片,竟然是一部紀錄片
    去年1月,從First影展走出的最佳紀錄長片《四個春天》於影院上映,在經歷初期的排片冷之後,靠口碑贏得生存空間,在中期實現了排片的逆勢增長,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今年12月11日,同樣獲First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的《棒!
  • 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紀錄片《出路》,歷時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馬百娟,來自甘肅,2009年她剛滿12歲,在野鵲溝小學上二年級,她最大的夢想是以後可以去北京讀書。她所在的學校僅有兩名老師,五名學生,窮人家的孩子要改變命運,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馬百娟學習不可謂不用功,但由於條件所限,十歲才讀小學一年級的她,全家住在窯洞裡,一家人全年的開支不超過50塊錢。
  • 一部非典型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緣何成為口碑佳作
    非典型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近期成為口碑佳作。圖為影片海報。  一部非典型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近期成為口碑佳作。該片不僅在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獲得業內認可拿下最佳紀錄片大獎,它在院線上映亦感動了許多觀眾。  《棒!少年》講述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和「事實孤兒」,在北京市郊的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棒球隊的故事。與令人熱血沸騰的體育題材紀錄片不同,《棒!少年》更多聚焦少年們在愛心棒球基地和貧困家鄉的平凡生活場景,在克制中彰顯著人性的溫存與希望。
  • 一定要推薦的10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建議收藏)
    對於生活在中國的我們來說,算是幸運的,而這部國產用心之作,我們更值得一看,不只是欣賞當中的美景,更要領略其中的文化脈搏。我至今還記得地理課上老師放的新疆篇,美麗極了。回想起來甚是懷念。因為我能感受到,這才是我所想要的生活氣息。在大多數人眼中,它是一部優秀的風味美食紀錄片,在我眼中,它卻是一部難得的生活紀錄片。但不管它是什麼,都值得我們去一遍又一遍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