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花城文學論壇在莫幹山落幕。
論壇邀請到九位當代著名作家,
做了一場極具深度的代際對話。
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艾偉、何平、張楚、弋舟、路內、付秀瑩、阿乙、石一楓、孫頻,作為6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家代表,出席論壇活動。
圖:嘉賓致辭
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主題為:「『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承載中國諸多歷史記憶與傳說想像的莫幹山脈,與引領中國文學先鋒精神的《花城》雜誌碰撞融合,用山川之美和文字之美,攜手探索中國文學的現實與虛構。
出席活動的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傳媒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君鐵致辭,南方傳媒總編輯、花城出版社社長肖延兵感謝了從各地趕來的作家,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作家從《花城》走向更高的舞臺。
圖:活動現場
「不惑」和「知天命」:
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
論壇主持人、評論家何平提出了作家代際與文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80年代是啟蒙的年代,而90年代的文學一出場,文化市場、文學市場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作家艾偉認為,每一代人的經驗差異是存在的。60年代作家的歷史感受、歷史經驗與80、90年代的完全不一樣。但根本的時代歷史意識沒有改變。
圖:石一楓
作家石一楓介紹國外文學也有代際之分。而中國文學的代際,為什麼十年一次,有其特定歷史原因。2008年奧運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都會成為影響文學進程的大事件分隔點。我們看待經典時有時候要看它是政治學意義、社會學意義上的經典還是文學意義上的經典。
作家阿乙評價《花城》的「花城關注」是很好的欄目,成為許多青年作家在文壇的關鍵推手。
圖:論壇現場
「江南」與「嶺南」:
攜手同書南國文學之美
近代以來,長江以南的「江南」與五嶺以南的「嶺南」都是中國經濟的翹楚,總與「物阜民豐」聯繫在一起。江南的美是意象性的,小橋流水、依依楊柳,勾勒出無數專屬於江南的畫面。嶺南的美是開放性的,既是重要的對外聯繫窗口,又有推陳出新的變革意識。
這兩個古老而長青的區域概念植根在中國人的時空觀裡,承載起關於環境、經濟、文化等諸多聯想,構成了南國的兩面。
圖:嘉賓發言
誕生於1979年的《花城》雜誌,紮根在嶺南文化多元融合的土壤之中,汲取「開風氣之先」的改革精神,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更藉助廣州沿海地區、地理上毗鄰港澳的優勢,率先為中國文學界打開了南風窗。
中國文壇中堅作家們把《花城》作為重要陣地,發表了大量名篇佳作,《平凡的世界》《這邊風景》《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等許多影響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的作品從《花城》走向讀者。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中,《花城》出品屢有斬獲。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岸
通訊員 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