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洪雅這座城市的嚮往,是從兒時開始的。
每年農曆五月廿七前後,洪雅縣城都要舉辦「臺會」。八歲那年,我隨母親進城看臺會。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表演,以及熱鬧非凡的物資交流會,讓我至今難忘。
洪雅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縣城位於美麗的青衣江畔,城隍街、關聖街、魁星閣、戲園子、中山堂等古街道頗具名氣。一條護城河穿城而過,給這座小縣城帶來無限的靈氣。兒時的記憶裡,洪雅有一條街道,從東門通到西門,街道兩邊是清一色的民房,磚瓦結構,古色古香。街道旁,賣衣服的,賣小吃的,租連環畫的,開茶館的,賣農具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小學二年級那年的冬天,學校組織大家到洪雅的電影院看電影。散場後回家路過西門壇三口時,幾位同學在一家攤前喝旺兒湯。旺兒湯五分錢一碗,但我因兜裡無錢只好在旁邊乾等。賣旺兒湯的女主人見了,微笑著舀了一碗遞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旺兒湯,傳遞著這座城市的溫暖。
十六歲那年,作為一名農民文學作者,我應邀參加了由縣文化館組織的「洪雅縣文學創作座談會」。來自全縣各地的文學愛好者們歡聚一堂,暢談文學的理想。晚上住在縣政府招待所,大家相約去逛縣城、看夜景。洪雅街頭的熱鬧讓我無比羨慕,暗暗發誓一定要通過奮鬥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員。我邊務農邊進行文學創作,直到1987年1月,因為洪雅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需要人手,我被縣文化館臨時聘用。接到通知時我喜出望外,覺得自己算是「進城」了。但文化館條件艱苦,連放一張床鋪的位置都沒有,住宿問題無法解決,每天只能早出晚歸,走十多裡山路上班,中午在館長家裡吃個午飯。
正式參加工作是在1993年2月,洪雅林場黨委為開發瓦屋山,將我招聘到洪雅林場做宣傳工作。林場場部在風景秀麗的柳江鎮,但我卻將戶籍放到縣城所在地洪川鎮,只為心中對「洪雅縣城」的那份情愫。
近十年來,洪雅積極改造舊城,建設新城,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把單一的縣城主街道,變成了五縱一橫的寬闊街道。青衣江水被引進了護城河,古老的河流一年四季清澈透明,碧波蕩漾。城裡的民房區,早已變成高樓大廈。此外還修建了洪雅廣場、田錫水景公園以及濱河堤壩。濱河堤壩乾淨亮堂,夏季的早晨和黃昏,散步的人群步履悠閒,成為一道風景。洪雅廣場兩旁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縈繞其間,假山竹林,古韻淡雅。每到黃昏,寬闊的廣場院壩裡燈光閃爍,音樂嫋嫋,噴泉躍動,人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樂此不疲。縣裡的重大活動和集會,都在這裡舉行。田錫水景公園是為紀念北宋名臣田錫而建的,位於新城西門。公園門口矗立著田錫石像,公園內花草飄香,河水潺潺,不時見到一頁頁石書。漫步公園,仿佛能聞到悠久歷史中飄蕩而來的墨香。
2004年7月,我離開洪雅縣城,因工作需要,曾經輾轉到雅安、南昌乃至北京。大城市的燈火輝煌雖然讓我迷戀不已,但心中最想著念著的,依然是那座洪雅小城。以至現在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我都會從工作所在的雅安,回到家鄉的洪雅縣城。
隨著洪雅城市的發展,洪雅廣場成為新的縣城中心,廣場以東為舊城,廣場以西為新區。2018年底我把家搬遷到了廣場西邊的居民小區。新家面積不大,坐西向東。透過客廳的玻璃窗,可以清晰看到洪雅廣場的全貌。早晨起來,廣場上一片片綠樹映入眼帘,讓人心曠神怡。晚上帶著孩子到廣場上散散步,逗逗樂,一天的勞累和煩惱,也就隨之而去。臥室和書房臨窗是「引青入城」的河流,流經窗外時剛好有一段堤壩口,譁譁的流水聲在我聽來仿佛一首悅耳的樂曲,讓我陶醉。初夏時節,河堤上的幾聲蛙鳴,讓我想起了鄉村的夜晚,田野上總是蛙聲一片。
回到洪雅,我就像多年的遊子回到老家。在茶樓和老朋友喝茶聊天,一個人到縣圖書館看書,讓我時常找到年少時的感覺。如果在家裡聚餐,約的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吃家鄉菜,說家鄉話,聊童年的往事,那種感覺,千金難買。
洪雅城,我的家鄉,我與您骨肉相連的情分,一生一世,永遠無法割捨。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