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庶的江南水鄉,大運河水域,有一座古代石板橋,因狀形八字,故稱八字橋。號稱最古老的水陸立交橋。
八字橋位於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大運河、鑑湖等三路河水在這裡匯合,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寶佑四年重建,距今約有800年,"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橋"。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所用石料都是從十餘裡外的紹興東湖開山運來的。八字橋陸連三路,貫穿兩岸四地,水通南北三路,橋的位置正處於三街之中。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走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其中有二落坡下面再設置二個橋洞。
橋上置有石制欄杆,每個望柱頭雕刻如覆蓮狀。望柱上還刻有造橋捐資者的姓名,
八字橋為梁式石橋,橋洞寬四米半,兩側橋基條石疊砌,
八字橋的兩邊踏步,異於」平常所見之橋。橋的東墩逼近民宅,踏步下法,一沿河岸北下於廣寧橋直街,一南下於東雙橋東河沿。
因八字橋建在三路水匯合相交之處,橋狀如八字,由一主橋和附橋組成,所以現代橋梁建築專家和考古學者稱其為"古代的立交橋",
八字橋是紹興歷史文化的象徵之一,更是老紹興智慧的典型代表。
八字橋的設計特點是紹興江南水鄉特有格局,順應城內已有的街道、房屋等布局,善用地形,不拆房,不改街,既能解決交通問題,又不會對城內進行大興土木,這凝結了古代紹興人聰明的城市建設智慧。
八字橋重建於南宋寶佑四年(公元 1256 年)。現存之橋,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 年)再建後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