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國慶、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9月27日下午,南陽師院李世橋教授作了題為《「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中秋節俗與中國詩詞的月亮意象》的講座,我市眾多作家、文友歡聚一堂,共同參加這場文化盛宴。
李世橋從月亮文化原型的象徵意義,中秋節俗形態的變遷,古詩詞中的月亮意象等三個方面,詳細講述了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名人軼事,並對中國文學史上吟詠月亮的詩詞歌賦名篇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刻解讀,剖析其深邃的藝術美學意蘊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揭示出月亮意象蘊含的時空永恆所引發的人生哲理思考。
中國傳統節日植根於農耕社會的土壤中,是農業文明的典型伴生物,是人們為適應自然時序變化與社會生活節奏所創製的一種人文時間。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古老民族來說,傳統節日蘊涵著自然常識、倫理道德、哲學思想、民族精神等文化內涵,流淌著民族賴以生存繁衍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脈。中秋節以多種方式慶賀豐收、闔家團圓,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融洽互動和以家庭親情為本的人倫精神;原始初民因月亮盈虧而將其與生殖相聯繫,視月亮為生殖之神,希望借月之神力,祈禱子嗣繁衍,更直接體現了一個文化體系的生命精神和家國情懷。
傳統節日具有固定化的節俗儀式,可以使倫理道德、行為價值在民眾生活中得到延續與加強,歌詠傳統節日的名篇佳作不斷湧現,使節日本身具有了藝術化的表現方式,體現著對美好生活的願景,長期以來吸引民眾廣泛、自覺地參與。千百年來,傳統節日早已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
李世橋強調,我們要讓傳統節日回歸精神本原,將它獨有的倫理觀念、情感寄託和精神價值現代化,讓它能夠「活在當下」,而不僅僅是一個個「假期」。過節是每一個人的事,只有通過每個人的行動才能提升節日的文化含量。讓傳統節日過得更有文化內涵,不僅是一種有益的宣示和垂範,也是提升文化創造內驅力的必由之路。
李世橋的講座引經據典,觀點鮮明,視野開闊,既有精湛的理論分析,又有生動的詩詞賞析,展現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淵博的知識積累,不時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氣氛十分熱烈。
講座現場,作家武佔文分別向李世橋、梅溪沙書店贈送了精心撰寫的書法作品。南陽市公安局政治部還聘請李世橋為南陽市公安文聯文學協會專業指導老師,並頒發了聘書。
當天講座由南陽市讀書協會、臥龍區作家協會、豐山讀書會主辦,梅溪沙生活書店、老陝西讀書會承辦。
南陽日報全媒體記者董志國 通訊員張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