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聯,抹不去的一縷鄉村年味!

2020-12-15 山溝兒農村小王

觀農村,思民情,聊農事,聊聊三農那些事。山溝兒農村小王原創作品,禁止平臺抄襲,謝謝合作!

家家戶戶貼春聯,新天新地譜新篇,歡天喜地過大年!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來臨,作為百節之首的「春節」在每個中國人心裡有著特殊的意義,煮餃子、團圓酒、拜新年、放鞭炮,每一道程序都承載著濃濃的鄉村年味氣息,而貼春聯更是拉開春節序幕的一個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貼春聯不僅是過年必備的一道程序,更是帶有濃濃年味的一種傳統文化習俗。不知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說現在的春節沒有年味了,可能是我們長大了,也可能是一些傳統的習俗正在改變,就拿春聯來說:在鄉村由以前的自己揮墨寫春聯改為了現在的市場買賣,可能是一種楹聯文化的流失吧……

記憶中的鄉村年味——爸爸寫春聯

那時候不同於現在,家家戶戶的春聯都要自己買紅紙、筆墨來寫,那時候市場上也很少有人賣春聯的,所以,每逢年關將至,村裡那些有點文化、會寫毛筆字的人就到了忙的時候。

在我們村,爸爸還算是一個文化人,尤其是那一首的毛筆字更是寫得行雲如流水,落筆如雲煙。那時候除了給自己家寫春聯外,鄰裡鄰舍的對聯就都包了。當然,除了爸爸揮毫潑墨之外,我這個助手也是不能缺失的。

圖片來源網絡

小桌擺開,紅紙摺疊,按照縫隙將其剪成一條條,倒出墨水、拿起毛筆,準備書寫那一句句膾炙人口的精美詩篇!

父親在村裡人認為是「文人」「秀才」,四方鄰居送來的對聯父親來之不拒,有求必應。一幅幅對聯寫好鋪在地上將其曬乾,然後疊成一沓標上姓名,最後由我負責把各家的對聯送到他們家裡去。

圖片來源網絡

就為了年底的時候寫對聯,記得家裡買了好多種粗細不一的毛筆,有那種粗一點的專門寫大門上的大字,還有細一點的是寫小門上的對聯和家裡供奉的各路神仙牌位!那時候就覺得父親揮動毛筆寫字的樣子很帥,我坐在桌子前用手拽住一個邊角讓對聯鋪平,父親每寫一個字我就向後拽動一截,等這幅寫完我就把寫好的對聯小心翼翼平鋪在地面上將其晾曬。一定要記得不能放亂了,因為有好多家的對聯,每家有個固定位置,所以一定要按照順序將其擺好!

家裡還準備著基本對聯的書,裡面有好多好多對聯內容,每寫之前父親都會翻看好幾頁,挑一副比較好的內容或者是哪個門應該對應什麼內容,有靈感的時候父親還會臨場創作一副對聯內容將其寫上。

每逢年底,寫春聯成為父親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有時候一寫就是好幾天,一般都是將紅紙剪好送來,有的人卻只拿來一張紅紙,從剪紙到寫字、晾曬、整理等一條龍的服務都包給了我們,有時候父親會寫得腰酸背痛,但他從未怨言。畢竟村裡會寫毛筆字的人並不多,幫助別人寫春聯也當成了父親的一種興趣。

其實大家也都不看對聯上寫的內容,只是看門前的對聯寫得好不好,那會寫對聯、然後用面做的漿糊貼對聯,然後用笤帚掃一下將其鋪平,那種感覺貌似現在逐漸的沒有了,現在農村年底寫對聯的幾乎沒有了,大家都去市場上買了!

楹聯文化流失,農村手寫對聯幾乎絕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好起來,然而卻發現以前在農村很流行的一些傳統技藝和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不僅是手寫對聯的消失,其實有很多很多傳統的文化內容正在退出歷史舞臺!

有些東西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會淘汰的,然而還有一些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那麼如今的農村過年貼對聯幾乎都變成了那種市場上的商品,還堅持用手寫對聯的幾乎沒有,有人說:「因為現在大家都有錢了,生活條件都好了,誰還有功夫去耗費那麼多時間去寫對聯呢?」

實則,正是因為現在年前的一些準備事項逐漸簡便化,才使得鄉村的年味在逐漸變淡!以前在鄉村過年準備工作很多的,二十三送灶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等等,我們都是按照那個傳統民謠去過每一天,然而現在的春節鞭炮不讓放了、對聯改成市場上買了,也不在大年三十那晚去穿新衣服了,光屁股長大的髮小們也不在一起聚堆了……等等,好像很多很多的東西都簡單化了,所以讓我們感覺年味兒再也沒有我們兒時那樣的濃了。

圖片來源網絡

現在的貼春聯逐漸變得簡便化了,去市場上買一堆回來,用透明膠胡亂地貼在各個門框上,感覺像是在湊合事似的,在農村過年的時候有很多的說法和講究,比如貼春聯必須要在年前的上午去貼,據說是下午貼不吉利!現在誰還管那個,只要抽出個時間來,醬也不用自己做了,拿點透明膠十分鐘搞定,有時候還貼的歪七扭八的,在過去雖然說是手寫的對聯,但我們對它很重視,會仔細看每副對聯貼的位置,看貼的正不正,不正的話還要重新貼一下,感覺那時候對於貼對聯更認真、更重視!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也在轉變!以前在村裡自己親手寫對聯、貼對聯那種情形也只能成為我們記憶中的一縷年味兒和鄉愁了……

春節對聯演變為市場上的商品,農村手寫對聯近乎絕跡,說明啥?農村過年聚堆的髮小為什麼現在坐不在一起了?

相關焦點

  • 「福送萬家」:監利柘木鄉書協組織會員寫春聯...
    2月3日立春早,監利市柘木鄉書法協會聯合鄉詩聯協會,在鄉政府四樓會議開展「辛丑年·我們為您寫春聯」活動,將濃濃的祝福通過火紅的春聯和福字傳遞到福利院和
  • 在保定西部山村感受年味,披紅掛彩獻愛心,揮毫潑墨寫春聯
    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跟著保定市滿城區書協的老師們一起走進柿子溝,去給那裡的村民增添節日喜氣,書寫春聯,地點就選在西峪村的鄉村民藝圖書館裡。老師們到達後先披上紅綬帶,然後籤字,再受領每個人的任務。山裡的氣溫和市區相比,平均來講得低三至五度。
  • 隨筆||寫春聯與貼春聯【徵文】
    上中學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裡過年寫春聯、貼春聯的事基本上都是我一手操辦的。先向父母要幾角零錢,到大隊代銷店購買幾張大紅紙回家,按門窗的邊框大小和長短,用小刀裁切好每對春聯的尺寸。根據聯紙的長度估算安排對聯的字數,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再按字數摺疊出每個字所佔位置的格子痕跡,然後把從書本上抄來的對聯句子用毛筆寫在有格子摺痕的紅紙上,待墨跡幹了就算對聯寫好了。
  • 手寫春聯 「年味」足
    深圳報業集團員工現場免費書寫春聯。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尹春芳/文 齊潔爽/圖)富貴雙全人如意,財喜兩旺家和睦……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讀特粉絲節上,書法高手送春聯的活動熱鬧非凡,年味十足,收到市民的點讚與好評。
  • 【創文路上看變化】「尋味」美麗鄉村,一同感受地道的潮汕年味
    濃濃的年味兒不僅「充斥」著城市的大街小巷,更洋溢在美麗的鄉村田野,不少從農村搬到城市居住了幾十年的老者仍十分懷念鄉裡的「老熱」。連日來,記者「尋味」鄉村,感受別樣的年味兒。作為潮汕地區遠近聞名的「春聯村」,龍湖區鷗汀街道金洲村的村民們早在春節前就開始忙活了起來。「吉星拱照年年好,鴻運長行步步高」「四面貴人相照應,八方財寶進門庭」……當記者來到金洲村,發現家家戶戶已趕著寫起了紅彤彤的春聯,瀰漫著濃濃的喜慶氣氛。更讓人覺得驚奇的是,粘貼在每家每戶門前的「手寫體」春聯,字體各異,鮮有雷同。記者了解到,該村的春聯文化世代相傳,據說全村書寫春聯的歷史至少在150年以上。
  • 「民風民俗中國年」徵文08號作品:春聯寫滿愛(李君情)
    我家每年的春聯,都是由父親親自編寫的,父親把想表達的心情和教育我們的話都寫在春聯裡。記憶中最濃鬱的年味,就是每年臘月,父親手寫春聯時,院子裡飄著的墨香味兒。    父親是個農民,雖然文化不高,在村裡寫春聯卻小有名氣。每年寫春聯是他的樂趣和享受,不論是自家的還是幫別人家寫的,每條每字反覆推敲斟酌,意在筆先,能詮釋心意的才揮毫潑墨,筆走龍蛇。
  • 貼春聯•寫春聯•編春聯
    火紅的對聯貼在門上,熱烈、歡樂、喜慶的氣氛立馬就營造出來,再配上一對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年味一下子就烘託出來了。在農村,客人沒進你大門,就遠這看見貼在大門兩邊大幅的火紅對聯上,就象有兩位身著紅衣、彬彬有禮的少女熱情地歡迎你,客人心裡定會暖洋洋的。過去農村,那家對聯保留到什麼時候,仿佛年就過到什麼時候。現在對聯紙的質星好,一年到頭不褪色,從年頭保存到年尾,這一整年你家好象被喜氣縈繞著,包圍著,護佑著。
  • 年 味
    我跑去你家看看你跑來我家看看,小嘴塞滿吃的,小手裡拿著嬸娘嬸婆給的好吃的,小臉紅撲撲的笑著叫著鬧著,直把年味鬧得濃濃的。這樣的熱鬧,我是從沒有過,我的年味就是我的父親,父親就是我小時的年味。記憶中,父親寫著一手好看的毛筆字,每年春節前夕單位放假回來,父親都得先忙著給村裡的鄉親們寫春聯。
  • 兒時的春節,抹不掉的記憶(曹培培)
    兒時的春節 抹不掉的記憶(曹培培)作者:曹培培江蘇學習平臺「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 「網絡述年」「沙雕春聯」走紅也含年味
    「豕去鼠來新換舊 ,星移鬥轉臘迎春」成了「又長一歲工資翻倍,新的一年鼠你有錢」……這樣又憨又直白的春聯在今年非常受歡迎。最近一個月裡,電商平臺春聯的銷量比去年翻了兩倍,接地氣的個性化春聯售出了100多萬件,其中「沙雕春聯」這個關鍵詞的搜索量同比上漲了5000%。
  • 過年記憶:如何留住那些濃濃的年味,貼春聯有這些不能忘卻的忌諱
    ,煙花爆竹也開始禁放,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年味也在逐漸消失,成為了一種留住心中的鄉愁記憶。,哪個時候寫春聯還不像現在這樣簡單,只張貼院門、屋門,當時無論是屋門還是窗戶,甚至屋內的桌椅也要寫上招財進寶,家裡有糧囤要寫上五穀豐登,豬羊圈、雞舍要寫上六畜興旺,院子裡要寫上滿院春光,水井要寫上清水長流,所以每家都會寫很多,一個上午也只能寫五六家,於是有很多的鄉親便在家裡等著,無論是吸菸聊天,還是爭著希望早點寫,都充滿的一種濃濃的和諧氛圍,更有的是每到正月走親戚的時候,來往的親情都會對家裡誰寫的春聯評論一番
  •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味十足的春聯
    於是一副很有時代氣息的春聯便應運而生,流行於世,對聯這樣寫道: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聯語通俗易懂,接近口語,卻寓意無窮,嚼之有味。 一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過年只有兩升米;押歲並無一分錢。
  • 勵志作家‖甘肅沈富民:遠逝的「鄉村年味」
    臘月二十七八,男人則一大早就該趕年集,買菜,割肉,買紅紙,買鞭炮了。把從小賣部買來了大紅紙,心中默默計劃好要貼對聯的數量,找寫字好的老師為自家寫好春聯。一般都是父親貼,我們打打下手,拿出寫好的春聯,買好的門神,遞一下春聯,看看歪好,按次序貼好,然後半生不熟地響亮地讀出來:「春回大地風光好,福滿人間喜事多。」「天增日月人增壽,春滿宇宙福滿門」「花開富貴家家樂,燈照吉祥歲歲歡。」有時間把順序念倒了,或者念錯字了,也引得看熱鬧的叔叔大爺哄堂大笑。女人們這時候帶著女孩子在家正忙著為家人們的團團圓圓圍坐包餃子呢。
  • 臺灣年味(一):福贈春聯祈平安 島內書法名家揮毫迎新春
    臺灣年味(一):福贈春聯祈平安 島內書法名家揮毫迎新春   過年寫春聯、貼春聯,是兩岸中國人共有的習俗。今年春節前後,島內各界用一副副紅色春聯迎春納福,當中既有傳統韻味又有創新氣息。從今天起,我們推出《臺灣年味》系列報導,首集就來探尋春聯裡的臺灣年味。
  • 南岸:迎新春送春聯,讓年味更有「廉」味!
    一幅幅紅底黑字的春聯排成一排,整整齊齊地掛在南岸區南坪街道金鶴社區門前跟著冬風輕輕擺動紅彤彤的一片春聯為新春佳節營造著濃濃的過年喜慶氣氛1月16日上午南岸區紀委監委機關廉政文化宣傳活動邀請書法家走進金鶴社區為廣大幹部群眾書寫廉政春聯以喜聞樂見「送春聯」形式宣傳廉政文化傳遞濃濃「年味」一起迎接風清氣正新的一年
  • 通篇乾貨丨寫春聯裝逼指南
    年關將近,大家有沒有開始準備春聯了?說起來,如今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寡淡,春聯已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年味的事物之一,可是就連這樣的事物也快要被各種印刷品所替代了。千篇一律的形式,錯亂百出的張掛,種種細節上的敷衍,讓中國人的年過得越來越沒味道。
  • 迎新春,送祝福「義」寫春聯活動
    「豐稔黃牛志,富強赤子心」,春聯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形式,集書法、文學和民俗文化於一身,融合新春佳節的喜慶,不僅傳遞美好祝福、更是承載新年希望。富興社區開展「新春寫春聯 納福入社區」寫春聯,送祝福活動。活動現場,書法家們紛紛揮毫潑墨,只見他們筆落有序,書寫有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社區志願者們則是不停的幫忙鋪紙、倒墨、晾曬,確保每一幅作品都盡善盡美。
  • 寫春聯貼春聯 /尹燕忠
    寫春聯貼春聯尹燕忠在我的小時侯,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也不豐富,看書書少,更沒智慧型手機與平板彩色電視機。進入臘月裡了,大姑娘小媳婦的跳房子,或者踢毽子,男小夥子去打尜或者玩捉特務,也怪熱鬧的,反正比較單調灰色的成份多一些。快過年了,鄉村裡的秀才們忙起來了。所謂秀才者也,就是能捉起筆來寫毛筆字者,也就三個人而已。記得那時候從唐山鐵路局人事股回來的奇峰三大爺寫的挺順溜,他中等偏上的個子,臉上有些淺白麻子,俺娘就好找他給寫門對子也叫對聯。
  • 翰墨飄香添年味 溫州這些地方有寫福送春聯活動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在悠久的歷史中積澱了底蘊深厚的「年文化」。寫春聯、貼春聯作為「年文化」的代表,寄託著百姓美好的願望,是市民最喜聞樂見的習俗。記者了解到,近日溫州有好些地方都將開展送春聯活動。1月13日,夕陽紅學院書畫組的任新明、李彩霞、汪筱芳等組員已經在市區虞師裡社區現場揮毫寫春聯了。
  • 天下蘭溪人 | 徐建軍:鄉音鄉味鄉情是永遠抹不去的鄉愁
    天下蘭溪人 | 徐建軍:鄉音鄉味鄉情是永遠抹不去的鄉愁 2020-09-17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