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工作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近年來,七星關區經開區以建設「百億級園區」為目標,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持續優化政務服務,聚焦招大引強選優,促進了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園區建設實現新提升,項目落地呈現新局面,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政策「撐腰」 厚植招商沃土
小小刺梨果,致富黃金球。2019年10月,七星關區與廣藥集團(王老吉)牽手,籤訂刺梨戰略合作協議,在刺梨生產、加工和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
今年8月13日,廣藥王老吉刺檸吉科創基地、廣藥王老吉(畢節)產業有限公司在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目前,一期工程建成試生產,以經營刺梨原汁提取和潤喉糖生產為主,預計年產值20萬箱,年產值達1億元人。
廣藥王老吉落戶經開區,讓默默無聞的刺梨實現品牌賦能,附加值提升,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促進全區經濟提質增效。
廣藥王老吉是經開區縱深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的產物。近年來,經開區在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園區建設、全面對接等方面重點發力,按照「五個一」工作路徑即「一批項目謀劃、一批項目洽談、一批項目籤約、一批項目建設、一批項目投產」科學謀劃,加大補鏈、強鏈力度,厚植招商沃土,提升招商引資水平,吸引央企、優強民企到經開區投資興業,全力助推七星關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七星關區工業經濟集聚地,經開區始終將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據七星關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張和國介紹,在招大引強選優基礎上,經開區利用東西部協作、廣州對口幫扶機遇,組織2個小分隊深入深圳和浙江進行駐點招商,引進一批特色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全區產業發展;同時強化布局,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引進光電電子、密封包裝、太陽能光合玻璃、卡媽農特產等一批技術含量高、產品質量優的項目,建立互補產業鏈,激發園區創業創新活力。
好政策催生好環境,好環境激發新動能。今年,經開區共組織外出招商20餘次,其中考察洽談項目60餘個,籤約項目28個,其中建成項目18個,實現招商引資18億元。
數據「跑腿」 當好企業參謀和助手
走進貴州陸海龍騰鞋業有限公司車間,一雙雙橡膠鞋經過裁料、貼膠、粘底等30多道工序,被裝車運往東南亞等地。
該公司是際華三五三七製鞋有限責任公司畢節鞋業生產基地,是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略實施和軍民融合戰略實施項目企業。公司一、二、三期項目建成後,年產橡膠鞋可達2000萬雙,年產值3.6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300餘個。
「公司能有現在的成績,離不開經開區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公司辦公室主任蘇麗娜說,去年公司投資辦廠,相關部門積極協調,幫助公司完成所有審批手續並開工建設,企業籤約入駐後,特派員全程跟蹤代辦,解決了企業用水、用電及招工等難題。
目前,公司生產廠房總面積2.5萬平方米,每天生產橡膠鞋3萬多雙,年產值約1.5億元,每年可新增利稅500萬元,發展勢頭強勁。
企業的免申報,零跑腿,得益於經開區建立了企業網格化包保服務機制。為了讓入駐企業能夠迅速投產,經開區踐行「親商、重商、愛商、護商」理念,將轄區劃分為7個網格,實行網格化包保政策,即部門包網格、幹部包企業,形成橫到底、縱到邊的包保體系,便於企業向上反映問題、幹部向下了解問題,使企業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煩心事,使企業安心發展。
此外,為解決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經開區堅持「三分招,七分服務」原則,和區相關部門聯合建立企業特派員「保姆式」服務制度,從項目的謀劃、洽談到建設、投產,實行全程代辦服務,縮短項目落地時間,並將代辦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經開區各個企業,使企業招得下、留得住、能壯大、能發展。
「要想群眾少跑腿,幹部必須多用心、多跑腿,數據跑起來,群眾才能靜下來。」張和國說,從廠房租用、營業執照到環保安全手續辦理等,特派員隨叫隨到,形成政商和諧關係,打通制約招商環境的「最後一公裡」。
目前經開區入駐企業11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佔百分之六十,企業自建和園區新建標準廠房10萬餘平方米,標準廠房使用率達到98%,園區預計今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56億元,為「十四五」期間建成百億級園區打造了良好的基礎。
服務升級 做強企業實體經濟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開區多個企業面臨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復工復產勢頭不足。經開區招商服務小組主動上門服務,了解企業面臨的難點、痛點,幫助企業協調資金,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暢通了產業鏈的微循環。
目前,經開區幫助貴州聯尚科技有限公司、畢節明鈞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銀行協調貸款4000多萬元,有效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就會導致上下遊企業無法運轉。針對園區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經開區瞄準企業所需發力,在用好「貴園信貸通」平臺的同時,通過每季度召開銀、政、企座談會,和人民銀行及各大金融機構協調等方式,千方百計解決園區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圍繞園區招工難、留工難等問題,經開區不斷完善水、路、電、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並建立了招工和就業培訓信息服務一站式服務中心,通過每十天在媒體發布園區動態招聘信息、組織小分隊到鄉鎮招工、就業平臺信息更新等方式,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組織到園區務工,為企業提供持續動力。目前,園區解決就業1.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約3千人。
「原來,務工人員從城區到園區上班單程需要花費2元公交費,現在單程只需花費5角錢。」張和國說,為了讓企業留得下,員工留得下,經開區和畢節公交公司協調,加密了沿線出車頻率,科學設置園區站點,並通過園區補貼一部分、企業補貼一部分的方式,解決園區務工人員出行貴的問題。
從招商引資到跟蹤服務,從「星星點點」向「集群集聚」跨越發展,經開區不斷優化政企良性互動,為招商引資活水「引流」「築壩」。下一步,經開區將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加強服務管理,不斷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為建設和諧園區、打造百億級經濟開發區做好基礎工作,助力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文/圖 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