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成博開講 教你欣賞南朝成都造像藝術

2020-12-15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自1月中旬至今,「映世菩提」特展已經在成都博物館展出4個月,此次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鄴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5月17日下午,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佛教造像文化,成都博物館邀請到了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霍巍,為大家帶來講座《陸海來風:絲綢之路視野下的南朝成都造像》。

佛教傳入中國,是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外文化交流的偉大成就之一。隨著佛教藝術的不斷東漸,印度佛教造像也開始了不斷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地處絲路中心的古代成都,從東漢以來,便受到西域邊塞之地佛教的影響,得風氣之先而融佛入仙,自成體系;南北朝時期更是通過「青海道」溝通東西南北,得陸海八面來風形成獨具特色的成都南朝造像,從中可以窺見來自北方涼州、南方建康和天竺笈多等多種藝術風格的因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歷史光芒。

兩個小時的講座裡,霍巍一邊分享各個朝代的佛像圖片,一邊講解不同時代的佛像特徵。從具有南朝風格的「褒衣博帶」、飄逸式韻味的造像,到北齊時期以薄衣貼體、溫潤式韻味的造像等,他通過深入淺出的解讀,讓線上線下觀眾了解了不同朝代佛像造像的特徵與特色,讓觀眾通過此次講座,感受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佛造像藝術魅力。

有觀眾表示:「聽了霍老師的講座,對佛像造像在不同時代的服裝樣式、手勢、坐姿、雕鑿技術、造像布局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來每個造像都有很多的文化內涵在裡面,也能窺見多樣文化與藝術交流和融合,太漲知識了!」

相關焦點

  • 川大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將根據成都的發展,圍繞中心城市展開更...
    另一方面,博物館也豐富和拓展了圍繞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開展研究的空間和資源。此外,根據成都的發展,未來將圍繞中心城市展開的更大範圍的考古,也是川大考古文博學院將要工作的另一個重心。霍巍在大會現場談城市考古和絲綢之路四川大學地處成都,霍巍介紹,成都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建城歷史便是城市考古的範疇,他提到了東華門遺址和天府廣場出土的石犀、石碑,「可以說,從金沙遺址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城市考古都是在成都開展考古工作和研究的一大特色。」
  • 菩提造像,見證南北朝佛教藝術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南朝的佛教造像流傳於世者遠較北朝罕見,主要的考古實物資料集中於益州(即今成都及周邊地區)。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成都萬佛寺、彭州龍興寺及四川茂縣、汶川等地陸續都有南朝造像出土,印證了益州佛教文化的興盛,也填補了中國南朝石刻的空白,為南北朝時期佛造像藝術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史料。
  • 川大考古系教授霍巍支招
    霍巍為觀眾進行講解作為唐蕃古道文物展的配套講座活動,10月18日下午,四川博物院特邀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霍巍舉辦了一場名為「天路聚珍: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講座,本次講座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霍巍不僅詳細介紹了重點展品,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對於年輕的觀眾如何看懂本次展覽,霍巍建議首先讀一些中國絲綢或金銀器文化交流歷史方面的書籍。
  • 霍巍:尋找藏地密碼
    1978年,21歲的霍巍考入四川大學。那年,川大考古系在雲南的招生計劃歸口到了歷史系,填報歷史系的霍巍,陰差陽錯到了考古系。在此之前,他曾是中緬邊境某部隊的一名邊防戰士,從軍的經歷,讓霍巍對戰爭史和相關的歷史人物充滿興趣。 霍巍在川大讀書時,可謂大師雲集,「群星璀璨」。
  • 成都萬佛寺 | 一座寺院的造像歷史
    1995年,成都市考古隊在西安路發現一個石刻窖藏,出土的8件佛像全部為南朝造像,其中一件便是阿育王像,建造於太清五年(551年)九月三十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阿育王像雖在史書中頻頻出現,造像在中國卻極為罕見,僅龍門石窟唐子洞、簡惠洞,敦煌莫高窟323窟中偶有發現,考古發掘的阿育王像迄今只在成都出土。
  • 萬佛寺造像,穿越歷史煙雨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當北朝石窟刻鑿出代表了公元5世紀到6世紀人類藝術史上最不朽的傑作之際,與之相對應的南朝卻只留下這麼一句,「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的佛教造像藝術,便在這麼一句輕飄飄的煙雨中化作了無聲無息的山水空濛。▽南朝石窟__棲霞山千佛崖(請橫屏觀看)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傳統的形成與優秀的學者密不可分,「川大考古60年」專題,一方面回憶和紀念幾位為川大考古文博學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先生,一方面也回顧川大考古的傳統以及一些特別的精神。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是徐中舒先生作系主任期間在五十年代末和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教授共同創辦起來的。
  • 南朝金銅佛造像為何出現在南京德基廣場施工現場?
    以上金銅佛造像所呈現豐富的藝術特徵,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文獻中有關以建康為中心的南朝佛教造像的先進性,為學術界的相應認識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南博金銅佛2號主尊著「褒衣博帶式」佛衣,在現存有明確紀年、著「褒衣博帶式」佛衣的南朝背屏造像中,也難覓與其背屏輪廓類同的像例,如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釋迦石造像、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僧成造彌勒金銅像、上海博物館藏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慧影石造像,此外,四川地區同期背屏石造像也如此。
  • 川大教授遊志勝的傳奇人生
    10月20日,一向低調的遊志勝教授,終於向成都成都商報記者敞開大門,接受成都商報獨家專訪。被荒廢的10年「如果不是恢復高考,我現在都還在理縣的廣播站修收音機。」川大智勝位於南三環外的武侯科技園,遊志勝的辦公室門口並沒有掛「董事長」的牌子。
  • 四川大學聘任詹石窗、霍巍為傑出教授,與兩院院士享同等待遇
    四川大學新聞網 圖據四川大學官網8月29日消息:日前,該校正式發文決定聘任學校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霍巍教授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他們將在校內與兩院院士享有同等待遇。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文科)是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其崗位職責是帶領本學科方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建設一支國內外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團隊。
  • ...文化遺存……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如何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教授代表學校致辭,他表示,要把川大考古學學科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和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的學科。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到會祝賀,他認為,四川大學是我國重要的考古力量之一,在考古學方面特別是對西南考古、三峽工程以及西藏考古作出了重要貢獻。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參與此次盛會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表示,過去20年,是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不僅有力推動了相關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進展,也證實了古代成都人令人讚嘆的成就。參加此次盛會的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教授表示,成都考古人以持之以恆的學術追求,掘鏟指路、文物寫史的奮鬥故事,發掘出成都平原古代先民別具地域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輝煌歷史。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8日訊(記者 戴璐嶺)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
  • 映世菩提跨越千年而來,成都博物館解密南北朝佛像藝術!
    >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展出內容以南北朝佛造像為主題,聯合了四川、河北、山東、陝西等地,共展出102件佛造像藝術,展現南北朝佛教藝術史上的南北兩地的佛教藝術交流■ 釋海造彌勒成佛像南齊永明八年|四川成都出土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30多年前王毅從四川大學畢業被恩師林向教授選派到成都工作,老師說,文獻記載成都先秦時期的歷史不被重視,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裡記載古蜀人「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裡說,古蜀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祖,有待於你們去探求,用考古去證實。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時代使命
    糟粕當然要排除,但是精要之處應該努力地加以繼承和發揚,這也是我們中國歷史時期考古一個時代上的命題。2017年,霍巍教授出席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並發表主題講話歷史學與考古學宿白、俞偉超先生都曾提出,要謹記考古學是歷史學科的一部分,您今天在這一問題上也談了很多。
  • 南北朝和唐朝——四川歷史上兩次佛教造像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時期對峙的局面,讓四川成了一個重要「口岸」,在佛像修造方面也開始興盛。到唐代五代十國時期,則形成造佛的另一高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佛教考古專家雷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明確年代記載的,最早的摩崖造像,應該是在南朝。
  •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與雲岡石窟濃鬱的西域風格不同的是,龍門造像風格更多接受南朝漢化的外形,採用受士族與玄學審美影響的南朝樣式,「清瀛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的維摩潔造像盛行一時,褒衣博帶式佛衣和秀骨清相之風成為主流,佛像多面容清癯,風清古峻,「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
  • 成都考古 擦亮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底色
    成都考古的黃金時代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成都市的考古工作出現了大跨步的發展,並產生了一系列對全國考古行業具有啟示或影響的制度和經驗。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成都城市標志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