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2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外地朋友來平涼,席間閒談,大家提到對某人的評論,用了大量平涼方言,聽得外地朋友一頭霧水,解釋半天,方才恍然大悟。大笑直道平涼方言生動、形象、有味道、有嚼頭。
先說這形象、生動。如評論一個人,負面評價經常可以聽到吊吊灰、地螻螻、鬼鑽子這樣的描述。啥是一個吊吊灰?就是過去老屋房梁上蜘蛛織出的網時間長了,黏上了灰塵,吊在了房梁上,飄來飄去。意思是說這個人不實在,說話做事不靠譜。地螻螻是指一個人熟知當地情況,特別有活動能力。鬼鑽子,是指農田裡的一種叫地螻蛄的蟲子,鑽在地下偷吃莊稼根的能力特別強。形容做事情特別機靈,有韌勁。外地朋友聽到這些解釋,哈哈大笑,說形象、生動,平涼人觀察得細緻,形容得到位,應用得恰到好處。
再說這有味道、有嚼頭。話說有人家添了一個男娃娃,村上的小輩人說,聽說大人家的媳婦子生了一個月娃子,娘母子都婑冶著呢。月娃子還是個能能子,臉蛋子白處處的,嘴唇子嘟嚕嚕的,眉眼毛欻欻的,饒見了,有人麼人就還哉個嘴。呀,人家還是個有家子,月婆子用的碗碗子、盆盆子都是細瓷的。這句方言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而且特別有韻律,動、名詞重疊,語言美氣、味道十足,把一個嬰兒聰明伶俐、可愛模樣以及家境全部融在了方言之中。方言中的「大人」特指家族中的長輩,「媳婦子」指大人的兒媳婦,「婑冶」是好的意思。「能能子」 是聰明的意思。「哉個嘴」是親一下嬰兒的意思。「有家子」是家境好的意思。了解了這些方言就把一個長輩家得了兒子後,人們評價孩子長得心疼,還是一個肉乎乎的胖小子內容明白了。方言雖土,但是聽著方言韻味,還是很有嚼頭的。
平涼地處陝甘寧交會處,平涼文化的底色由三秦、關中、隴右組成。「三秦」之稱始於秦漢之際。公元前206年末,在今陝西臨潼區新豐鎮附近的鴻門堡,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富有戲劇性的重大事件,即《史記·鴻門宴》所講述的故事。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滅秦,三分關中。封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陝西興平),領今鹹陽以西寶雞地區和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領今鹹陽以東渭南地區;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東北),領今陝北延安地區,它們合稱「三秦」。「隴右」最早約出現於漢末魏初,但溯其淵源,「隴右」一詞則由隴山(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以東起隴山,西達沙洲(甘肅酒泉)的地域始設隴右道。唐睿宗景雲二年,以黃河為界,東設隴右道,黃河以西地域設河西道。隴山的地區隴山以東的平涼、慶陽二市,習稱隴東。隴右文化圈正好處在西域文化圈與西秦文化圈的交界地帶。
三秦、關中、隴右三色文化,使平涼五東縣更側重處於「三秦文化」的西秦文化。而隴山以西的靜寧、莊浪兩縣更貼近於「隴右文化」。所以,平涼市境內的方言在語音、語彙等方面與西安方言有相通之處。同時,平涼方言屬北方官話西北方言區,在全境總體上是通用的,但是各縣(區)尤其是邊遠鄉村,在語音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如,以六盤山為界,西兩縣的靜寧、莊浪縣與東五縣(區)的崆峒區、涇川、靈臺、崇信縣及華亭市之間的方言語音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如,陝西人經常說的「撩扎了」,在平涼的方言中多有出現。如,說一件事情辦得十分滿意,就會說「撩得很」。「撩」的方言隨著時代而變。如,說某人本來就沒有什麼本事,卻偏要充自己神通廣大,借錢耍闊的,有人評論道,某人「撩」得很,是一個「撩片子」。這個「撩」的意思就變化了。有人考證,這個人是一個「撩片子」,是有出處的。上世紀60年代,平涼有一軍工廠的產品廢料,被人們廣泛用做雞窩門,做菜地、小院圍牆,人們約定俗成將此物稱之為「料片子」,廢物再利用本是好事,但被用作方言中的「撩片子」,便有一些貶義詞了。這個「撩」字含義在方言中的變化,也是平涼與陝西方言在時代變遷中出現的差異。
平涼以六盤山為界,東、西縣(區)方言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東五縣(區)方言中說「胡吹冒撩」,形容某人說話不著調,莊浪、靜寧西兩縣的方言是「胡吹冒諞」。東五縣(區)的人把做生意叫「謀光陰」,西兩縣則是「挖光陰」。莊浪人方言把浪費叫「篩花」,把可憐叫「不當」。靜寧方言把苦叫「鬧」,把故意找茬叫「耍辣子」。涇川方言把那邊叫「吾達達」,這邊叫「那達達」。崇信方言把睫毛叫「眼眨目」,鬢角叫「耳眉窪」。華亭方言把出醜叫「倒臊子」,把爭論叫「打噹噹」。靈臺方言把哪裡叫「阿達」、把那個叫「霧個」。崆峒區方言把打盹叫「丟盹」,把拉家常叫「咣閒」。
在平涼方言中,有許多直截了當,一聽便知的。如會武術的人,被稱作「拳棒手」「武把子」。做小本生意的被稱作「賣麻糖」「焊片(音pia)子壺」,也有成不了大事的意思。方言收割玉米叫「剁玉米」,剁的動作幅度大,用力猛,一刀只能砍下一顆玉米,用剁字不僅直接,而且極為恰當。如收割蕎麥,方言為「攬蕎麥」。一個攬字,形容出勞動者向前傾斜收割蕎麥的姿勢,也勾勒出了一片蕎麥稈隨著鐮刀落下收攏在一起的勞動情形畫面。收割苜蓿,方言叫「殺苜蓿」「刮苜蓿」。修剪果樹,方言叫「劁樹股」。
但,也有許多平涼方言字義晦澀,比較難理解。如,「土錘」,原來指小孩子渾身上下都是土,也說是土賊。現在人們說某人是土錘,實際上是說思想觀念保守,沒有眼界。「土兒磨缺」,指無精打採的樣子。「掫猴子」,原指木偶戲,生活中指傀儡。形容一個男人能幹,叫「狠人」「爭人」「婑冶人」,把身體健壯、有力的男人叫「尨實(mang shi)」。讚美女人秀麗端莊,叫「幹淑、幹散、翠活」。一口氣叫「一個尺子」。一模一樣叫一勺一碗。
用平涼方言說歇後語更是有意思。如,安口窯搬家——有罐罐呢。碟碟裡舀水——一眼瞅透了。木匠加楔子——憑膠(交)呢。石頭蛋子醃鹹菜——一言(鹽)難盡。
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個相鄰村的老哥們見面議論起剛選上的生產隊長 。一番對話,把平涼方言表現得淋漓盡致。老哥說,兄弟,你們隊上選下(音ha)的隊長,人攢勁得很,做事鋼八硬正的,瞅著都是一個婑冶人。老弟說,老哥,你隊上的隊長也不差勁,你瞅人家那胚胚子,就攢勁得很,頭如鍾,眼如燈,走如風,見了老虎敢打架,就是個撩人、幹大事的人麼。老哥說,噹噹的,頭晌地,過去兩三天做(音zu)不完,而今(音geng)日頭還沒到當午呢,收拾的利利噹噹了。關鍵是隊長帶頭弄呢麼。老弟說,咱隊長也和你隊長是一個尺子,瞅著是個涼性子人,其實性子焦得很。做(音zu)事狠,兩場麥子一場碾,像喝涼水呢,眼眨毛都不擠一哈。
我這「一尺哈子」說了這麼多平涼方言,不知道讀者能讀懂多少。如果讀不懂,就請讀者來平涼,在當地的氛圍裡感受地道的平涼方言和濃濃的鄉情鄉音。(惠程華)
來源:甘肅日報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原標題:《【中省媒體看平涼】平涼方言雜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