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LB Corner/運動視界
洋基隊投手群在去年美聯分區系列賽第四戰中,清楚呈現了棒球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傳達給世人一項事實:目前發展愈趨極端的大聯盟賽場,未來將持續演變的更極端。喔不,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不是用牛棚來打季後賽,雖然洋基用了這招挺過外卡驟死戰、而他們也應當用這樣的方式來打明天的第五戰。事實上,我要講的是快速球的飛行時速— 當晚,洋基投手群平均的直球均速高達98英哩。98英哩欸!那晚洋基投手所有投出的速球中,沒有一顆比96英哩還要慢。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下這張表格顯示他們那晚的快速球到底有多誇張。數據資料取自Baseball Savant網站:
(Total FF:四縫線速球總數、FF%:四縫線速球用量、BA:被打擊率、Iso:被純長打率、BABIP:被打進場中後形成安打的機率、wOBA:對戰打者wOBA值、xwOBA:根據實際擊球強度/仰角,對戰打者的預期wOBA值、Hits:被安打數、ABs:打數、Spin Rate:轉速、Velocity:平均英哩)
今年賽季,印地安人隊擁有全大聯盟最低的快速球使用比率,僅有40.1%;今年MLB平均值是49.7%,而這個現象也蠻合理的—印地安人投手群今年擁有史詩級的變化球績效。這禮拜一,他們的先發投手Trevor Bauer相當倚賴他的曲球(但或許在這個系列賽第二次對上他的洋基隊打線,已經開始摸熟他的這顆球種);但他們的對手—紐約洋基投手群,不僅用超快的速球還以顏色,而且還投了很多高角度的速球跟印地安人周旋。整個晚上,洋基投手群多數時間是成功且充滿宰制力的。以下這張圖,顯示洋基投手群當晚的速球進壘點分布:
洋基隊先發投手Luis Severino,他尤其喜歡將球投到高處、以及右打者內角的進壘點。當晚他三振了三分之一的對手打者,即便印地安人是今年全MLB被三振率第二低的球隊。再來讓我們看另一張圖— 它用顏色來區分球速的範圍,速度越低顏色會越藍。仔細一看,我們能發現當晚洋基投手群所有的投球,不僅幾乎沒有藍點、連變化球或變速系球種幾乎都是紅色的— 這個表包括了所有球種。當晚,Severino的變速球擁有92英哩的速度,就連後援投手Tommy Kahnle的變速球都接近90英哩:
也許之前曾經有發生過單場均速更快的比賽,但洋基禮拜一充滿宰制力的表現絕對值得大書特書。當然,以火球聞名的Severino整整吃下七局,絕對是提高這個數字(單場直球均速)的主因;但牛棚其他具有更快球速的投手,譬如Aroldis Chapman等人甚至都坐在場邊觀戰、還沒上場刷數據。在洋基隊投手群霸氣的瘋狂飆速後,Driveline Baseball(投手鍛鍊營,專門提供投手特訓課程、提升他們的球速)負責人Kyle Boody也在推特簡短留下了他的想法:
如我們所知,自從Pitch F/X投球追蹤系統安裝以來,我們早就發現投手的球速每一年都在顯著變快,無論先發或後援都是如此。前大聯盟投手Tom House前些日子告訴紐約時報,100英哩的球速將會變得越來越日常、不再讓人吃驚或畏懼。
我認為,根據所有的研究和趨勢都指出,未來五到八年,絕大部分想跟職棒隊伍籤約的投手,都會備有一顆隨便能催上97、98英哩、最快也能輕鬆投到101、102英哩的速球。
而這正是洋基隊已經開始示範的趨勢。他們在禮拜一展現了這句話變成現實的可能性。那麼,假設洋基在禮拜一的球速在未來數年漸漸變的日常化,打者要如何跟上投手的腳步?這是一個我最近試圖在找出答案的問題。目前我們是還有一些樂觀的消息— 根據現有的研究、包括Driveline投手訓練營提供的資訊,他們發現人類打者是可以經過長期的訓練適應球速的。打一顆飛的很快的速球,是可以經過大量訓練來增強反應能力的。
然而,如果這個趨勢永遠停不下來,總有一天打者的進化會遇上瓶頸吧?不是嗎?再怎麼說,本壘板和投手丘的距離都是固定的60呎6吋;球速越來越快,打者反應時間只會越來越少,總有一天人類的眼睛有可能根本再也跟不上一直在增快的速度。針對這點,Boddy本人的回覆是:「我認為投手的球速只會無限制地繼續往上成長,就目前的趨勢來看;但打者的反應能力也會隨之進步— 那些小聯盟的打者每天都能看到越來越快的速球,而他們要證明自己能夠適應這樣的歷練,才能被拉上大聯盟。」「照理來說,那些大聯盟打者都是已經證明過能跟上投手演化速度的人物。
數據目前站在Boddy的理論這邊。打者在2017年成功找到一片天,各項攻擊數據比起往年都有所進步、即便今年MLB的速球均速已經來到歷史新高的93英哩。但如果在不遠的將來,聯盟的速球平均速度來到97或98英哩呢?不到十年前,2008年賽季美職的速球均速連91英哩都沒有。畢竟,我們並不知到21世紀運動員、或像Driveline Baseball這種訓練營還能將職業運動、以及投球推到什麼樣的高度。下一個世代的運動員、新一代的球手將會擁有越來越完善、有效率的訓練或表現追蹤系統,輔佐或協助他們找出最有效率利用身體的方法、幫助他們利用更好的身體素質榨取更多的球速。
若無意外,這樣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完整。畢竟,我們也看到奧運的舊紀錄幾乎每四年就得等著被刷新一次。現在棒球界擁有更多新資訊、科學發展的速度超乎想像,球場上的球員確實有機會發展得更加極端。如果有一天投手的球速快到人類打者再也難以輕易跟上呢?我想我們已經在禮拜一稍稍預見了未來某一天可能會發生的場景。今年賽季,大聯盟打者對上超過98英哩的速球,打擊率僅有0.213、wOBA只有0.287;兩年前這兩項數據分別是0.223打擊率、0.281wOBA,顯見聯盟打者還沒找出顯著進步的方式。
也許洋基隊在禮拜一所展現的球速還不是極限。我們都知道,投手的球速進步幅度不只沒有減緩,而且是加速的— 特別是棒球界未來可能會將越來越多的局數交給牛棚— 今年MLB後援投手的平均速球均速高達94.4英哩,也是歷史新高的數字。洋基隊可能已經讓我們預見了未來。對於以打擊維生的大聯盟球員來說,這或許是個很悲慘痛苦的消息。
👇一個朋友圈都是棒球的微信
◆合作推廣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