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型炎症抑制劑可以防止胎兒出現神經發育障礙

2021-01-19 生物谷

2019年3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發表在《PNAS》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UCD)的Bruce Hammock教授及其同事開發的一個酶抑制劑可以降低出生於免疫系統激活的母體的小鼠大腦中的炎症。由這種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引發的炎症和這些小鼠的神經發育障礙有關。


圖片來源:PNAS

「抑制這個酶的活性可以防止這些小鼠的大腦中炎症的發生以及類似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狀的出現。」該研究共同作者、日本千葉大學法醫心理健康中心的Kenji Hashimoto教授說道。

孕期母親被細菌感染產生的炎症信號會使胎兒受影響產生類似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這些疾病同時也具有遺傳的趨勢。

通過抑制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研究人員逆轉了小鼠寶寶的認知和社交缺陷。這也許是由於大腦中可以防止大腦發生炎症的天然物質含量增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懷孕期間由於感染產生的不恰當的母體免疫反應導致了胎兒患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風險增加。」 UCD獸醫學院研究及研究生教育副院長和分子生物科學資深教授Isaac Pessah博士說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表明通過抑制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可以防止小鼠模型中的一些症狀,而過去沒有研究發現這個靶標。(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Bruce Hammock et al. Key role of 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in the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offspring after 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DOI: 10.1073/pnas.1819234116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酮體升高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嗎?
    酮體升高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嗎?先給個明確的答案:孕期酮體升高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也不會導致孩子智力低下。為了能夠得出這個結論,我得從頭說起,解釋一下什麼是酮體,血酮體,尿酮體,酮症酸中毒。
  • Science子刊:環氧水解酶抑制劑可降低神經炎症,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炎症與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神經炎症在AD起著關鍵作用。環氧脂肪酸(epoxy fatty acid, EpFA)是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的衍生物,具有抗炎活性。
  • 【PNAS】巨噬細胞內含「剎車」蛋白,可防止免疫過度激活,減輕炎症...
    在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是一線免疫細胞,可檢測病原體並在需要時啟動炎症反應。但是在炎症過度的情況下,會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近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Girdin的分子(GIV)可阻止巨噬細胞過度反應。
  • 孕16周後,孕媽身體出現這幾個跡象,說明胎兒正在健康發育
    其實,此時胎兒如同「葡萄柚」那般大,重量在86-112g之間。在孕16周後,胎兒的生長環境相對穩定了,所以發育開始逐漸加快,大腦神經、邊緣系統也都正在發育。而這些,都是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點點滴滴,孕婦媽媽們是看不到的,那麼讓孕婦感覺到的表現有哪些呢?
  •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6月16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突變的致病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其突變會導致一種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中科院水生所孫玉華研究員團隊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斑馬魚作為體外和在體模型,首次揭示了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 是神經發育障礙?
    多動症之 ABC 注意缺陷動動障礙俗稱多動症,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之一。學齡期兒童患病率為5%。其中,50-80%的兒童多動症可持續到青春期。30-50%可持續到成年期。
  • 細數懷孕21-40周胎兒發育情況:這幾周胎兒身體及大腦發育最猛
    導讀:懷孕第6-10個月胎兒每個月有哪些變化,發育情況如何,孕媽該如何應對身體出現的變化呢,猛漲期以及大腦發育黃金期在哪幾周?懷孕第7個月此月胎兒身高30釐米左右,體重約1000克,上下眼瞼分開,你可以看到寶寶眨眼的可愛樣子。胎兒肺部的構造已要完成,26周左右寶寶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控制自己的身體了。28周會寶寶會經歷一次大規模的生長加速期,也就我們常說的猛漲期,脂肪細胞會不斷地增加,胎兒會越漸圓潤,告別皺巴巴的樣子。
  • 研究表明,母親的焦慮影響胎兒的大腦發育
    美國國立兒童醫院(Children's National Hospital)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妊娠期母親的焦慮情緒似乎會影響胎兒的大腦發育進程,改變子宮內的神經連通性。
  • 首個1型神經纖維瘤病藥物!阿斯利康激酶抑制劑Koselugo...
    NF1是一種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導致腫瘤在神經上生長,這些腫瘤(叢狀神經纖維瘤)可以生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面部、四肢、脊柱周圍、身體深處可能影響器官的區域。最常見的神經纖維瘤相關症狀包括毀容、運動功能障礙和疼痛。
  • 胎兒體重計算器怎麼用 體重影響胎兒發育
    懷上寶寶的孕媽媽們,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自己肚子裡的寶寶,防止它們有任何閃失,隨著寶寶們的長大,媽媽們更是期待寶寶的性別,寶寶的體重。現如今有了胎兒體重計算器,寶媽們可以說都迫不及待的去測試自己寶寶的重量,那麼嬰兒體重計算器準確嗎?又該如何使用呢?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區殘聯:養育健康寶寶 預防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
    準媽媽在感冒初期或病情不嚴重時,可以不使用藥物,注意多休息、多飲水、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等。若發燒、特別是體溫持續2小時超過35℃,除了儘快自行通過物理方法降溫外,還應及時就醫,由醫生進行全面評估並進行必要的處置。如果孕早期感冒發燒是由風疹病毒導致的,會增加胎兒心臟畸形的風險,在孕中期時一定要進行超聲檢查,如有必要進行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
  • 孕媽尿液出現幾種異常,都是胎兒在提醒你:體內羊水量嚴重不足
    排尿是幫助人體排毒的一個重要渠道,從尿液中可以看出孕媽是否存在感染、細菌等情況,此外,還能發現羊水的變化。執筆:毛婷編輯:劉穎娟定稿:蘇子後羊水又被譽為「生命之水」,是胎兒健康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羊水量的變化也能反映出胎兒的情況,孕媽如果想時刻監護胎兒的發育,可以從尿液中觀察出羊水的變化。
  • 神經損傷了怎麼辦?周圍神經損傷可以這樣康復
    周圍神經是指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周圍神經損傷患者一般會有運動功能障礙、感覺知覺功能障礙、反射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心理障礙以及由此導致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其他問題。無論用非手術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進行正確的康復治療是加速神經再生,恢復功能的有效方法。
  • 《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神奇的腸道微生物23個胎兒在母親體內發育時,一切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同樣,有時候也會受到一些不利影響,例如孕期壓力、感染和飲食習慣的變化,這些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胎兒時期和出生之後的大腦發育和行為。
  • 胎兒大腦發育 吃什麼有助於胎兒大腦發育
    孕婦吃什麼對胎兒好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最聰明的,這樣可以少些煩惱。俗話說的好:贏在起跑線上。那麼,就應該從小做起。所以,孩子還未出生時,準父母就應該做好準備。那麼,孕婦吃什麼對胎兒大腦發育有好處?有什麼是孕婦必吃呢?
  •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Emma Chou • 2020-11-24 17:05
  • 1-40周胎兒發育全過程超級詳細
    第29周就能跟寶爸寶媽們互動了,還會漸漸熟悉媽媽的聲音,寶媽們就能根據寶寶的發育情況跟寶寶進行胎教和互動。 孕媽媽也能看看孕期的每個階段、每一周,胎寶寶都發育到什麼程度,胎寶寶長什麼樣!附上孕期營養補充指南,孕媽媽們可以根據每個月的需要及時補充營養。
  • 「糖尿病神經病變」易懂百科
    3.單神經病變(局灶性神經病變)單神經病變是指頭、軀幹、手、腿部位單個神經受損。單神經病變的最常見類型是神經卡壓症候群。神經卡壓症候群指神經受到壓迫,出現疼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滿足條件的病人可以滿分用藥,可留言私信諮詢。
  • 《自然》雜誌:麻省理工學院關於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症的新發現
    有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症,稱為蕾特氏症,英語:Rett Syndrome,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精神與運動發育的疾病,一種X染色體性聯顯性遺傳疾病,突變點位於MeCP2基因上,屬於罕見神經疾病,而且臨床表徵缺乏特殊性,因此診斷上十分困難。蕾特氏症是由奧地利神經科醫生Andreas Rett所發現,並發表於1966年,此病因此以蕾特(Rett)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