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地國中之國,羅馬為何允許梵蒂岡獨立?

2021-01-09 畫記憶

雖只是彈丸之地,但其仍舊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聖地,這就是梵蒂岡。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羅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岡,佔地面積0.44平方公裡,基本等同於天安門廣場。這裡的人口,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達到了800人,大多為神職人員。

就是這樣一個小如麻雀的地方,卻有著與其體量不符的影響力,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其最高領導人即為教皇。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已經被認為是宗教的現實代表,而教皇就成為了上帝與人類的傳聲筒。

全球天主教徒將近12億,教皇可以通過向世界各地的教會分支管理者下達指令,從而影響這些教徒的行為,甚至還可以幹涉一國總統的選舉,由此可以看出教皇極大的影響力。

梵蒂岡位於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而羅馬作為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何會允許一個梵蒂岡龜縮於城內並獨立為一個國家呢?

一切都要從梵蒂岡的前身,教皇國開始說起。

東西羅馬帝國與丕平獻土

自古以來,"宗教"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人類早期,科學技術不發達,很多未知的東西無法解答,於是人們以一種"不存在"的精神方式解答,也就是所謂的"神靈"。

久而久之,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漸漸地形成了信仰,並逐漸將其發揚了下去,就形成了宗教。

在歐洲這片大陸中,又以基督教最為盛行。

當時,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為表重視,羅馬皇帝將拉特蘭宮作為禮物贈予教會,而教會也一直接受著來自皇室的賞賜和捐贈,兩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需要注意的是,教會雖然擁有眾多來自皇室的土地和財富資源,但其僅僅只有使用權並沒有佔有權。

羅馬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並分別交由自己的兩個兒子管理,也就是東羅馬和西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在面對北方蠻族的入侵時,龐大的領土疆域不便於調兵禦敵,分開管理軍事行動能更加靈活。

然而當時的歐洲社會正處於民族大遷徙中,東西羅馬同時遭受著蠻族的侵擾。

最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領土相繼被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東哥特人和倫巴德人佔領。由於日耳曼部落文明落後,當時又只有羅馬教會的人員有一些讀書識字的能力,所以這些日耳曼部落人員開始向教會學習,並且有部分人員逐漸的皈依教會。

可見西羅馬帝國的隕落並沒有影響教會的發展,反而使其更加壯大,並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逐漸形成了一股小勢力。

儘管如此,面對虎視眈眈的外敵——拜佔庭王國(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教會仍需小心應對。

此時,在西歐大陸上出現了另一個龐大帝國——法蘭克王國。

這個國家的王權旁落多年,一直由宮相當政,其中又以丕平家族佔據首位。丕平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從自己父親的手中繼承了宮相一職,但他想要的不止於此,而是王權。但謀權篡位名不正言不順,他需要一個合理的上位理由。

與此同時,教會也盯上了這位"矮子丕平"。

丕平

二者一拍即合——教皇賦予丕平奪權的合法性,而教會獲得了丕平的庇護。

作為上帝意志在人間的代表,教會本不應對世俗的權利爭鬥有過多的幹涉,卻還是敵不過現實利益的誘惑。

統治法蘭西王國的墨洛溫王朝被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取代,教皇親自前往巴黎為丕平加冕,正式承認其國王的身份。

此後,教皇還為許多人加冕。

這也是所謂的"君權神授"。

丕平也投桃報李,為了感謝教會對自己奪取王位的幫助,將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取的土地贈予教皇管轄,史稱"丕平獻土"。

丕平獻土後教皇國的疆域

於是,教皇在世俗有了確實的權利。

從此以後,教會擁有了大片自己的領土,教皇國正式成立。

日益膨脹的教皇帝國與義大利的統一

以羅馬為中心的教皇國在丕平及其子孫後代的保護下逐漸成長起來,領土橫跨義大利亞平寧半島。在這期間,沒有大國敢跟其對抗,小國也樂於成為教皇國的附庸,來間接獲得法蘭西王國的保護,維持穩定性。

一時之間,教皇國迅速成長為一個龐大的政權。

而教皇不僅是所有教徒的精神領袖,也是自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在教皇掌握實權後,教皇勢力一度凌駕於皇權之上,國王、大臣、貴族還有平民都是虔誠的教徒。

然而在義大利這片分裂的領土上,教皇勢力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一方面隨著周圍諸侯國的成型,加上教會內部的矛盾重重,人們漸漸與教會產生了矛盾。另一方面,黑死病在歐洲肆意蔓延,帶走了將近1/4的人口,而教會作為上帝的代表並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人們普遍開始懷疑教會的權威。

緊接著就是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歐洲各個國家相繼展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並且紛紛脫離了教皇的管制,教皇勢力大受打擊。

但真正讓教皇走下"神壇"的是這個人——拿破崙。

拿破崙

參加過法國大革命的拿破崙一舉入侵義大利,短短兩年時間,羅馬城淪陷,教皇地位一落千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拿破崙命令教皇來巴黎聖母院為他舉行加冕儀式,而不是親自去羅馬接受加冕。在儀式進行到一半時,拿破崙不僅拒絕在教皇面前下跪,甚至直接從教皇手中奪過王冠為自己加冕,然後再給自己的皇后戴上皇冠,將教皇晾在一邊。

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都沒有通過教皇加冕。

這意味著教皇已經名存實亡,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法國大革命帶給法國的遺產不僅是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歐洲各民族主義的一同覺醒。而教皇國這個橫亙在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的中世紀"殭屍"存在一天,義大利都無法統一,這成為了義大利民族主義者的心頭刺。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會驚人的相似。

憑藉教皇的力量當然不能與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浪潮相抗衡,轉變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拿破崙三世,也就是拿破崙的侄子。

拿破崙三世的王位同樣名不正言不順,於是便想效仿丕平,希望獲得教皇的支持使繼位合法。為表誠意,拿破崙三世下令聯合奧地利出兵鎮壓羅馬的起義勢力,並將其消滅,之後還將一部分兵力留在羅馬,作為教皇的保衛軍。

拿破崙加冕

但這時候,另一支龐大的勢力崛起了,那就是——普魯士。

很快,普法戰爭打響,拿破崙三世哪裡還顧得上小小的教皇國,趕緊將留在羅馬的保衛軍調回法國打仗去了。就在法國人走後,義大利人把握機會,進攻羅馬,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教皇國。

至此,義大利完成了統一,並將首都從佛羅倫斯遷回了羅馬。

這意味著,存在了千年的教皇國在事實上就滅亡了。

退居高地與梵蒂岡的獨立

礙於面子問題,教皇不願意承認自己滅國的事實,並從此退居於梵蒂岡高地的聖彼得大教堂中,從此仇視新生的義大利王國,還稱自己為"梵蒂岡囚徒",藉此向全天下的天主教徒表達自己的不滿。

面對僅剩的教皇勢力,義大利政府也頗為頭疼。消滅教皇勢力易如反掌,但想要熄滅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怒火卻難如登天。

就這樣,義大利同教宗僵持了長達60年的時間。

直到1929年,驕傲的教宗終於低下頭顱,而義大利政府也有意同其修補關係。同年2月11日,雙方代表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籤訂了《拉特蘭條約》。

《拉蘭特條約》籤約現場

此項條約的關鍵就在於義大利承認教皇對梵蒂岡的主權,並且給予教皇世俗統治權、外交權等各項權利。而教宗也承認了義大利及首都羅馬的合法地位,並且還獲得了義大利政府一大筆的賠償金。

這一條約的籤訂,是雙方的妥協也是對事實的追認。

該條約於1929年6月7日生效,從此以後,教皇統治的梵蒂岡正式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另外,與教皇籤訂這一協議的,正是後來的大獨裁者——墨索裡尼,也是二戰法西斯發起人之一。

如今的梵蒂岡

梵蒂岡建國後,與183個國家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並且在聯合國設有常駐觀察員。

受土地面積的限制,梵蒂岡國內既無工業也無農業,自然資源更不用談,國民生活的必需品基本靠義大利。但由於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上"宗教"自帶的神秘色彩,梵蒂岡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的遊客,與此同時也推動了義大利的旅遊業發展,雙方互惠互利。

從梵蒂岡的歷史來看,其實也是一部皇權與宗教鬥爭的連續劇。

當國王想要皇位合法拉攏人心之時,便同教皇合作;當教皇凌駕於皇權之上,國王就將教皇"打入冷宮",重新掌權。

梵蒂岡廣場

總的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教皇的權力地位逐漸淡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今的梵蒂岡教皇,對內代表的是所有天主教信徒的精神領袖,對外是梵蒂岡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僅此而已。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小國家梵蒂岡,義大利羅馬的城中之國,為何一直沒被吞併?
    從地圖上看,全球共有3個「國中之國」,分別是賴索托、聖馬利諾,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梵蒂岡。梵蒂岡和聖馬利諾一樣,整個國家都被義大利給包圍。不過準確來說,梵蒂岡更為獨特,應該稱之為「城中之國」,因為它甚至是被義大利的一座城市,首都羅馬給包圍了。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天安門廣場那麼大。
  • 視頻遊記:國中之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教皇/延廷衛兵)
    梵蒂岡全稱「梵蒂岡城國」,是羅馬教廷的所在地,位於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面積0.4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800人,大多為神職人員
  • 賴索托是怎樣成為國中之國的?獨立意識還是比較強
    一般意義上,被完全被一個國家領土所包圍的主權國家,就能夠被稱得上是國中之國,而放眼世界,這種類型的國家在全球只能找到三個。其中一個最有名氣的莫過於是位於被義大利包裹著的梵蒂岡了,畢竟人家還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嘛。
  • 人口不到1000的梵蒂岡,軍隊也才100多人,為何沒人敢打它主意?
    說起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那就要數梵蒂岡莫屬了,這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高地上的「國中之國」,國土面積0.44平方公裡,全國人數還不到1000人。這面積和人口可能還不及中國的一個村子。梵蒂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
  • 全球最小國家梵蒂岡,義大利的城中之國,為何影響全球1/6人口
    梵蒂岡 從地圖上看,全球共有3個「國中之國」,分別是賴索托、聖馬利諾,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梵蒂岡。梵蒂岡和聖馬利諾一樣,整個國家都被義大利給包圍。不過準確來說,梵蒂岡更為獨特,應該稱之為「城中之國」,因為它甚至是被義大利的一座城市,首都羅馬給包圍了。 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天安門廣場那麼大。我們知道,國家和經濟的發展,通常都與本國工農業發展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梵蒂岡這麼小的地盤,甚至都沒有自然資源,也就沒辦法發展工農業。
  • 聖座、羅馬教廷、梵蒂岡,都是什麼意思?
    聖座,是羅馬主教(即教宗)的教務職權,也是天主教會內超乎眾教座之上的主教座位。從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聖座之言行代表了整個天主教會。它也被國際法的其他主體視為主權實體,由教宗領導,可與其締結外交關係,因此它也是正式的聯合國觀察員國。羅馬教廷作為聖座的行政機關,為天主教會的運行和達到其目標而不斷進行協調並提供所需的組織保障。
  • 梵蒂岡城國的歷史和現狀
    一、歷史的沿革      梵蒂岡位於羅馬的西北部,那裡是一個隆起的小山崗。在古羅馬帝國時代,這裡是人們佔卜兇吉的場所,伊特魯裡亞的佔卜家們的出沒之地。「梵蒂岡」源於Vaticinia一詞,有佔卜之意。在羅馬帝國時代,從革拉古皇帝到暴君尼祿,在梵蒂岡的廣場之上,一直舉行駕馭馬車的競技。
  • 梵蒂岡在國際上有多大地位
    梵蒂岡僅僅只有0.44平方公裡的面積、不到一千的人口。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無論在經濟上或是軍事上都是沒什麼地位可言的:在經濟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計算世界各國的GDP時都不計算梵蒂岡的,因為梵蒂岡的GDP數據基本上不會對國際經濟格局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說白了也就是梵蒂岡的數據可有可無。
  • 「國中之國」賴索托:實行君主立憲制,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群島國家」馬爾地夫:是亞洲最小國家,擁有全世界最擁擠的首都,今天我們把目光從北印度洋廣闊的洋面往西南移動,來到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來介紹位於南非高原的第26個國家,「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 梵蒂岡為什麼能夠保留在義大利羅馬城內?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梵蒂岡在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能夠屹立在羅馬城內呢?▲梵蒂岡俯視圖一、教皇國的成立基督教自公元後創建以來,就一直在歐洲廣泛傳播。由於其教義提倡人們忍受痛苦,基督教教徒比較便於被管理和統治,再加上教徒遍布歐洲,因此基督教深受羅馬皇帝推崇。
  • 俄羅斯境內唯一的國中之國,國家地位很高,構成國家最大威脅
    所以任何國家,其實都不可能願意看到國土內部,還有國中之國,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基本上沒有國中之國的主要原因了。但是這個也有例外,在俄羅斯就有,最典型下面這個國家,堪稱俄羅斯境內唯一的國中之國,國家地位很高,構成國家最大威脅。這個國家就是韃靼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近代滅了60多個國家,才有了今天的龐大的地位。
  • 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羅馬與梵蒂岡當我們把目光移動到地中海沿岸國家義大利,聚焦於其首都城市羅馬,在羅馬西北角有這樣一個國中之國,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千米,這個國家便是梵蒂岡,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對比,故宮的面積是0.72平方公裡,梵蒂岡的面積只有故宮的三分之二,在這個國家繞全國走一圈只需要45分鐘,但同樣的時間卻走不完一圈故宮。通過上面的對比圖,我們便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小。梵蒂岡面積雖小,但地位卻不低,因為這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廷和教皇的所在地。
  • 比梵蒂岡更小的袖珍國,總理夫人為國家增添人口,如今已有36人
    除了梵蒂岡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呢?梵蒂岡位於羅馬的西北方向的一個高地上,國家總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那麼這0.44平方公裡究竟有多大呢?這個大小相當於2個北京鳥巢,60個籃球場,以及半個北京故宮那麼大。如果大家曾經有去過鳥巢和故宮的話便能知道了吧,梵蒂岡真的不大,甚至還有些小得可憐。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盧森堡獨立作者|羊洋洋責編|Thomas低地地區,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這裡是德國、英國、法國三個歐洲強國的交匯之地,也是幾大文化的交融之地。而盧森堡則藉助國際大勢,從尼德蘭中獨立出來,成為了法德兩大國之間一個獨立的小國。盧森堡這個60萬人口的「彈丸之地」,目前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他是如何獲得立足之地的呢?
  • 義大利內部的「國中之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有著不可思意的事
    大家好,我是喵喵,今天小編我要帶大家去看看位於義大利的「國中國」,這可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呢,但是這個世界上最國家也有著讓大家都意想不到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呢,是不是很好奇呀,那就一起去看看吧。在義大利有兩個國中國,但是在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梵蒂岡不僅是「城市之國」,更是「城市之國」,這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它的國土只有0.44平方公裡,在義大利西北角的首都羅馬城內,它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之國,人口只有800人。
  • 梵蒂岡:城中之村,城中之城
    在五世紀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羅馬城逐漸被羅馬主教所控制,實際上,好幾個世紀以來,主教都被稱為「教皇」 ,教皇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帝國,約在17世紀其權利達到頂峰。正如其名,教皇國囊括了大部分義大利半島 ,現代義大利成立時橫掃了教皇轄境,包括羅馬城。但是教皇仍然在位,他被迫退居梵蒂岡城60年。
  • 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著名的城中之國,你去過嗎?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口約900人。位於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多數人會覺得,她應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但事實上,這個城市國家比你想像的要年輕,現在距離她真正成立的時間,還不到百年。
  • 世界最小主權國家——梵蒂岡
    梵蒂岡(Vatican City State )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就是說三個梵蒂岡沒有大連星海廣場大。在籍人口約1300多。梵蒂岡位於義大利羅馬城中,是天主教最高權力機構教廷所在地,教皇亦是國家元首即政教合一。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低地地區,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這裡是德國、英國、法國三個歐洲強國的交匯之地,也是幾大文化的交融之地。現代的低地主要包括荷蘭(尼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其中,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便體現了其「十字路口」的戰略區位。位於比利時南側的盧森堡,面積僅僅2000平方千米,則像一支楔子,鑲入法德之間。
  • 梵蒂岡總共不到一千人,軍隊也才240人,為何沒有國家敢攻打它?
    可歐洲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奇特的國家——梵蒂岡,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不過兩個足球場大小,人口還不到一千人,軍隊也僅有240人,分別是瑞士近衛隊的110人和梵蒂岡憲兵130人,但為何沒有國家敢去攻打、侵犯梵蒂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