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祖師,全名陰那山得道慚愧祖師公,又稱蔭林山祖師公、陰林祖師,防番之神等,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於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祖師在沙縣一個潘姓貧苦農民人家誕生,一生下來就左手握拳,不能伸開,其母認為是不詳徵兆,便取名為「拳」。
其三歲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託缽和尚來到門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說:「阿彌陀佛,聽說貴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帶出來我看看」。其父母趕快帶出小孩,這小孩見了和尚就笑起來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寫一個「了」字,真怪,這拳頭就慢慢張開伸直了,其父母連聲道謝。和尚撫著小孩的頭說:「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與我佛有緣,17年後再與你相見。」說完,飄然而去,遂更名「了拳」。
沙縣淘金山上的千古名剎錠光禪院和佛教聖地佛光洞,便是慚愧祖師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這裡至今還留傳著穿山浮木、救舟顯靈等神奇故事。
唐鹹通七年九月二十五日(866年10月3日),潘了拳在聖壽寺(今靈光寺)圓寂,終年49歲。少時出家為僧,雲遊四方,其17歲長途跋涉徒步來到廣東梅州大埔,來到「萬福寺」。後在粵東梅州地陰那山武峰隱居修行(蔭林可能為「陰那」在閩南語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誤)建道場;廣教弟子,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其為神佛再世。祖師在陰那山一帶共修持32年,成為一代名僧祖師,乃是粵東客家人的重要民間信仰。其即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因稱「慚愧祖師。為大陸佛教和臺灣道教或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稱蔭林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