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蹟,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所以需要重點保護,而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單位不是5A級景區,它一旦確定幾乎就不可能被撤銷,因為它承載的是歷史,歷史價值是不會消退,只會提升的,我國1961年3月4日公布了第一批保護對象,至2019年10月已公布了八批,共5058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地方很特殊,它還真被剔除過,這是70年來唯一一個被除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這麼特殊的單位是哪個呢?就是位於江蘇蘇州的太平天國忠王府。
這是個什麼地方呢?清朝鹹豐十年四月(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了蘇州,並以蘇州及其周邊的20多個州縣建立了蘇褔省。當年8月,拙政園及其周圍的潘姓、汪姓等宅邸逐步改建為其辦公及居住場所,是為忠王府。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後來失敗了,同治二年十一月(1863年12月),李鴻章的淮軍攻克蘇州,其時對忠王府的改造還未徹底完成,忠王府被改為江蘇巡撫衙門,並按照清代禮制重建了忠王府的大門,並且拆除了東西轅門、角樓和鼓吹亭,所有帶龍的彩繪被全部塗抹,這成為了符合封建禮教的衙門。
天王府當然早就被燒得一乾二淨
之後江蘇巡撫衙門遷至新址,這裡又陸續成為了八旗奉直會館、直奉公館、偽江蘇省維新政府、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蘇州博物館等,建國後,這裡成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它有歷史文物價值,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民起義軍王府,因為它雖經改動,整體布局仍保留完好,除龍鳳之外的各式彩繪、雕刻也基本保存。
1961年,太平天國忠王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在1964年,它文保資格被撤銷了,原因在於:忠王李秀成的爭議。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後,在監獄中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這裡曾國藩在處決他之前讓他寫的,自同治三年六月廿七日至七月六日,每日約寫七千字。曾國藩親自審閱,供狀上每行每句都有曾國藩硃筆圈點,改正人名、地名的錯誤和錯字,「其諛頌楚軍者刪之,閒言重複者刪之」。例如:「有一日」簡化為「一日」,「具」改為「俱」;「尋」改為「潯」,「兩國奸民」改為「曾帥追兵」,也有寫成「左京堂」之誤,曾國藩卻不改正為「左宗棠」。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這本書是有問題的,這造成了太平天國史學界爭論很久的一個問題:李秀成是否變節。
《李秀成自述》這本書全書無結尾,而且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分被撕去,而且原稿有很多刪改,這自然是因為原稿有不可告人之處,現有的供詞中有很多李秀成諂媚清朝皇帝的話語,比如「自願以「罪將」之身,出面代為招降太平軍餘部,從而「盡義對大清皇上,以酎舊日有罪愚民」」,筆者手頭早期的《中國近代史》 就評價:「這是李秀成的嚴重失節行為,是他一生中不能洗刷的最大汙點」。
但僅僅通過這個就說李秀成變節,也有些牽強,所以也有不同的觀點,比如這自述是不是曾國藩偽造的,1944年,廣西通志館秘書呂集義在湘鄉曾國藩故宅獲見李秀成自述的秘本,便據九如堂本(世傳版本,由曾國藩在安慶印刷,分送軍機處備查和各地方大吏披閱,計27818字)與之對勘,補抄被曾國藩刪除的5600餘字(仍脫漏大約2880字),太平天國史學界泰鬥羅爾綱經多年研究,判斷指出這份文獻雖不完整,有被曾國藩撕毀、刪改和偽飾的地方,但確係出自李秀成手筆。這一結論最終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
但是,至於李秀成是不是真的要投降,爭論更大,羅爾綱認為李秀成是詐降,是想效仿姜維偽降鍾會故事,後來趙矢元、苑書義提出了異議,認為這就是「妥協投降」,這兩派觀點至今還在爭論。
曾引發軒然大波的《李秀成自述》
在60年代後期,官方傾向於投降論,中期開始,這種爭論開始白熱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李秀成受到怎樣的評價可想而知,有人斷言忠王是個「叛徒」,其《自述》是一本背叛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自白書」。於是,李秀成遭到了激烈的批判。
所以,受次牽連,忠王府的文保資格就被撤了,顯然1964年撤銷資格的決定,政治因素遠遠高於真實歷史文物價值因素,這當然是不太合適的。
1981年,忠王府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格被恢復,算是還了一個歷史本來面目,畢竟,李秀成是否變節可能存在爭議,但「忠王府」的歷史價值還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