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貼春聯算是一件大事,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因此,圍繞著春聯,發生了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古時有一富家過年貼了一副「富翁春聯」:
去年不是王阿二;
新歲將成沈萬三。
王阿二是窮小子常用的名字。沈萬三,元末明初人,洪武年間的巨富。
一位窮書生貼出的春聯的意境就和上面的對聯大相逕庭:
上五下五辭舊歲;
裡二外八過新春。
貼餅子時兩手對拍,上下各五個指頭;捏窩頭時裡面用兩個指頭,其餘八個在外,所以叫「裡二外八」。聯語表現了對窮困生活的自嘲。
辛亥革命勝利後,國民政府新頒法令:以陽曆紀元,提倡男女平等。於是一副很有時代氣息的春聯便應運而生,流行於世,對聯這樣寫道: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聯語通俗易懂,接近口語,卻寓意無窮,嚼之有味。
一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過年只有兩升米;
押歲並無一分錢。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生活更加富裕。於是這位農民又寫了一副對聯:
過年儲糧十餘擔;
押歲存款上千元。
時代的變遷,賦予了對聯新的活力和內容。如:
喜鵲登梅唱祖國千秋富貴;
春風化雨催改革萬象更新。
此聯寥寥數字,精妙地寫出了改革以後的社會風貌,一眼便知對聯所產生的年代,古調新彈、濃豔富麗,把舊時習慣用語賦予新的生機,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有些春聯和地域結合緊密,形成了地方話對子,下面便是廣州話春聯:
胡混混全憑兩度;
戇居居又過一年。
戇居居:呆頭呆腦的意思。對聯用俚語的形式道出了當時一般人的生活情況。
春聯多數情況下表達人們對來年的美好祝願與嚮往,在特殊歷史條件下,亦可作為揭露現狀、鞭撻邪惡的武器。
清朝末年,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地主豪紳卻變本加厲地盤剝百姓。有一年春節,某地農村的富豪人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尋歡作樂。可是,許多平民百姓卻衣不蔽體,腹中空空。有個農民有感於此,便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村口破廟的門上:
咦 ! 哪裡放炮;
哦 ! 他們過年。
這副對聯,既是自我嘲諷,也是對當時「富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社會現象的諷刺。一問一答,短短十個字,雖然對仗並不講究,卻樸素自然地道出了貧富兩個階級迥然不同的生活景象,表達了農民大眾對地主階級的憎惡和氣憤。
許多地方,都有一個習俗:每逢除夕,只要貼上門對,債主就不興上門討債了。因此,就有些人巧借春聯度年關。相傳,古時候,有兩個窮人年年春節時都要外出躲債。有一年,他們再也不想東躲西藏了,準備在家安安穩穩過個年。可是怎麼搪塞討債人呢?二人經過商量,終於想出一個好主意。除夕那天,他們各自在家門上貼了一副春聯,其中一家的門對內容為:
米無面無油鹽醬醋皆無,如此貧寒,哪個小子敢討帳;
筆有墨有琴棋書畫俱有,徒然富貴,何愁老子不還錢。
上聯訴自己的窮,下聯言債主的富。主語軟中帶硬,表示既不想賴帳,也暫時無力償還。
另一家的春聯是:
是君子容我過年;
是小人找我要錢。
此聯給債主預備了「君子」和「小人」兩頂帽子。用意十分明顯,構思也十分巧妙。
據說,有了這兩副對聯把門,這一年債主們還真沒前去討帳。
春聯還有和解人際關係的功能,以下一則故事可顯示其魅力。古時候,某地有兄弟二人,雖各有才學,卻無修養,平日裡時常爭吵,互不相讓。一年除夕,哥倆商定不再吵架,並要寫一副春聯貼出去。哥哥思索片刻,先寫出上聯貼出去:
虞舜當年逢象傲;
此聯運用了這樣一個典故:上古賢王舜事母至孝,而其弟弟象卻居心不良,多次設計欲害舜。後舜當了帝王,不但沒怪罪象,還封象做了官。哥哥是藉此諷刺弟弟知恩不報,不敬兄長。
弟弟出門一看,便馬上寫了下聯貼出:
桓魁何日解午憂。
此聯針鋒相對,也用了一個典故:古代有司馬氏兄弟二人,哥哥司馬桓魁品行不軌,禍及鄉鄰。弟弟司馬午深明大義,常擔風受險,替哥哥分憂。弟弟藉此反唇相譏,奚落哥哥妄自尊大,連自己的手足也不關心。
鄉鄰們看了他家的對聯,無不掩口而笑。當夜,有人寫了一聯,壓在那副春聯的上面:
兄比虞舜不大象;
弟比桓魁亦非午。
第二天,兄弟倆看了此聯,十分愧悔,自此不再吵架了。
多少年來,各行各業在辭舊迎新之際,往往通過春聯狀物抒情,尤其是服務行業,多用精彩的春聯來讚美自己的職業或店鋪。
過去,不少人認為理髮業低人一等,有家理髮店貼出一副春聯:
莫謂毫無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說明不要看不起理髮的,理髮是「頂上的功夫」。
下面一副春聯,頗具學校特色:
園丁辛勤一堂秀;
花朵茁壯滿園春。
三百六十行,行行在除舊迎新的時刻幾乎都會出春聯,表達對發展的期盼,由於數量眾多,就不在此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