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大灣區發佈」,或
搜索「bayareatimes」 可訂閱哦!
【大灣區時報消息】9月6日是原定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日子,抗爭陣營打著反《國安法》、反健康碼、要求重啟選舉的旗號,發起「九龍大遊行」,雖然遊行最終無法成形,亦無大型堵路、破壞等激烈抗爭行為出現,但從規模及人數計算,屬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的一次最大型示威。
據香港01報道,當地時間9月6日香港再現示威遊行。現場示威者一度向警員投擲硬物,警方亦舉藍旗警示。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現身遊行起始點接受採訪,而有「長毛」之稱的香港社民聯副主席梁國雄等人牽動數十人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被捕。民陣召集人岑子傑則在另一處地點被以同樣理由遭到「票控」(現場開罰單控告)。
9月6日本是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原定投票日,早前的7月底,港府宣佈因新冠疫情(COVID-19)肆虐影響公眾安全,故援引《香港法例》將選舉押後一年,並提呈中國全國人大。根據香港警方釋出訊息,9月6日有人在網上發起九龍區遊行,呼籲走出馬路,「重燃戰火」。
自今年三月限聚令出臺,加上港版國安法六月底「亮劍」,今年以來反修例示威規模已逐漸縮小,鮮見大型示威。
綜觀今次「九龍大遊行」的不同面向,發現不少近月其他類似示威行動所未見的「特點」:
(一)今次「遊行」屬醞釀多時,過去數周,在連登及TG前後出現逾20款海報,在國安法後的大型遊行沉寂時期中頗為少見。
(二)多個政治人物站上前臺「曲線」吹奏集結號,其中天主教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呼籲市民發聲」,以及黃之鋒穿上黑衣現身「遊行」起點逸東酒店,都受媒體關注。
(三)「遊行」議題多而鮮明,包括反國立法、反健康碼、反立法會延選,似有「集氣」之象。
(四) 持續時間長,由下午二時左右開始有約百人在旺角聚集叫口號後,旺角多個地點都持續出現「野貓式」示威集結,由中午持續至天黑,至晚上十時許街頭才回復平靜,歷時大半日,為近月少見。
(五)參與人數屬大半年來高位,估計全日合共逾千名抗爭者陸續在旺角一帶出現,因此被拘捕人數亦達300人,且大多涉非法集結。
(六)去年在反修例大型激烈示威浪潮出現的一些現象昨日開始再現,包括堵路、向警員擲物、示威者與警員在街頭追逐等,警方發胡椒球彈執法。雖然堵路屬小型及最終不成功,聚集人士亦很快遭驅散未成氣候,但已有網民形容「民氣尚存」。
回顧6日「九龍大遊行」情景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昨日參與「遊行」的人數無法與去年的大型遊行相提並論,但屬國安法實施後最大型的一次示威行動,值得關注。但他強調,暫難以一次(昨日)的情況來判斷「遊行潮」是否回湧,需觀察以後發展,例如是否每周也有類似情況,或每個特定日子也出現大型示威,才能作論斷。
由佔領到「後反修例」時期 街頭抗爭如潮漲潮退
民主派「抗爭式」行動有起有落,如潮漲潮退。2014年,人大「8.31」決定被指「落三閘」限制普選特首方案,香港自9月28日起爆發為時79日的佔領行動,其勢一時甚猛,席捲全城,旺角、金鐘、銅鑼灣三個主要佔領區萬人空巷,惟最終未能爭取實質成果,人大「8.31」決定不動如山,參與者相繼被拘被控,翌年政改方案被否決,無力感瀰漫整個社運圈子。自傘運後,香港街頭抗爭步入「冰河」時期,2015年七一遊行人數,民陣數字只有4.8萬人,比2014年七一遊行(民陣稱51萬人參與)暴瀉逾九成。
經歷近一年半,街頭抗爭於2016年一度再現。2016年年初一晚凌晨爆發旺角騷亂,示威者掟磚、縱火、與警察公然「開戰」,時任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因此聲名大噪,更在立法會補選取得6萬多票。不過,武力抗爭於當時未為社會主流接受,傳統泛民與暴力示威割席,至同年立法會宣誓風波後,本土派被打沉,街頭示威再次沉寂下來。直至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民主派才重新聚集民氣。
相對於2014年,2019年反修例示威明顯更激烈,各區焚燒警署、街頭毆鬥、催淚彈及汽油彈橫飛,成為「例牌菜」。不過,自11月中大和理大的「圍城戰」、民主派於區議會選舉大勝後,抗爭無法保持規模。自2020年起,已鮮見大型的街頭示威,除1月1日、7月1日兩場示威規模相對「像樣」,其餘日子僅有零星的示威衝突出現。
責編:Mok Ung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覺得很棒,請
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