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龍興之地為何成為俄羅斯的領土?

2021-02-07 德國中文網

從柯尼斯堡到加裡寧格勒

作者: 張星  編輯:Thomas

如果打開一張歐洲地圖,人們能發現東歐地區的國家犬牙交錯,而如果看的再細心一點,就能發現在波蘭右上的一個小角落裡,躺著一片「俄羅斯」。


▲加裡寧格勒和德國被波蘭相隔


這片對著波羅的海的小地區,有著蘇聯時代的名字——加裡寧格勒,有些人則更熟悉的是它的德語名字——柯尼斯堡。


這個被譽為德國「龍興之地」的地方,曾為普魯士首府的所在地,後來隨著普魯士逐漸整合了德意志地區,政治中心才轉移到了柏林。


而這片地區歸屬俄羅斯還不到100年,就像是一顆釘子,牢牢釘在歐洲大地上。德國的龍興之地怎麼就成俄羅斯的領土了呢?



一、條頓騎士團的發跡之地


公元1255年,柯尼斯堡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隨著天主教在歐洲的傳播,由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組成的條頓騎士團來到蠻荒的東歐傳教。


▲一位典型的條頓騎士,標誌就是袍子和盾牌上所畫的白底黑十字,也被稱為「條頓十字」


騎士團是西歐中世紀宗教-軍事結合的產物,介於研究《聖經》的教士,和開疆擴土的騎士之間,是天主教的宗教開拓者,更是一群勇武的戰士。


強大的騎士團甚至能建立起顯赫一時的國家,其中團員都來自貴族家庭,終身不婚,發誓效忠上帝。


隨著騎士團在東歐地區的擴張,他們建立了最早的城堡,之後的二百年裡,條頓騎士團以此為東歐的大本營。隨著不斷的開疆擴土,這個宗教團體逐漸成為一方東歐霸主。


▲鼎盛時期的條頓騎士團領地和駐點,位列歐洲三大騎士團之一


而到了1457年,騎士團集體東遷,從那個時候開始,柯尼斯堡就成為了條頓騎士團的總部。


後來,騎士團的最後一個大團長放棄了宗教地位,轉而向當時的波蘭國王效忠,團長成為了「普魯士公爵」,這是「普魯士」第一次正式的作為國號出現在歐洲大地上。


首府柯尼斯堡,見證了這個國家未來的起起伏伏。



二、普魯士王朝的東方首府


從1525年到1618年,柯尼斯堡是普魯士公爵領地的首府,也是當時東歐最大的港口,和新教的中心之一。1544年,柯尼斯堡大學正式招生,邀請當時著名的作家和文學家前來講學,開設自己的印刷廠,一派繁榮。


最後一任公爵死後,領地被既是女婿,也是遠房堂侄的布蘭登堡選帝侯繼承,1618年布蘭登堡-普魯士正式建立。


▲布蘭登堡-普魯士地圖,綠色為布蘭登堡,紅色為普魯士,彼此分散


在當時,德意志民族建立了廣闊的神聖羅馬帝國,但選舉出的皇帝是卻無法統領帝國全境,只能負責自己領地之內的事務。


皇帝的下面有著300多個的邦國,各自為政,外交,貨幣,軍事等完全自主,大體事務則在皇帝監督下,由鬆散的帝國議會負責。


在諸侯中,最高一級被稱為「選帝侯」,他們擁有選舉下一任皇帝的權力。彼時的布蘭登堡-普魯士就位列其中。

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真正實現聯合,則是因為西班牙戰爭。普魯士的開國國王腓特烈一世在戰爭中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皇帝勝利後,為了表示嘉獎,決定將原來的「選帝侯」提升為更上一層的「國王」。


出於帝國慣例,皇帝之下不能有國王。而當時的兩塊領地中,布蘭登堡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普魯士則不屬於。


為了規避和皇帝的衝突,1701年1月,腓特烈一世選擇以普魯士公爵領地為核心,在帝國國境線之外加冕。


▲剛建國的普魯士王國地圖,紅線為神聖羅馬帝國,可見右邊的普魯士位於國境線外,兩地被波蘭阻隔


「普魯士王國」就此誕生,柯尼斯堡正式成為這個首都。但是由於國家的主體還在舊的布蘭登堡地區,柯尼斯堡代表的普魯士不過類似於「借殼上市」的空殼,只代表國號。


但是,作為首都的柯尼斯堡擁有眾多的學院,大學為這個國家提供了訓練有素的宗教人士和議會官員;而本地尚武勇猛的風氣也被原來布蘭登堡的貴族吸收,奠定了後來「軍事起家」的普魯士國家。


18世紀後,王國不斷東擴,最著名的就是腓特烈大帝倡導的瓜分波蘭,終於讓之前被波蘭阻隔的布蘭登堡和柯尼斯堡連為一體。


直到七年戰爭期間,普魯士抵擋不住趁勝追擊的沙俄軍隊,柯尼斯堡第一次落入俄國手中。


俄國人對此地勢在必得,不僅是因為這裡是俄國軍隊能掃蕩的極限,超過此處,補給就會成為困擾軍隊的重大問題;而且柯尼斯堡不受北冰洋影響,全年不凍,具有發達的海運和商業。和寒風呼嘯的俄國本土相比,此地無異於天堂。

不過四年後,東部首府又一次被普魯士搶回。也許是看到了柯尼斯堡外有強鄰,1773年,普魯士王國宣布遷都柏林,柯尼斯堡淪為帝國下屬東普魯士省的首府,曾經的首都地位不再。


不過,這並沒有摧毀東歐明珠在教育,文化,經濟上的繁榮。


當年22歲的歐拉,就是在這裡解決了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橋」問題,開創了幾何學中「圖論和集合拓撲」的分支。同一時期還有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哥德巴赫,開創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康德。


▲19世紀柯尼斯堡的街景,以矗立的柯尼斯堡和柯尼斯堡大學最為著名



三、兩次世界大戰的祭品


後來,普魯士王國名義上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下屬國家,但到了1803年,拿破崙戰爭的失敗使得神聖羅馬帝國被迫滅亡。


失去了「名義上的」共同國家,這片土地上的德意志人不得不發出疑問—我們到底是誰?


屬於自己的國家,還是屬於全德意志民族?在席捲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下,普魯士王國選擇了後者,要一個統一的德意志。


作為當時實力德意志地區最強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則是奧地利),普魯士選擇「小德意志」,也就是不包含奧地利在內的北部地區。這主要是因為小德意志以德意志民族居多,不存在非常尖銳的民族問題。


而奧地利身後則跟著不是同一民族的匈牙利人,非常難以處理。


▲紅線所畫為神聖羅馬帝國邊界,黃色地區為奧匈帝國,灰色和藍色部分組成了「小德意志」


為了這一目標,普魯士王國主導了北德意志聯邦和關稅同盟,初步消除聯邦內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稅,提高商業和鋼鐵工業,爭取中產階級等。關稅同盟促進經濟統一、激起民族主義,又引起眾多邦國追求政治統一。


通過三次對鄰國的戰爭,普魯士擊敗丹麥,奧地利,甚至宿敵法國,最終整合了除了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民族區,自此成為歐洲列強。不過因為野心膨脹,德國最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帝國戰敗,德國轉為共和國。戰爭結束後,在各家巨頭的協調下,123年前被德國,俄國,奧地利瓜分的波蘭復國,成為蘇聯的緩衝國。


德國被迫割讓「但澤走廊」,事實上,這些土地是第三次瓜分波蘭的產物,已經屬於德國117年了。


▲國土被一分為二,柯尼斯堡所在的東普魯士州第二次成為德國的海外飛地


舊首都地區成為「飛地」,游離在本土外,使得德國人倍感恥辱。為了民族自尊,也為了更好擴展戰略縱深,1939年,希特勒閃擊波蘭,將波蘭瓜分後才將兩地領土重新聯合。


柯尼斯堡成為德國對蘇戰線的橋頭堡,東普魯士軍事司令部所在地。駐紮有六萬名士兵的柯尼斯堡戒備森嚴,被邱吉爾描述為「現代化防禦堡壘」。


1945年德國戰敗後,根據戰後維護世界秩序的《波斯坦協議》,東部邊境的土地必須全部割讓。也就是說,不論是一戰期間丟失的但澤走廊,還是已經被國際社會公認,佔據長達三百年的東普魯士,都必須被無條件瓜分。


▲紫紅色標出的東普魯士被永久割讓給蘇聯,王國故都徹底丟失


對於這座命途多舛的城市,蘇聯人採取了「全盤俄化」的政策,將柯尼斯堡的德意志人驅逐出境,然後帶來俄羅斯移民,修建俄羅斯建築,推行俄語。


這期間,一半以上的德國居民外逃本土,還有將近十萬人被蘇聯流放至西伯利亞。唯一保留德語的,不過是當年康德的墓地和教堂。


▲日耳曼(德意志)人目前僅佔當地人口的0.4%


關於柯尼斯堡的爭論,從1946年被改名為加裡寧格勒開始就從未停止,德國一直希望能收回故土。直到1990年,德國為換取東歐對兩德統一的支持,正式放棄了對這片土地的領土訴求。




四、逐漸被遺忘


自從1946年,柯尼斯堡就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充滿蘇聯風情的「加裡寧格勒」。由於敏感的過去,很長時間內蘇聯禁止任何外國人進入,並在此處建設軍備。這裡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也有大量配套的空軍,軍工廠和軍校。


然而,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諸國紛紛從蘇聯獨立,柯尼斯堡地區又一次成為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被歐盟包圍,可謂四戰之地,是俄羅斯對歐洲軍事威懾的最佳地帶。


▲全盤俄化的加裡寧格勒,市中心的東正教教堂非常顯眼,廣場上矗立著衛國戰爭紀念碑


而德國卻顯得極為矛盾。一方面,俄羅斯人保護著加裡寧格勒裡的遺產,維修舊日王族的城堡宮殿,甚至沒有查封因希特勒而頗受爭議的條頓十字架。


另一方面,由於「反思軍國主義」,「全盤抹殺普魯士」等戰後綱領,戰後的德國教育將「普魯士」拋棄,只談德國,也造就了年輕一代對於過去的一知半解,以至於今日許多人不知道德國曾經的版圖還有東邊。


三次成為飛地,承載著德意志過去的柯尼斯堡,漸漸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之中。


▲加裡寧格勒是俄羅斯最窮的州,在俄羅斯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加裡寧格勒街上甚至出現了「返回德國」的遊行

作者:張星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東普魯士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如今成為了俄羅斯和波蘭的領土
    為了參加這場比賽克羅埃西亞隊和奈及利亞隊要先從俄羅斯出國進入白羅斯,再途經波蘭或立陶宛才能抵達比賽地。之所以這場在俄羅斯領土上舉行的比賽需要大費周章出國一趟是因為面積1.5萬平方公裡有餘的加裡寧格勒是一塊被波蘭和立陶宛的國土所包圍而與俄羅斯本土隔絕的飛地。事實上就連俄羅斯人自己要想進入此地也必須先申請歐盟籤證,因為途經的波蘭、立陶宛兩國都是歐盟國家。
  • 德國的「龍興之地」柯尼斯堡何以成為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
    該地區與俄羅斯本土距離500公裡左右。然而,加裡寧格勒原來還有個德語名字叫柯尼斯堡。因為它原本是德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首府的所在地。既然如此,它又是怎樣成為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呢?讓我們共同追溯歷史來解答這個問題。1、
  • 加裡寧格勒如何從德國的「龍興之地」變成俄羅斯的「飛地」?
    打開今日的歐洲地圖,你會驚奇地發現領土廣袤的俄羅斯在德國和波蘭之間有一塊「飛地」——加裡寧格勒,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雖然加裡寧格勒是俄羅斯領土,但卻與本土毫不接壤,只能通過空運和波羅的海與俄羅斯本土開展人員和物資交流。
  • 加裡寧格勒曾經是德國皇族的龍興之地,現在卻成俄羅斯的飛地
    打開一張全球地圖,如果你看地仔細點,就會發現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有一塊俄羅斯的飛地。熟悉歐洲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它還有一個德國名字--柯尼斯堡(哥尼斯堡),而且還是德意志皇族的「龍興之地」。那麼它又為什麼成了俄羅斯的領土了呢? 讓我們一起來追溯加裡寧格勒漫長的歷史。
  • 歐洲的這塊飛地,曾是德國的龍興之地,如今成為俄羅斯最窮的州
    這塊小飛地遠離俄羅斯本土,就像嵌入歐洲的一顆釘子。那麼為什麼這片領土屬於俄羅斯呢?這片土地上又產生了什麼歷史更迭呢?這就要從二戰說起了。 在德黑蘭會議中,蘇聯對部分歐洲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除了要求獲得波蘭東部的土地外,還點名要了德國的一小塊土地—柯尼斯堡。三大巨頭會議上討論得出一致意見,「普魯士必須在地圖上被抹去」。
  • 飛地加裡寧格勒:昔日德國龍興之地,今成俄羅斯制衡北約利器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一生未走出故鄉偏執的塑造著自己的宇宙。可他卻從未料到摯愛的故鄉柯尼斯堡,日後會脫離故國成為俄羅斯飛地,並改名為加裡寧格勒。加裡寧格勒作為俄羅斯最小的一個州,人口不足百萬,面積只有1.5萬平方公裡,市區面積也只有260平方公裡,卻是俄羅斯深入歐洲腹地舉足輕重的戰略重地。
  • 日本比德國更勇敢?為何日本敢索北方四島德國卻不敢要東普魯士?
    為何日本敢於向俄羅斯發難德國卻不敢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也是領土爭端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其400多年的大國崛起歷史中,俄羅斯領土猛增400多倍。而在領土猛烈擴張的背後,是周邊所有國家的遍體鱗傷甚至生吞活剝。這在導致它們對俄羅斯恨之入骨的同時,也留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爭端。
  • 佔領德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俄羅斯,此國一半領土來自德國
    而且往往戰爭的發動者,最終成為戰爭最大的受害者,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強調避戰和和平的主要原因了。最典型就是二戰,德國發動了二戰,而恰恰也成為最大損失者,光是領土損失了三分之一以上,到現在都無法收回。而且佔領德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俄羅斯,而是這個小國,一半領土來自德國。
  • 日本比德國強?為何日本敢要北方四島德國卻不敢要加裡寧格勒?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都在戰後受到了同盟國嚴厲的懲罰,德國本土不僅被大卸八塊,而且奧德河以東的區域被蘇聯強行劃給波蘭,作為二戰期間蘇軍佔領波蘭寇松線以東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的補償。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被蘇聯強行分割為三部分,分別為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俄羅斯加裡寧格勒州以及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
  • 德國與波蘭的千年恩怨:龍興之地慘遭割裂成永世之痛
    編者按:二戰結束以後,特別是東德與西德統一以後,德國逐漸重新變成了一個完整正常的國家,然而歷史風雲變幻,跟德國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德國的「龍興之地」卻已經永久的喪失了。當初正是普魯士大公國開啟了德國統一的序幕,推動了德國的統一,而普魯士大公國的前身就是條頓騎士團建立的條頓騎士團國。這是一個中世紀歐洲聞名遐邇的組織創建的奇異的國度,原則上說這是一個僧侶武士建立的國家。
  • 為何二戰後,波蘭和蘇聯要划走德國的大片領土?
    二戰後的德國,奧得河以東的西裡西亞、波美拉尼亞以及飛地東普魯士全部被奪走,其中東普魯士北部的三分之一為蘇聯所有,分別成為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和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剩下的區域全部成為波蘭領土,二戰後的德國領土面積從43萬平方公裡萎縮至35.7萬平方公裡。 那麼二戰後,波蘭和蘇聯為何要划走德國的大片領土?
  • 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這塊飛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作為解體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是當今世界上領土第一大國。這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中歐腹地還有俄羅斯一塊陸地飛地——加裡寧格勒。那麼,遠離俄羅斯本土的中歐,為何會有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呢?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 德國統一後,為何放棄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無疑是德國的龍興之地,它不僅在文化和心理上是德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時憑藉其優越的經濟和戰略地位也為現代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普魯士就被蘇聯佔領,此後它就有一個新的名字加裡寧格勒。
  • 為何說德國和俄羅斯永遠不可能走到一起?
    因為二戰戰敗國的身份,美國作為戰勝國代表開始在德國的土地上駐軍,作為二戰勝利的象徵以及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的需要,美國大兵一直堅守在這裡,這裡也成為美國駐歐洲軍隊的總部所在地,3.6萬人的駐軍數量位列美國海外駐軍數量第一。因為美國駐軍的存在,使得德國雖然在經濟上可以東山再起,但卻依然是美國在事實上的殖民地,嚴重阻礙了德國大國復興的進程。
  • 德國地圖上,為啥沒有普魯士?大部分歸俄羅斯了!
    在德國的歷史上,普魯士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打開德國地圖,已經看不到普魯士的影子。那麼,普魯士去哪了?大部分歸俄羅斯了!所以說,普魯士算是德意志的根,德意志的魂,更是的意志和的龍興之地。二戰期間,同盟國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立了將東普魯士併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 二戰後蘇聯與波蘭,為何將德國大片土地劃歸自己所有
    蘇聯是最大的受害國,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但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蘇聯人民在史達林領導下奮力抗擊德國入侵,不僅保衛了國家,趕走了侵略者,還一路高歌打到德國,攻佔了柏林。蘇聯成為歐洲的解放者,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蘇聯成為跟美英平起平坐的勝利者,對歐洲事務擁有了很大話語權。
  • 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是如何落入俄羅斯手裡的?
    在歷史上,這裡稱得上是德國的「龍興之地」,長期是德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加裡寧格勒在歷史上並非是俄羅斯的領土,這是他從德國的手上搶來的一塊土地。加裡寧格勒州的首府是加裡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是條頓騎士團北方十字軍與公元1255年建立的城堡,此後柯尼斯堡一直是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的首都,是德國文化中心之一。1701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普魯士公國升級為普魯士王國,之後德國的政治中心逐漸西移到了柏林,柯尼斯堡成為東普魯士省的首府。
  • 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遠離本土,勁敵環伺,卻為何無人敢動?
    加裡寧格勒,曾用名柯尼斯堡(哥尼斯堡),德國的龍興之地,二戰前曾為東普魯士首府,曾經的德意志國防軍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天然不凍港,在歷史上曾有一段輝煌的過往。二戰中,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柯尼斯堡成為美英、蘇聯、德國角鬥場,數百年的建築幾乎全部夷為平地,蘇聯時期被建為軍事禁區,一度充當遏制北約東擴的橋頭堡。
  • 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曾想把部分領土賣給芬蘭,為啥最後沒談攏?
    最終,這場在芬蘭領土上發生的內戰,實際上是兩個大國之間較量的戰爭,以德國支持的政府軍獲勝,德國勢力也因此順利地生根發芽。  至此之後,蘇聯和芬蘭之間的關係從沒有緩和過。雖然雙方籤署過正式的協議來劃分雙方的界限,但是並沒有籤署真正意義上的停戰協議,隨時都有再次發動戰爭的可能性。
  • 德國的柯尼斯堡是如何變成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的?
    因此,柯尼斯堡在德國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由普魯士公國升級的普魯士王國成為德國後來統一的主力,那麼這個柯尼斯堡後來為何變成了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歷史:條頓騎士團作為中世紀具有宗教和軍事色彩的組織,是十字軍東徵的產物,當它在巴勒斯坦無所作為的時候,開始了在普魯士地區的徵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