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高僧 慚愧祖師

2021-02-19 沙縣淘金山風景名勝區


慚愧祖師,全名陰那山得道慚愧祖師公,又稱蔭林山祖師公、陰林祖師,防番之神等,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於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祖師在沙縣一個潘姓貧苦農民人家誕生,一生下來就左手握拳,不能伸開,其母認為是不詳徵兆,便取名為「拳」。

其三歲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託缽和尚來到門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說:「阿彌陀佛,聽說貴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帶出來我看看」。其父母趕快帶出小孩,這小孩見了和尚就笑起來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寫一個「了」字,真怪,這拳頭就慢慢張開伸直了,其父母連聲道謝。和尚撫著小孩的頭說:「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與我佛有緣,17年後再與你相見。」說完,飄然而去,遂更名「了拳」。


沙縣淘金山上的千古名剎錠光禪院和佛教聖地佛光洞,便是慚愧祖師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這裡至今還留傳著穿山浮木、救舟顯靈等神奇故事。




唐鹹通七年九月二十五日(866年10月3日),潘了拳在聖壽寺(今靈光寺)圓寂,終年49歲。少時出家為僧,雲遊四方,其17歲長途跋涉徒步來到廣東梅州大埔,來到「萬福寺」。後在粵東梅州地陰那山武峰隱居修行(蔭林可能為「陰那」在閩南語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誤)建道場;廣教弟子,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其為神佛再世。祖師在陰那山一帶共修持32年,成為一代名僧祖師,乃是粵東客家人的重要民間信仰。其即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因稱「慚愧祖師。為大陸佛教和臺灣道教或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稱蔭林山祖師。

相關焦點

  • 慚愧祖師與柚子
    唐代高僧潘了拳是廣東梅州陰那山靈光寺的開山祖師,後人一般稱他為慚愧祖師。
  • 慚愧祖師一生神跡多
    他17歲出家,20歲來到梅縣陰那山五指峰下,結茅修道,自號慚愧。圓寂後,人們以檀香木雕其法像,作為紀念,稱慚愧祖師。後人將茅屋改為磚瓦建築,名曰:聖壽寺,後又改名為靈光寺。高僧的傳奇故事潘了拳一生留下許許多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二:相傳潘了拳出世時,左手抱拳不張,其父取名為「拳」。三日後,恰好有一僧人過其家門,其父抱潘拳示僧,小潘拳啼哭不停,十分可憐。
  • 上雙峰慚愧祖師慶典
    上雙峰慚愧祖師慶典                        2017年丁酉十月初一日慚愧祖師俗姓潘了拳,福建三明沙縣人,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三月十五曰,二十歲時,出家廣東省梅縣陰那山靈光寺,修行得道成佛,奉為祖師。
  • 《文明之鄉 雙峰文明古村》 第一章: 慚愧祖師公
    慚 愧 祖 師 公 慚愧祖師,俗姓潘名拳,福建三明沙縣人,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三月廿五日。慚愧祖師出生時,因左手曲握,遂命名為「拳」。彌月之日,一遊僧來訪,潘父抱兒出示,遊僧書一「了」字於其拳上,隨即五指伸張遂更名「了拳」。
  • 高僧行誼┃印光祖師 : 慚愧自牧.一心彌陀
    嘗號『常慚愧僧』以自勖。蓋本佛說以慚愧為莊嚴之意也」。而師「觀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的心語,正是師謙以自牧、敬以待人的具體寫照。民國元年,師五十二歲;高鶴年居士選取師文三篇,刊登於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莫不嘆服,而不知作者為師也!繼而,徐蔚如居士收集師文數十篇,先於民國七年刊行《印光法師文鈔》,復於民國十五年再刊印《印光法師增廣文鈔》。
  • 三平祖師顯靈感傳奇故事
    三平祖師公,生於唐興元元年,乃唐代高僧,法名義中,敕諡號為廣濟大師。祖師公成佛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
  • 追憶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傳奇一生 !
    印光法師,民國一代高僧,其振興佛教,弘揚淨土,密護諸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法師均為好友,弘一法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極高,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
  • 【今日功德億倍】恭迎普庵祖師聖誕日 | 祈雨禳疫、消災解厄、普安十方的傳奇高僧
    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恭迎普庵祖師聖誕日。他是禪宗「臨濟」法系第十三代祖師,他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大禪師,其開示與神跡,廣行於教界民間。他是漢傳佛教裡唯一自創咒語的成就者,所傳之《普庵咒》可消災解厄,令蟲、鼠、蚊、蟻遠離,兇神惡煞走避。常予持誦可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繁殖、萬事如意。
  • 高僧傳奇 曇鸞大師
    這也是中國祖師第一次引用龍樹菩薩之教判,此後淨土教家涉及淨土教判無不遵此芳規。2、正依經論接著就論題「無量壽經」,專門解釋為「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即《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之淨土三經。
  • 香積廚中出高僧
    禪宗歷代祖師都主張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皆是修行,而並非只有坐禪一途。唐代慈受禪師在《訓行童頌》中說:「香積廚中好用心,五湖龍象在叢林。
  • 高僧傳燈錄——夢參老和尚的傳奇一生,以及和幾大高僧的法緣
    所以在黑暗中摸索是很艱難的,而那些高僧大德們,就像是一盞盞的明燈,可以驅除黑暗,為大家指明方向,所以往往也被稱為「高僧傳燈」,代代相傳。當然了,每位高僧大德的境界和福報都有所不同,境界高福報大的就是大燈,照亮的範圍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但無論大小,都在替眾生照亮,我們都該頂禮感恩。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俗姓謝,漢州人,唐代高僧,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三代祖師。承遠大師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觀。對於儒家經典中主張與理念懷有疑問,內心困惑無法詮釋,常有「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的感受。由是時感迷茫,不明所趣。
  • 「章公祖師」何時能回家?
    這一判決,首次從法律意義上,對「章公祖師」肉身坐佛的所有權進行了明確界定。該佛像1995年被盜,2015年展出後引發關注。章公祖師,北宋得道高僧,俗名章七三,法號普照,圓寂後屍身被鍍金塑成佛像。「章公祖師」肉身坐佛一直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被供奉了上千年。直到1995年底,村民們驚愕地發現佛像被盜了。
  • 麥積山第一高僧——杯度,竟然有這麼多傳奇故事
    有寺必有廟,有廟必然有僧人,最早在這裡開鑿石窟、並有記錄的高僧便是北周時期的杯度。  從距今1600多年前起,歷12個朝代不斷開鑿,天水僧俗的飛天夢,便用開窟造像的藝術留在絲綢之路的隴右大地上。雖然麥積山代代相傳的山上開窟造像、山下僧人的朗朗經聲大約從民國開始就已經終止直到目前,但我們不得敬仰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麥積山早期開窟高僧——杯度,甚至有人稱其為麥積山第一高僧、北方的濟公。
  • 高僧傳|善導大師手把手教學,親身示範「一門深入」這樣修!
    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佛言,關於這句話還有個傳奇的故事。善導大師來到長安,三年度化滿城皈信,長安城中甚至出現了人人口唱「南無阿彌陀佛」,滿城斷肉食素的景象。這樣一來,屠夫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屠夫對善導懷恨在心,他提著刀氣勢洶洶闖入寺院,叫罵著要殺死那個斷他財路的人!
  • 高僧的開示:這句話,三歲小孩說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
    再後來拜入宗門,參謁徑山國一禪師得法,並承嗣法脈,成為一代高僧。他的名號由來,非常有趣。道林禪師學成南歸,途經秦望山時,見山間松林掩映,一株古樹枝繁葉茂,盤曲如蓋,便在樹上結草庵居住。由此開始,世人便稱他為「鳥窠道林禪師」。不久之後,有「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之語傳世的白居易,專程來秦望山參訪禪師。
  • 大坪萍州【乾福宮】三代祖師~進香典禮
    宮裡主要供奉:三代祖師,香火鼎盛。今天是2016年農曆十月二十九日是個大吉祥日即萍州【乾福宮】落成六周年誌慶,眾信眾虔慶敬奉「三代祖師」等諸位神君,祈願三代祖師等諸位神君保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正法久住
  • 年輕時斷臂求法,年老放浪形骸——一代傳奇高僧,禪宗二祖慧可
    祖師:「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我與汝安心竟。」下山之後慧可法師不僅開始留頭髮,而且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甚至還去聲色犬馬的場所,完全一改過去的高僧形象,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濟公是什麼樣子。有人就質疑他:「法師,你怎麼能做這些違反戒律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