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行藍色「通信頭條」關注。投稿、合作和溝通請加小編微txttiao
近日工信部下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明確推進5G發展的18項措施。
不過在這18項中,5G終端並不是單獨的一項,只是在「(五)培育新型消費模式」中,有這麼一句「鼓勵基礎電信企業通過套餐升級優惠、信用購機等舉措,促進5G終端消費,加快用戶向5G遷移」。並不是促進5G終端成熟,而是促進5G終端消費。
本周日,通信讀書會將要求多年運營商工作經驗的王一鳴先生主講新基建下的萬物智聯,歡迎大家4月5日8點準時參加。
歡迎按下圖掃碼加入通信讀書會讀書微信群。
確實,近期三大運營商的網上商城、支付APP、手機營業廳APP、官方網站等都有終端銷售窗口。
不過,運營商的促銷手段比較單一,一是送最多三個月的體驗流量,二是5G套餐幾個月九折八折七折優惠,三是手機降價,四是信用購機。上面工信部文件中的建議,都在其中。
這些優惠措施,前兩個實際運營商針對新用戶都在做,只不過與手機銷售聯繫,可能優惠略微多一些。第三種手機降價,用戶購買手機,到運營商的營業廳、APP、電商平臺都可以購買,也可以到其他渠道。運營商降價,說白了,就是運營商營業廳賣手機但不掙手機的批零差價,這其實對手機廠商的渠道管理並不是好事,因為更難管理了。第四種信用購機,手機廠商、電商平臺也在做。
而目前國外運營商在大量採用的「合約機」形式,並不在工信部推薦之列。
「合約機」在我國曾經也挺火。曾經iPhone、小米初期在中國市場高速發展,就是因為運營商「合約機」提供了高額補貼。例如某運營商iPhone 6 Plus 128GB合約:
包含1年、2年、3年三種,期限越長,返還的預存話費越多。
從運營商財報也可看出,近幾年,三大運營商終端產品銷售都是虧損的,但運營商願意這麼做,甚至這種合約成了一些國家手機銷售的重要渠道。背後的原因是,運營商通過給予用戶一定的優惠,把用戶留在網內一定時間,且能在這段時間內保證運營商的穩定收入。對用戶來說,降低了總支出。可以說是,做到了運營商和用戶的雙贏。
不過,兩三年前,有關主管部門發現了這一「虧損」業務,對運營商的營銷行為做了限制,運營商就不再能銷售手機套餐和終端捆綁的合約了。去年下半年開始銷售的5G也不能這麼做。而沒有了長合約的綁定,運營商也不會在手機上讓太多的利。
回到《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工信部發文的對象是:
具體到企業層面,只有四大運營商和不銷售手機的「中國鐵塔」,至少在終端層面,這沒有考慮如果促進5G手機、晶片等終端產業鏈的成熟,而只有產業鏈快速成熟,5G手機才會儘快普及。
今天,扒了三大運營商的官方APP和公號,三大運營商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手機營銷策略。
1、北京移動:價格直接折讓,另送三個月100GB專屬體驗流量,但沒提供分期。
降價幅度有高有低,小米Redmi最低,約5%,OPPO Reno3最高,13%多點,這估計和廠家給的差價差不多(渠道上,OPPO、vivo能分到更多)。
2、中國電信翼支付:
這價格、12期免息,和華為旗艦店在京東的政策一致,有「信用分期」,但沒更大幅度讓利。
3、中國聯通「手機營業廳」:
最高直降1200元,但直降金額與手機其實沒啥關係,而是和套餐相關,129元套餐,降832元,159元套餐,降1024元,199元套餐,降1280元,需籤約24個月。
讓利實際是聯通24個月的「代付」,或者說,1280元的直降,相當於套餐降了53.33元,但這錢並沒給到用戶,而是替用戶還了花唄分期款。
不考慮利息,套餐折讓約26.8%。或者說給套餐打了7.3折,三檔折讓幅度都是26.9%。這和部分地方的套餐優惠幅度差不多(但優惠期可能只有6個月)。
綜上,為推動5G手機銷售,中國移動直接降價,中國電信引用0元分期,中國聯通借終端載體促銷了7.3折的5G套餐,中國聯通讓利更多,但中國聯通要求24個月合約,且用戶在合約期間不能欠費,否則會影響運營商支付分期款,這對用戶來說,也存在一定風險(中國電信翼支付的「橙分期」也曾出現過類似問題)。
真正運營商意義上的「信用分期」,「信用」應該是運營商自己根據用戶歷史消費記錄得出的「信用」,而「信用分期」最好由運營商自己的支付工具自己負責並承擔風險,也就是說,運營商自己的支付工具依據用戶在運營商的「信用記錄」獨立完成「信用分期」,而終端和套餐捆綁的「合約機」,通過合約適度讓利,應該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這種模式已被有關部門叫停(
通信頭條歡迎投稿,採用付50-5000報酬。歡迎加本頭條小編txttiao 微信私信。本期責任編輯: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