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開始複課,經歷過漫漫長冬的高三學子們也是成功抵達「戰場」。
為了備戰高考,每所高校每位學子都在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考延期一個月,這個消息喜憂參半。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壹|
地點甘肅會寧縣的山溝溝裡,一所學校的校長各種請求,軟硬兼施,才讓12歲的馬白娟讀上小學二年級。
從家到學校的路是13公裡,6個小時的路程,意味著馬白娟需要天沒亮就起床,趕往學校。
哪怕村裡的小學,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馬白娟也願意日復一日的去讀書。
山裡的孩子太懂知識的重要性,從他們的眼裡能看出對知識最真誠的渴望。
馬白娟也是如此,被問及未來的夢想時,姑娘用稚嫩的聲音說出:「想要去北京讀大學,以後打工賺錢,家裡的面總不夠吃,要一個月賺1000塊來買面,還要挖水窖給我們水喝。」
到學校後,老師開始了今天的課程《我們的家鄉真好》。
課文中的柏油路車輛暢行,學子們足球場放鬆。都讓馬白娟充滿了憧憬,即便是沒有親眼看到這些東西,但她知道這些都很美好。
可好景不長,即便馬白娟為了讀書做出多大的努力,卻依舊沒有讓家人改變想法。
在爸爸眼裡:女娃娃長大都是別人家的,讀書有用嗎?讀完還不是要回來種田的!嫁人才是出路!
哥哥也說:就連減法都要用手指頭點點,還讀什麼呢?
最後,馬白娟還是辦理了退學手續。
「就你現在的情況,洗碗都沒人要」。
這是半年後,馬白娟尋找工作時,賓館經理對她說的話。
1000多的薪水,對於馬白娟來說,能讓她實現破碎夢想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最終還是沒能如願,而這時的她也只能用笑來掩飾尷尬。
貳|
第一次高考落榜,徐佳選擇了復讀,為的是完成爸爸去世前那一句:「爬都要爬上大學!」
凌晨5點半,徐佳起床,在出租屋內簡單洗漱後,便出發去學校。
復讀三次的他,最懂這一次落榜的話會怎樣。
高考前38天,他不斷複習,就算是做題做到手顫抖也沒停下。
周圍的人看他緊繃的樣子便安撫道:盡力就行!不要太緊張。聽到這話的徐佳沒有回應。
不緊張?也許別人做的到,可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居然考了和第一次一模一樣的成績。
用他的話說:「老天是不是在耍我?」
湖北工業大學,三年的復讀終於有了回報,畢業後的徐佳進入了一家電力公司。
轉正3000,實習每月2500。生活終於走上正軌的徐佳笑了。
叄|
這次的鏡頭不用以往,落在了北京的一幢別墅裡,鞦韆上坐著17歲的袁晗寒。
她說:老師就是在針對我,總說「你知道你是留級生嗎?你說你有幾個十六歲?」
最後,袁晗寒選擇了退學。
她租下南鑼鼓巷的一家店面,自己動手買顏料畫牆壁,找木料做桌椅,開了家酒吧。
這樣充滿「個人特色」的酒吧火起來了嗎?
第一天,酒吧買出了兩杯奶茶,其中一杯賣給了《出路》的導演。
第二天,門口多了很多空瓶,一副門庭若市的樣子,但實際上依舊沒有生意。
「反正也沒有人會被餓死的,只要你不是真心想死!」,袁晗寒對出路並沒有過於特別的想法。
3年後,有人在努力工作,有人在努力找工作,而袁晗寒已經週遊了歐洲各國,還進入到德國最好的藝術學府深造。
看完這部紀錄片,很難說這是一部「雞湯片」,徐佳復讀三年考上大學穩定了工作,未來就一定沒有波折了嗎?馬白娟輟學求職被拒,未來怎麼才能過上不愁麵食的日子呢?
紀錄片的片名叫《出路》,但它卻沒有告訴我們三段人生的出路在哪裡。
那這樣不免讓人發出疑問,鄭瓊導演耗時六年拍攝了它,到底有意義嗎?
我想說有,而且是非常特別有意義。
紀錄片看似普通的敘述了三段人生,但其實每段結尾都留給我們一個共同的思考:未來會是怎樣?
馬白娟、徐佳、袁晗寒的人生出路會是怎樣的呢?
讀上大學找到穩定的工作就一定會有出路嗎?
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在設下問題的同時,《出路》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路都是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的。」
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還是希望各位備戰考生,能夠以最佳狀態面對。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擔心以及給孩子太大壓力,要知道每位孩子都是最特別的存在。
最後,想用《出路》導演的話結尾:在只論輸贏的社會裡,不被世界左右,把自己相信的東西活出來,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信仰,這就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