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中上不起學的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2020-12-17 胡小葵a

#貧困兒童#

今年是2020年,是國家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時代,但是脫貧仍在繼續,小康生活依舊離我們遙遠!貧困山區的孩子依舊還是上不起學!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要面對失學這個問題,他們渴望上學,但是沒有資金來源,最後只好放棄上學!

每年國家都會組織一大批大學生奔赴西藏進行支教,並予以一定的補貼!大學生的支教活動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送來了一定的溫暖,因為他們可以繼續學習知識了,可以繼續享受教育了!由於山村落後的生活質量使得很少有人真正願意留在那裡,山裡的孩子是質樸的,他們像花兒一樣在努力綻放!

家庭生活上的貧困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再加上落後的教育觀念使得一些孩子早早地就放棄學業,開始為家裡分清負擔!

在鄭瓊拍攝的紀錄片《出路》裡,鄭瓊通過拍攝五個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經濟背景來反映每個人的出路,其中最令人值得惋惜的是馬百娟,一個12歲的小姑娘,上的小學二年級,全村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她是學生中年齡最大的!他們一家人全家的開銷(2008年)不超過50塊錢!那時候的馬百娟一心想要考取北京的大學,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希望自己走出大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這部紀錄片2009年開始進行拍攝,2015年拍攝結束,利用了差不多7年的時間!鄭瓊導演在採訪中說道!

時隔三年,鄭瓊導演再去採訪馬百娟的時候,馬百娟15歲了,當時已經輟學了,當馬百娟出去找工作的時候,有人問她這麼小怎麼不上學了?馬百娟沒有回答。也許馬百娟對未來也有很多憧憬,但更多的是無奈!在鄭瓊導演之後的採訪中了解到,馬百娟不久之後邊和他表哥結婚了!

馬百娟的生活反應了貧困山區一部分孩子的出路,教育在那裡仍舊落後,上不起學的孩子依舊很多!

相關焦點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好好讀書才是你的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紀錄片《出路》沒有傘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揭露現實真像很殘酷
    今天小桃梨想跟大家說說《出路》這部記錄片。看完這部紀錄片,我突然想起了我朋友曾經跟我說過,郭德綱老師曾經說過「沒有還沒有傘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有的人可能一出生什麼就都有了,但是沒有的那些人,他就是需要努力的奔跑來追上這個差距。
  • 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紀錄片《出路》,歷時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她用這樣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暫時能夠找到的一個出口,但出口不等同於出路。她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大,思想及觀念都是來自身邊的人。在她周邊的世界裡,女孩子不管上多高的學,有多大本事,終究也是「別人家」的,而在這個所謂「別人家」的女娃身上,投入太多是一種損失,養活大,人,在這種陳舊迂腐的觀念裡就是女娃唯一的出路。
  • 《出路》三個孩子的十年:這部高分紀錄片,揭露了人生最大的騙局
    《出路》這部電影看的我很難受,我很贊同評論區的一句話:「貧窮不能剝奪人的才能,貧窮卻能剝奪人施展才華的機會。」導演鄭瓊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去記錄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之路。那個曾經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她對知識渴望的眼神正好被攝像師解海龍拍了下來,直到現在,這張名為《我要讀書》的照片依舊讓人觸景生情。馬百娟卻沒有那麼好命。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疫情持續了4個多月,影院停業、學校停學、高考20年來第一次延期:對年輕的父母來說,親子教育變得空前迫切;對初三、高三的孩子來說,這個只能居家備考的春天將終生難忘。大型企業裁員,中小企業倒閉,2月份的失業率達到6.5%。程式設計師、影院從業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每天放學不是先做作業,而是餵豬、做飯,幹各種農活…馬百娟是一個特別愛上學的孩子,也始終夢想著自己將來能去北京讀大學。比馬百娟家庭條件稍微好一些的是,出生於農民工家庭的徐佳。拍攝時這一年,已經是他第三次復讀高中。徐佳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因為沒有文化,在外工作的他們受了不少委屈。
  • 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完這部紀錄片,很難說這是一部「雞湯片」,徐佳復讀三年考上大學穩定了工作,未來就一定沒有波折了嗎?馬白娟輟學求職被拒,未來怎麼才能過上不愁麵食的日子呢?紀錄片的片名叫《出路》,但它卻沒有告訴我們三段人生的出路在哪裡。那這樣不免讓人發出疑問,鄭瓊導演耗時六年拍攝了它,到底有意義嗎?
  • 讀大學就是出路嗎?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對於很多學生、家長來說,讀大學就是擺脫貧窮的出路,但是現實狀況卻告訴我們,寒門子弟雖可出狀元,但是這種榮耀門楣的機會實在是太低了,以至於一個村裡出了一個清華北大學生,就是整個村、甚至整個縣的榮耀。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寒門出貴子的機率在大大降低,以至於大家把狀元看得極為珍貴。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不同的起點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
  • 作為父母,怎麼樣能讓孩子明白讀書的好處?跟猶太人學《塔木德》
    馬上9月份就要開學了,玩了一個暑假的小神獸們,一點都不想上學,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怎麼樣能讓孩子明白讀書的好處?在這部紀錄片《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最好的答案。這部紀錄片是12年前香港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在豆瓣評分9.0分。
  • 小表弟交兩萬學英語,堂弟交一萬學英語,不學英語就沒有出路了嗎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沒錯了,但是這個錢得看怎麼花了。兩萬塊學英語,僅僅為了考中考,我感覺不值,一點都不值!(不是說我自己考過了中考就說別人的不值,去嘲弄別人的學習能力)其實出來工作之後,感覺不是做外貿的,或英語老師,或者要出國的,基本是不怎麼用英語的,現在我國的國際地位上來了,也有不少人開始學中文了。如果拿這兩萬塊能夠學好英語,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那麼我覺得值。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多半在出生時就被決定了?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
  • 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6年跟拍,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這部紀錄片誕生於2009年,導演將鏡頭對著了甘肅、湖北、北京的三個孩子。該片展示了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2020,紀錄片已經沒有再繼續拍攝了,馬百娟的孩子已經四歲了,她應該繼續在懷孕的路上,總要生多幾個,總要有個男孩,這是他們整個家庭的夢想吧。不知道現在的馬百娟會不會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不要重複自己的路。
  • 拍了6年的紀錄片揭露教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娃
    這幾天又重溫了一部經典紀錄片《出路》。這部紀錄片拍攝跨度從2009年到2015年,分別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出路」。
  • 長沙新東方:學廚師有沒有出路?
    本網10月09日訊 孩子學廚師前景好不好?隨著國家對職業技能教育的提倡,現在選擇學技術的人越來越多,學熱門技術成為了很多剛畢業初高中生的選擇。很多同學會來長沙新東方烹飪學院諮詢,學職業技能到底好就業嗎,就業前景好嗎?孩子學廚師有沒有出路?答案當然是好就業,有出路!
  • 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就姑且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吧!在很多家長眼裡,給孩子報一個「網球」興趣班與那些「畫畫」「舞蹈」「桌球」「鋼琴」差不多,只是去「玩玩」,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已。絕少有家長一開始就抱著走專業、甚至職業的目標去讓孩子學網球的。
  • 一部紀錄片,揭示教育對「後浪們」的出路究竟有何作用?
    本文作者:埃德蒙在三線小城裡觀看紀錄片是獨特的體驗,因為紀錄片裡的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紀錄片畢竟是電影,它讓你去電影院或別的封閉空間內在兩三個小時內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最大價值。紀錄片也不會拍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邊緣小城的小人物才是他們鏡頭的寵愛。從《搖搖晃晃的人間》到《大三兒》,再到《出路》,都是如此。三部紀錄片都是從主角小城或者鄉村生活開始講起,主角們會從小城走出去,會展望一下未來,但主線還是瑣碎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