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孫楊的被禁賽事件,孫楊母親的強勢控制教育又成了熱議話題,我也在上一篇文章中(孫楊被禁賽八年的悲劇原因解析:強勢的母親是如何毀掉天才孩子的?)分析過孫楊被毀和母親性格與家教之間的關係,不過同樣以控制型教育出名的郎朗家庭,為什麼卻沒有養成孫楊這樣的巨嬰人格?
關於郎朗的教育,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分析過(郎朗的成功原因探秘文章),他的成才其實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不過他的性格發展和鋼琴成績的取得和他父親的強勢教育也是分不開的。當然,目前郎朗還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到蓋棺定論的時候,不過從與郎朗合作的國際人士的評價來看,他在處理問題上還是成熟穩重的,也得到了國際認可,這和孫楊即使作為頂尖運動員卻遭到他國選手的抵制與反感形成鮮明對比。
教育的話題非常敏感,我們很難輕易說那種教育就是好或者不好,針對這種疑惑,我專門梳理了兩人性格發展的主要線索,發現以下幾個關鍵差別:
01
孫楊母親的強勢完全壓過父親
郎朗母親的智慧則平衡了父親的偏執影響
孩子會受到父母兩方的影響,當然,強勢一方的影響可能更大,但是另外一方的平衡作用有時會起到重要的緩衝作用,不至於讓強勢形成偏執型傷害。
從有限的資料來看,孫楊父親幾乎沒有存在感,全是孫楊媽媽一個人說了算。女強男弱的家庭,孩子很容易成為媽寶,尤其男孩,因為沒有男性的榜樣力量,就更可能成為巨嬰,缺少責任和擔當,並且缺少父親力量的平衡,母親也容易越來越張狂,最後變得跋扈囂張,缺少自知。所以對於夫妻之間的關係,我從來反對某些丈夫為了迴避矛盾就裝聾作啞,或者對家裡的情況不聞不問,這樣的甩鍋行為最終傷害的往往是孩子,就像《都挺好》中的蘇大強,而孫楊則和蘇明成有非常相似的一面。
而郎朗的母親儘管比較低調,但還是很有力量感的。當時為了讓郎朗去北京練琴,她一個人扛起了養家的重任,讓父親完全能夠投入和陪伴到郎朗的音樂夢想的追求之中,這確實也不是一般的魄力。而更難得的是,郎朗母親還有很溫柔包容的一面,郎朗說他在日本比賽的時候,腦海中始終閃過的就是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可以看到這位母親在郎朗心目中的位置。
所以,郎朗的家庭還是典型的嚴父慈母,母親的溫柔和堅定平衡了父親的暴躁與偏執,讓郎朗能夠得到相對平衡中庸的教育,這對他性格的平衡發展是有好處的。
02
孫楊的成長環境太過單一和刻板
而郎朗的成長環境則足夠多元與國際化
孩子成長時候的眼界和體驗的豐富程度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至關重要。這就是我為什麼反覆強調給孩子更好的眼界和格局,讓他從小能夠學會去體驗生活之美,學會同理心比取得好成績要重要的多(《天才少女》:假如你的孩子天賦異稟,你會如何培養?)。
孫楊作為舉國體制的運動員,我們可以想像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多單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這確實磨練了他的獨特技能和意志品質,但是缺失也很明顯,比如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對社會真實運作規則的學如果他遇到開明的父母,可能這一課能夠補上,但他的媽媽也是運動員出身,反而會不斷加強他的溫室成長效應,讓他與真實世界產生隔絕,最終變成一個巨嬰。
但郎朗在這方面卻幸運的多,他父親儘管對他的成才近乎偏執,但還是沒有狂妄自大到認為郎朗跟著他一個人學就行了。他從小就給郎朗去拜名師,為了拜到名師可謂殫精竭慮,而當一些國際大師的指導方式和他的教育理念不相符的時候,他還是願意去調整自己的,而不是簡單的給孩子洗腦控制。
所以,郎爸和孫媽的關鍵區別點在於,郎爸著眼於郎朗的成才目標——世界頂尖的鋼琴家,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讓路,可以承認自己的不足。而孫媽則是更看重自己的控制,完全對專業的團隊運作不屑一顧,甚至在孫楊生死攸關的聽證會上也是唯我獨尊,其無知和狂妄的程度和郎爸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可以說,郎爸的眼界是遠遠超越孫媽的。不同的眼界造就了孩子不同的成長環境,孫楊的單一刻板的環境中變得越來越閉塞狹隘,甚至不斷拷貝母親的狂妄和幼稚。而郎朗卻在足夠多元和國際化的氛圍中變得越來越開闊,開始把從各位大師和各國文化中學到的精華融入自己的音樂之中,自成一派,同時也變得自信與包容,明白兼容並蓄的人生哲理。
03
孫楊受到人文素養的薰陶少得可憐
郎朗則在國際大師人文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怎樣的人文素養的薰陶直接決定了這個孩子以後能走多遠,以及幸福的能力,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對孩子人文素養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孫楊的培養模式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這在舉國制的競技體育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基本上唯成績論英雄。只要你比賽成績好,為所欲為也可以被容忍。至於人文素養的培養,最多是個點綴,因為這個至少對短期成績的影響並不明顯。而長期以往,人會變得工具化與功利主義,對於其他的為人之道的東西覺得太空,不實際,卻不知道自己在偏離幸福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毀滅。
而郎朗儘管也是從競技鋼琴開始,最開始也是著眼於技巧和成績,但他足夠幸運,遇到了好老師。他的第一個老師是朱雅芬老師,是當時瀋陽最好的鋼琴老師,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國際視野。這種人文底蘊直接給郎朗打了個好底子,讓他對音樂的理解有了靈魂。而後面遇到的中央音樂學院的趙國屏教授,為人儒雅,性情溫和,更多的引導郎朗去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真正去啟發他的興趣,去理解每一首曲子背後深刻的情感。
而在美國學習期間遇到的世界級的名師格雷夫曼(Gary Graffman)教授更是讓他醍醐灌頂,明白了其實人最大的對手是自己,不要把鋼琴僅僅當成比賽,而是事業,拓展自己生命體驗的靈魂事業。
正是這些頂尖級的大師的人文薰陶,讓郎朗從一個「工具人」變成了一個有著獨立靈魂的大寫的「人」。而這些也讓他在國際鋼琴事業上走得足夠紮實,足夠遠。
所以,育兒真的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什麼公式可以保證你成功,但從孫楊到郎朗的不同命運曲線,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作為家長,一定要不斷地自我成長,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眼界與格局,懂得謙卑與尊重,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並且學會有邊界的愛,懂得在該放手時果斷放手,才能真的培養出獨立有愛、開闊包容和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願你也能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精進的智慧父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