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啟功寫顏真卿楷書,您看怎麼樣?網友:還是原來的配方。
說起啟功臨帖,大家首先想起的可能就是他堅持臨摹柳公權的楷書《玄秘塔碑》。
一般人臨帖,講究的是形神兼備,特別是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形似。就像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細節做到位了,才算是臨帖的高手。
很明顯,啟功先生並不是一般人。
咱就說他臨摹的《玄秘塔碑》吧,好不好先不說,這和原帖的差別也有點太大了吧,很難看出柳公權的用筆特徵。
看完他臨寫的《玄秘塔碑》,咱們再來欣賞一下他臨寫的顏體楷書。說實話,如果沒人告訴我這是臨摹顏真卿的,我真看不出這和顏真卿有什麼關係。難怪有網友看了之後會說「還是原來的配方」。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啟功臨摹別人的時候,都有濃濃的「啟功體」的味道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現在談論的像與不像,說的是臨帖過程中強調的「形似」。
「形似」對稍微有點基礎的書法愛好者而言都不是什麼問題,啟功做不到嗎?我相信,只要啟功先生願意,他肯定比一般人臨的還要像。
那為什麼他臨出來的不像呢?個人分析,有下面兩方面的原因:
1
像是相對的,不像才是絕對的。
苦於臨帖不似,奈何?啟功回答說:不像就對了,並且沒人能做到百分百的像,否則籤字畫押也就失去法律效應了。
當然了,即使不能百分百的像,我們還是要儘可能地追求像。這一點,不能作為開脫自己的理由。
啟功先生也追求「像」,只是他追求的是神韻上的相通,而不是簡單的形似那麼簡單。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在曾經說過:「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像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而。」
蔡襄的意思是說啊:學書法呢,神採為上,如果只是在那照葫蘆畫瓢,單純地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又有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用來解釋啟功的臨帖,我覺得很合適。
2
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我們每天臨帖,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寫得像古人嗎?
是想通過模仿的真假難辨來獲得成就感嗎?
都不是。個人認為,臨帖只是一個學習手段,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借鑑別人,糾正自己,進而起到提升自己的意思。
對於初學者來講,肚子裡空空如也,根本沒有正確用筆的意識。甚至說,我們肚子裡的那些用筆習慣,還有可能是不對的,是需要糾正的。在這種情況下去臨帖,完全服從古人,儘可能地向古人靠攏是明智的。
可啟功不一樣,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不光基礎打好了,並且還逐步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啟功,你會把自己的東西扔在一邊,全面的吸收別人的嗎?
所以說,啟功的這種看似「不像」的臨帖方式,是有選擇地在那借鑑吸收,是取別人長處補自己短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穩固自己,強化自己,提升自己。至於像不像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最後,再重申一下,啟功的這種臨帖方式,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如果您是一名初學者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先寫像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