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隻百億巨獸誕生,半導體產業徹底變天

2020-12-23 和訊科技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宇多田

圖片|視覺中國

我們被「困在原地」,近1年之久。

然而,1年前我們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這種狀態給中國乃至全球大大小小企業帶來的「轉型思考」,會從1月時的一小撮火苗,衍變為一場燒遍所有產業的數位化大火。

「在疫情下,科技行業其實已經與整體經濟脫鉤了。特別是半導體產業,仍在蓬勃發展。」

臺積電現任董事長劉德音在2020年6月股東大會證明,這場大火消耗「底層燃料」——晶片的速度與胃口,也變得前所未有。

3個月後,臺積電第二次上調2020年收入預期。這家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廠的主要判斷,便來自於大眾對5G行動裝置和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設備的強勁需求。

但另一邊,在中美貿易戰與經濟蕭條衝擊下,部分服務於汽車、工業等傳統製造的半導體巨頭卻在承受著收益急速縮減的巨大壓力。

於是,在這個極為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從來只有「無情」,沒有「同情」二字的半導體市場,在2020年迎來了它命中注定的大整合時代。

2020年,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半導體產業誕生了5筆強強聯手的併購案(下圖),每一家涉及的半導體公司都赫赫有名,每一筆金額都超過百億美元,每個合併後的企業都會變成半導體新巨獸。

截至今年11月,全球已經在2020年達成了至少總額為1150億美元(7603億人民幣)的收購交易。無論是單筆最大數額還是總額,都打破了近20年來保持的半導體產業併購記錄

不確定當前,抱團取暖

某種程度上,2020年巨額交易頻現的併購潮更像是2015~2016年的一種延續。

根據 IC Insight 的監測數據,2015年全球半導體併購金額高達1033億美元,而2016年則延續了這一趨勢,總交易額超過985億美元,幾乎是2010~2014年的5倍之多(平均年交易額僅有186億美元)。

業內人士在當時分析,隨著全球宏觀經濟增長減速,半導體行業增長也隨之放緩,但研發和資本密集度卻在持續增加,競爭也日趨激烈,半導體產業的併購將會是大勢所趨。

勝科納米董事長李曉旻曾告訴虎嗅,相比國內,海外半導體市場已高度成熟,特別是模擬晶片市場,甚至勝負已分。因此,每個細分領域都已經逐漸進入到併購整合,寡頭壟斷的階段。

2020年模擬晶片市場老二亞諾德與第七名美信的合併,以及SK海力士兼併英特爾存儲業務變成僅次於三星的快閃記憶體巨頭,便有此種意圖。

「此前有統計,十年前納斯達克可以找到過百家半導體公司的名字,到現在只剩下四十家左右。但在上市公司數量減少的同時,行業的整體營收和市值規模卻又大大提升了。」

另一方面,通過併購補齊短板,用多元化業務以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在英偉達和AMD的這兩筆交易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優勢長期只定格在AI加速器上的英偉達,可以通過ARM,獲得全球80%以上智慧型手機和成千上萬臺家用電器的晶片設計授權。

賽靈思的財務數據(下圖)告訴我們,來自航空航天、國防、工業以及測繪部門的訂單為其貢獻了將近一半的收入,有線與無線設備部門的銷售額也佔比達30%。而AMD在這些市場上的佔有率很低,甚至根本不存在。

然而,2020年也出現了更多新變數。

首先,美國用半導體供應鏈作為武器,試圖打亂這個高度全球化分工產業,也給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

雖然中國半導體綜合實力不強,遠落在美國、韓國和日本之後,但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銷售市場,買賣的晶片佔全球總銷量的50%以上。

因此,2019年的「華為禁令」讓包括邁威爾、inphi、美光等華為的美國晶片供應商陸續受到打擊,紛紛調低了季度收益和銷售預期。

其次,正是半導體消費大國的身份,讓中國具備了對全球所有大型半導體併購案說「不」的權力。

2018年,高通就因中國的「拒籤」放棄了對恩智浦的收購。換句話說,中國的「點頭」將是2020年這五筆巨額併購能否走到最後一步的重要一環。

兩國之間在半導體市場的博弈,拉扯著這條鏈條上的所有公司,沒有一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為了度過這段極為不穩定,但又不知何時才能終結的暴雨夜,「抱團取暖」實為上策。

都想成為「下一個英特爾」

如果你只看到了以上的淺層次原因,那麼你會錯過半導體產業接下來10年劇本中最精彩的一章。

1個月前,在英偉達收購ARM的消息剛被曝光時,一位英偉達工程師向虎嗅傳達了4個字,來概括這筆收購的技術層緣由:

「架構創新」。

在半導體產業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中,我們每次想讓處理器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基本就一個答案:那添加更多的「矽」就好了。

但運算的複雜性,晶片那塊板子上電晶體排列結構的局限性以及成本早已開始侵蝕這一準則,而這也是摩爾定律消亡的關鍵原因之一。

一位曾在阿斯麥和半導體材料企業供職的資深專家告訴虎嗅,2010年,英特爾將晶片線寬縮到20納米,就已到達當時光刻設備所能承受的極致。據其透露,英特爾嘗試了包括阿斯麥、尼康等多家頂級企業的光刻機,但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現在,你所聽到的14納米,7納米,已經不再是嚴格按照摩爾定律計算的尺寸。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包括英特爾,所有企業就必須對晶片做架構上的創新。」

換言之,決定半導體產品創新周期的黃金定律——摩爾定律早已名存實亡。晶片絕對尺寸不斷縮小的速度趨緩,正逼近「晶片製造設備的極限」;而隱隱有燎原之勢的IOT(物聯網)、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應用領域,卻急需對症下藥的新彈藥。

英特爾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多年前就對自己的晶片架構發起了挑戰。

已經離職的晶片設計天才、英特爾矽工程部門前負責人兼高級副總裁吉姆·凱勒(Jim Keller)參與設計了英特爾的3D堆疊晶片產品 Lakefield,他極為推崇利用垂直構建的方式來重新設計晶片。

簡單來說,這種方法能夠將不同功能的晶片疊加在一起,通過最底部的那塊垂直向上傳輸數據,讓晶片與晶片之間實現高速互聯。

圖片來自Hot chips

當然,英特爾在PC市場最強勁的對手AMD也在嘗試同樣的事情——他們試圖將一組不同功能、不同工藝,甚至是不同品牌的小晶片(Chiplet)進行「混搭」,糅合為一個系統。

譬如,AMD第二代企業級「霄龍」處理器只有核心使用了臺積電的7納米先進工藝,而其他部分則使用了低成本的舊工藝,譬如14納米或20納米。因為有些功能,舊工藝足以勝任。

換句話說,一枚晶片全生命周期(材料生產、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中的材料和封裝,將在改變晶片結構上起到愈加關鍵的作用。因此,賽靈思聞名圈內的2.5D封裝技術,一定會給AMD設計更複雜的片上系統(Soc)帶來幫助。

Xilinx 在2018年10月推出數據中心產品Versal ACAP,一個完全軟體可編程的異構計算平臺

那麼從商業角度來看,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究竟有什麼有利可圖的機會在驅使著巨頭們爭先恐後地搞晶片架構創新?

我們不妨來先回答這個問題——為何谷歌、微軟、亞馬遜以及阿里也陸續自己參與和設計晶片,並使用最為先進的製造和封裝工藝?

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一個市場:數據中心。

雖然我們對人工智慧商業化的可行性不置可否,但短短3年時間,人工智慧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滲透率,已經遠超過大眾的想像——

小到今日頭條和淘寶的個性化推薦,大到特斯拉的輔助駕駛功能和工廠產線的預測性維護……在金融(銀行)、零售以及工業等所有產業的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都有人工智慧算法深藏其中。

因此,從整個應用體量來看,未來5年由人工智慧算法驅動的半導體購買量將不可小覷。而算法模型量級和複雜性都在呈爆炸性增長的當下,晶片的架構創新變得勢在必行。

與此同時,伴隨著個人娛樂與辦公、消費級硬體和企業的上雲化浪潮,運營著超級數據中心的雲計算巨頭與擁有數據中心的大大小小企業,都將成為新型高性能處理器的買家。

那麼接下來很多事情就都在意料之中了——英特爾,這個佔據數據中心70%市場份額的最大贏家一定會遭遇更猛烈的圍攻。

雖然PC市場讓大眾知道了英特爾,但「數據中心」是其僅次於PC市場的收入來源,佔據總營收超過三分之一。僅2019年Q4這部分收入就高達72億美元,而AMD2019全年的收入才只有67億美元。

針對2020年5筆巨額併購(第一張圖),有半導體專家告訴虎嗅,從商業競爭角度來看,英偉達、AMD、邁威爾們都是衝著數據中心市場而來。

剛剛宣布收購Inphi的邁威爾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圖:「Inphi 的技術是雲數據中心網絡的核心,我們希望藉助Inphi特有的矽光子材料和DSP(數位訊號處理)技術來拓展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市場。」

此外,已經成為數據中心細分市場——AI加速器最大供應商的英偉達,先是在2020年4月吞併了能夠為成千上萬伺服器做高效連接的Mellanox。後來CEO黃仁勳又在宣布收購ARM時公開向英特爾叫板:

「我非常興奮能集中大量資源,將 Arm 變成一個世界級的數據中心CPU供應商。」

然而,因晶片架構簡潔精煉在行動裝置市場備受歡迎的ARM其實也曾努力衝擊過數據中心市場,但一直沒太有存在感。

一位工程師在EE journal上發文表示,英特爾的至強處理器等企業級產品之所以在數據中心的地位一直堅不可摧,是由三件事情來捍衛的:

營銷辯護。在2B市場,企業的採購部門不願意冒著被解僱的風險選擇新產品,而是更傾向於選擇購買「那種90%數據中心都在使用的系統」。

X86指令集架構建立的生態。它幾十年來既是行業標準,也是大多數軟體編譯器的默認目標。讓企業使用新CPU,你需要讓工程師們走出一個可執行文件都是X86的世界。

品質硬。沒錯,英特爾曾經是最先進晶片製造工藝的引領者,所以伺服器處理器毫無疑問都是最先進且性能最好的。

但現在,其中兩座高牆正在被叛亂分子們動搖並跨越。

首先是今年6月,蘋果被爆料「將在自己的Mac電腦裡,將陸續用ARM處理器替代英特爾的CPU」的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英特爾個人電腦晶片唱衰論。

當時,人們忽視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變革——這也許標誌著英特爾在X86時代40年統治地位的結束。

而X86的壟斷被打破,那麼便有可能讓其在數據中心的壟斷地位被打破。

Linux之父 Linus torvalds曾解釋過ARM伺服器一直沒有打開市場的重要原因——開發者希望在雲上運行與自己筆記本上相同的代碼。因為代碼都是在X86筆記本上編寫的,而不是在手機上。

所以,ARM筆記本電腦被認為很可能是數據中心市場發生重大變革的催化劑。因為蘋果即便在個人電腦市場的份額只有8% ,但這家公司籠絡到的全球軟體開發者比例卻卻近30%。

而另一個「掌握先進位造工藝」的壁壘,也在今年9月隨著「英特爾7nm晶片推遲」的消息被打破(具體信息可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英特爾退位,臺積電稱王》)。這意味著,使用臺積電工藝的AMD們也同樣可以推出性能不輸英特爾的CPU。

當然,英特爾並非沒有在努力加固自己的優勢。

他們收購了超過三家人工智慧晶片公司,2015年以167億美元收購了賽靈思的主要競爭對手、FPGA市場老二 Altera,並在數據中心取得了成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AMD決定收購FPGA老大賽靈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9年末,英特爾不僅推出了oneAPI 計劃來推動數據中心異構計算的發展,也在為伺服器級處理器開發了剛才提到的3D晶片堆疊技術與AI加速器技術。

此外,有意思的是,英特爾雖然毅然扔掉了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但卻悄悄保留了一種用於數據中心的先進存儲技術Optane 。

數據中心,圖片來自medium

但很顯然,數據中心從底層晶片、數據量再到伺服器結構每天都在發生的微妙動態變化,終於為權力挑戰者們打開了封閉幾十年的大門。

無論是同樣具備強大技術與資金實力的Super7(亞馬遜、微軟、谷歌、Facebook、阿里、騰訊、百度),還有兩年來拔地而起的數十家新型處理器創業公司,誰能具備和控制在異構計算架構上運行應用程式的軟硬體能力,打破舊技術定式的禁錮,誰就有了顛覆的機會。

但是,一位半導體工程師並不認為這是一個贏家通吃、未來仍然會被某一家企業壟斷的市場。

「由於運營在數據中心之上的任務非常複雜,數據量也非常龐大,有GPU擅長的,有CPU擅長的,也有FPGA(可編程處理器)擅長的,所以擴展數據中心的驅動因素也非常多,並不是只需要一種晶片架構,而是各種類型CPU、GPU、FPGA以及AI加速器組成的異構體系。」

簡言之,數據中心的未來贏家,既包括垂類晶片廠商,也包括那些能夠支持多種任務的異構設計者——不僅能夠將存儲數據的內存與CPU、GPU、FPGA以及AI晶片儘可能近地靠在一起,還能用高帶寬把它們都「拼接」起來,讓數據在不同處理元素間高效流動。

「再去提7納米、5納米或者是3納米的縮進,對半導體行業來說,已經變得逐漸沒有意義了。」 他認為,半導體技術的關鍵已經開始往晶片互聯、存算一體以及封裝技術上轉移,任何掌握新技術的公司都可以成為蛋糕的分享者。

「數據量在擴大,數字轉型的企業還在增加,這就意味著數據中心市場的規模還在擴大、沒有上限。英特爾也許依然是領導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挑戰者們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企業需要謹慎且冷靜

在2020這輪新的併購大潮中,中國半導體玩家有人隔岸看戲,有人悲觀,有人也看到了技術浪潮帶來的新機會。

「他們是否聯手,從生意角度,對我們其實不太有利。」 一位半導體從業者認為,「抱團」肯定擁有更大的客戶定價權,向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也有更大的話語權。對中國用戶來說,選擇面肯定更窄了,議價能力會被進一步削弱。

「當然,巨頭許可批准後,短期內有些國內企業可能會拿到自己想要的晶片,這可能是唯一的好處。」

還有半導體人也有類似的吐槽:「以前像工業級的VR(一種電源管理晶片)與VRM晶片可以從三家採購,如果亞諾德與美信合併,那麼現在可能就只有兩家。」

此外,倪光南院士也曾在9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ARM的晶片架構在一些產業具有壟斷性,如果被美國公司控股,那麼會對中國產生不利。「我相信我們商務部可能會否了這個併購,」 他強調。

但是從技術角度,我們也不應該放過平等創新的機會。

在英偉達宣布收購ARM,AMD宣布要收購賽靈思後,有不少中國企業級晶片工程師很激動,「看,異構說了兩年多了,現在愈發確定,都是為了晶片的異構設計!」

「你可以從賽靈思過去1年每季度的收入展望中看出來,他們開始瞄準人工智慧等方向加大投入,同時,數據中心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

一位數據中心晶片架構師告訴虎嗅,賽靈思的FPGA晶片是他們做產品驗證必不可少的產品,因為架構調整具備靈活性。目前這種晶片雖然相比CPU和GPU更加昂貴,但在通信設備上很關鍵,華為等企業就會大批量購入賽靈思的晶片。

「中國有不少晶片公司與雲計算巨頭也在數據中心的異構計算設計上做持續大規模投入。雖然基本功差距較大,但大家都看到了這種趨勢。」

但實際上,中國企業那個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這一輪新技術列車、搞自主研發的理由,每個人都很清楚。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一位半導體產業人士感嘆,中美日韓的扼喉之戰,巨頭抱團壟斷,全球的數位化轉型浪潮……都在一遍又一遍提醒中國半導體產業只剩下「自力更生」這一條路:

「這就像一個人突然給了你一刀。即便傷好了,但疤會一直存在,而且會在未來每一個雨夜隱隱作痛,提醒你不能忘記從2018年之後兩年來中國經歷的一切。」

尾聲:

如此來看,按照半導體產業興衰的8年一個「輪迴」,2020年,只是半導體市場最高光時刻的開始。

也就是說,全球絕大多數半導體企業都會在接下來的5年裡參與圍繞數據中心發起的一系列叢林戰爭,會在一個技術不按照摩爾定律來瘋狂更迭的環境中造出產品,或被產品打敗。

毫無疑問,這個領域沒有弱者。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

相關焦點

  • 將建設5000條半導體晶片封測生產線,新疆百億元半導體產業園投產
    集微網消息,7月8日,霍爾果斯三優富信光電半導體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圖片來源:霍爾果斯零距離霍爾果斯零距離消息顯示,三優富信光電半導體產業園項目由安徽三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00億元,主要建設60條SMT生產線和5000條半導體晶片封測生產線,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吸引半導體封裝測試類產業鏈企業落戶,形成產業集聚,打造半導體產業園,力爭通過2—3年時間,把園區半導體產業打造成設備投資過百億
  • 南大光電產業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誕生 多途半導體材料爭一流...
    ArF光刻膠材料是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重要關鍵材料,對國內半導體自主研發及國產化意義重大。南大光電由南京大學孫祥禎教授創辦,近年來,公司加快產業轉型,奔跑在助力半導體產業國產化突破的路上。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除了光刻膠外,南大光電還積極布局有MO源、電子特氣、ALD/CVD前驅體材料等產品,這些,都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甚至是關鍵性材料。二級市場上,近一年來,南大光電錶現出色。截至今年12月18日,股價達35.95元/股,較去年同期的14.17元/股增長153.71%。近一年,公司市值增長88.62億元。
  • 「ICspec半導體專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必須走全球化的道路!
    「ICspec半導體芯鮮事」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中美在半導體領域冷戰的升級,對全球經濟和半導體行業產生了負面影響,但行業僥倖在恐慌中安全生存。全球半導體行業增長約5%。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集中體現1)、高級過程不斷進步,摩爾定律並沒有看到太多的「衰竭」。2)、稀有產能不足,價格上漲成時尚。3)、先進的包裝繼續產業增長。中國是一個有特色的國家,在世界Covid19的蹂躪下鶴立雞群,率先走出困境,讓世界驚嘆,讚嘆。但中國半導體行業在過去的一年裡出現了一些「隱憂」,BYW29-200美國從未停止過隨意打壓。
  • 滬矽產業—半導體領域龍頭
    來源:新浪博客點擊進入5.27日直播分析昨天科技股的表現很亮眼,申通地鐵換手後漲停,軸研科技高位震蕩,雖然沒有漲停但總算穩住了人氣,科技股的機會我們分析了不少,大方向的晶片、半導體、集成電路、華為方向等都是主線,只不過是先漲後漲的問題
  • 嘉化能源(600273):擬5億元參設產業基金 切入半導體產業
    ,切入半導體產業,公司聯合巨盛投資、巨盛管理、隆赫投資共同發起設立有限合夥型產業基金並籤署合夥協議。產業基金總募集規模30.01億元,其中公司出資5億元。產業基金主要通過收購的方式實現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遊潛在優質項目的控股。  嘉化能源是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的核心企業,在園區建立了以化工新材料為主導,輻射區內主要企業相關產業鏈,形成了上下遊互利互補的循環經濟運營模式。
  • 淺談半導體產業「人才戰」往事
    對於外界來說,梁孟松或許不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但是在中芯國際乃至全球半導體行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名字。 梁孟松2017年加入中芯國際,在短短300天內,中芯國際從28nm時代躍進到了14nm時代,並在300天不到的時間內把14nm晶片的良品率從3%提升到了95%。 「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
  • 新疆霍爾果斯三優富信光電半導體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
    7月8日,新疆霍爾果斯三優富信光電半導體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 投產儀式上,霍爾果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傑恩斯·哈德斯表示,三優富信光電半導體產業園項目是霍爾果斯積極引進和重點扶持的高科技項目。
  • 南大光電產業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誕生 市值年增89億
    ArF光刻膠材料是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重要關鍵材料,對國內半導體自主研發及國產化意義重大。南大光電由南京大學孫祥禎教授創辦,近年來,公司加快產業轉型,奔跑在助力半導體產業國產化突破的路上。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除了光刻膠外,南大光電還積極布局有MO源、電子特氣、ALD/CVD前驅體材料等產品,這些,都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甚至是關鍵性材料。二級市場上,近一年來,南大光電錶現出色。截至今年12月18日,股價達35.95元/股,較去年同期的14.17元/股增長153.71%。近一年,公司市值增長88.62億元。
  • 瘋狂的第三代半導體:露笑科技百億大項目疑點重重
    原標題:財說| 瘋狂的第三代半導體:露笑科技百億大項目疑點重重   第三代半導體寫入「十四五規劃」的消息不斷刺激
  • ...日本半導體產業|東電電子|半導體設備|日本_科技|晶片|半導體產業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走下坡路,到現在晶片產品已經沒什麼競爭力。然而,這並不代表著日本半導體產業已經衰落。相反,它至今都在全球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半導體產業鏈上遊的高端光刻膠等材料,以及半導體設備領域,日本企業仍保有強悍的實力。
  • 淺談功率半導體產業發展三大趨勢
    從技術迭代角度來看,功率半導體不需要追趕摩爾定律,倚重製程工藝、封裝設計和新材料迭代,整體趨向集成化、模塊化。 在市場需求、政策、人才、資金和技術多因素催化下,國內功率半導體行業未來3-5年有望進入黃金髮展期。無論是從技術追趕難度、產業化布局進度、外部因素衝擊等多角度分析,功率半導體都是未來可預見的國產替代進度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 浙江海寧:「芯動力」起潮泛半導體藍海
    當前,入駐泛半導體產業園的浙江芯暉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正加緊研發研磨、拋光機和晶圓檢測設備樣機,企業年產250臺半導體專用設備建設項目已列入全省新興產業示範項目。「等到樣機生產成功,我們就會逐步開始量產,一鼓作氣為海寧泛半導體產業作出新貢獻。」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 半導體產業的收購兼併——設備與材料篇
    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巨大抓手,而數字經濟的底層基礎即是半導體產業。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中國憑藉人口紅利的優勢在半導體終端的封裝測試領域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近幾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資金、人才的持續投入,中國半導體產業由封測主導向晶片設計、晶片製造以及材料、設備全面發展。未來隨著5G建設的不斷深入,物聯網、智能汽車產業的持續落地,整個半導體領域的需求有望持續增長。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眾所周知,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非常發達的,也擁有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從晶片設計、生產製造到封裝測試,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企業。今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指出,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中國臺灣增幅將達16.7 %,總產值將高達1027.3億美元以上,超越南韓,位居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1. 代工模式。
  • 大灣區半導體產業雙子星:香港「復興」澳門「嬗變」
    為促進大灣區半導體產業更好發展,2018 年 10 月,「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在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 5 座城市的產業界和學術界推動下宣布成立。據悉,該聯盟謀求匯聚和融合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資源和力量,共建晶片測試、EDA、IP、人才培訓和產業孵化等服務支撐平臺,進而構建大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提升半導體產業整體競爭力。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15期:華為掀起半導體行業波瀾 「麒麟...
    首隻光電晶片基金成立 投入10億元主攻5G和AI近日,由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大西安產業引導基金等12家單位和機構聯合出資的陝西先導光電集成創投基金宣布成立。這是國內首隻專注於光電晶片領域的基金,主投5G和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基金總規模10億元,目前已全部募集到位,主要圍繞消費光子、光子集成晶片和光電應用產業進行布局和投資。
  • 關於大陸和臺灣半導體產業
    臺灣的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較早,張忠謀、曹興誠等第一批半導體人吸收了美國企業的經驗,把握住了晶圓代工的大時機,創立了臺積電、聯電等一批半導體廠商,隨著半導體產業的轉移,臺灣地區發展成半導體產業重鎮。 到了近十年,大陸半導體廠商開始發力,正負的大力投資和優惠政策,以及眾多海外學成歸來的人才,大陸半導體產業追趕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來對比一下到目前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
  • 半導體產業的2020年,硝煙瀰漫,刀光劍影中,沉澱下這十大關鍵詞
    這一年裡,我們邂逅了許多隻黑天鵝,也無數次見證歷史。疫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影響頗大,從停工停產到復工復產,從晶片需求暴漲到缺貨漲價,從「實體清單」卡脖子到「併購潮」……這一年註定會載入史冊。站在2021新年之初,讓我們一起用10個關鍵詞,來總結下2020年半導體產業都有怎樣的「打開方式」?缺貨漲價「缺貨」、「漲價」成為了2020年下半年電子產業人士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2期:90億美元!英特爾快閃記憶體業務「賣身...
    江蘇致遠半導體大功率分立器件項目在徐州高新區奠基10月22日,銅山區(徐州高新區)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暨江蘇致遠半導體大功率分立器件項目奠基活動舉行。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達產後可年產半導體器件3.8億隻,將為徐州市半導體材料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配套力、增強競爭力增添新優勢。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相對於傳統電子,柔性電子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滿足設備的形變要求。除優異的電學性能外,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光學、力學性能也使其適用於柔性電子器件的製造。其中,石墨烯具有輕薄、透明等特性;碳納米管具有柔韌性好、耐彎曲和疲勞強度高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