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2020-12-15 娛樂哈吧鏡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

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飛越瘋人院》的出現則讓好萊塢製造的大量英雄史詩般的傳奇和美國夢掀開一片衣角,讓人窺探到殘酷而荒誕的現實。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喜劇、傳奇、悲劇輪番佔據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可《小丑》的出現讓人看到了《飛越瘋人院》所創造的敘事手法和基調的繼承和發揚。在《小丑》中哥譚市被打造成一個升級版的「瘋人院」,社會反諷性仿佛再次襲來。

所謂瘋人、變態這樣的話題其實在西方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法國的一代鬼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福柯為了搞清這個話題的來龍去脈,成就了一本曠世奇作《瘋癲與文明》。在書中,他指出,每當社會制度陷入僵化,人們倍感壓抑時,就需要瘋子和瘋狂行徑來平衡人性與欲望,從而讓我們能再次回到秩序下規規矩矩地生活。在福柯之後,但凡在文學作品或是電影電視中觸及精神病、變態心理等心理疾患,作品就註定進入到一個寓言空間。就像《飛越瘋人院》虛擬了一個不曾實際存在過、發生過的瘋人院故事,而同時在講述我們的社會、時代和文化。

和《飛越瘋人院》一樣,《小丑》這部電影的的寓言同樣指向美國社會,指向美國文化,指向美國社會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哥譚市骯髒的后街,老舊的公寓,為了生計而奔走的人們,處處映射了紐約的底層百姓的生活。因而在兩部電影慣常的看法中都會覺得,這是在用高度電影化的批評對美國社會進行了某種負面評價。

從某些方面看確實如此。

在兩部電影中,代表體制力量的一方和代表社會不良分子的精神病人或變態一方,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發生了多層次的接觸,在生死之間進行權力角逐。《飛越瘋人院》用醫院的醫護人員代表社會體制力量,與之對立的是麥克墨菲為首的瘋人院的精神病人們則代表了社會規則挑戰者。麥克墨菲反對的是僵化的社會制度對自由的踐踏和剝奪。而《小丑》則用的是大富豪託馬斯·韋恩和知名主持人穆雷做代表社會和輿論的權威,小丑代表的社會底層+邊緣人群+不法分子則代表了與之挑戰的力量。小丑最後的瘋狂是為底層受壓迫、被忽視者鳴不平,反對精英階層對底層民眾的漠視與規訓。

唯一的區別在於,《飛越瘋人院》儘管有著極濃烈的社會批判意味,但電影的色調是秋天落葉般的暖色調。麥克墨菲再怎麼胡鬧,再怎麼反抗權威,到頭來終究被醫生採取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一個被馴服的傻子,悲劇式的收場崇高而悲壯。僅用黎明時分印第安酋長打碎瘋人院的鐵窗,向著晨光奔去為這個悲劇留了一個意味深長充滿溫暖的希望。

《小丑》的色調已幾乎完全變成了陰鬱的青藍色調,如凜冽無光的寒冬。小丑本身已經沒有英雄的意味,他的存在恰恰代表著英雄的缺位和不在,瘋狂不再是屬於瘋人,而是整個社會。結尾處社會秩序的完全破壞,用小丑們的勝利做了一個狂歡式的結尾。世界在小丑邪惡的血色微笑中陷入徹底的反諷。在笑臉背後是無盡的絕望。

就像諸多的影迷習慣從壓迫與反抗、秩序與顛覆的角度去討論《飛越瘋人院》一樣,大家對於《小丑》的評價也喜歡於從精英邏輯與底層思維,傷害與報復,真誠與欺騙的角度去評價,討論著兩部片子對美國社會現實的批判。但事實上,從電影工業的本質來說,沒有哪個社會會容許真正的的「革命因子「的存在。電影永遠不會真正在表達對所處社會的顛覆性反叛。如果我們更加深入的探究不同時期美國社會的文化、政治、公眾心理時我們會發現,這種批判和諷刺不僅沒有超越主流,相反是在用一種極端的敘事反映著社會汪洋下湧動的暗流。

這兩部電影當中都不約而同地將女性(性別)和黑人(種族)構成了對主人公施行壓迫或代表正常社會秩序的一端,而將白種男人為主體,構成被壓迫、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方,並最終成為社會秩序的顛覆者。

在《飛越瘋人院》中,瘋人院象徵的所謂現代社會的權威迫害和規訓,不如說把這個故事成功將這個象徵轉換成了一種女性和少數族裔所象徵的邪惡,對由白種男人構成的社會迫害,反映了當時在黑人運動的浪潮下白人的態度和價值觀。

同樣,《小丑》中,對亞瑟撒謊從小施虐的母親,亞瑟前後兩位黑人女性心理諮詢師,暴打亞瑟的街頭混混和華爾街上班族,不是女性,就是黑人,要麼就是外來移民。通過這種方式將亞瑟的瘋狂這一象徵若結合美國及西方世界在外來移民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悄然興起的民粹主義價值取向和極右翼政黨,亞瑟最後的瘋狂所要摧毀一切也就有了很好的指向性。

相關焦點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原因在於好萊塢是一個純商業娛樂的提供者,其影片是要為觀眾提供一個逃避現實殘酷的烏託邦,釋放現實中的壓力,帶來歡樂愉快的感受。而社會政治片的初衷和目的卻與之背道而馳,它通常通過對現實社會殘酷的揭露來喚醒人們對現實中壓抑和不合理制度的意識甚至挑起觀眾的反抗心理,完全違背了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娛樂宗旨。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經典電影是《飛越瘋人院》。在1975年的奧斯卡上,作為同名電影的《飛越瘋人院》一舉摘取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和男女主角等在內的五項大獎,而傑克·尼克爾森飾演的麥克也成為了奔向自由生活而不屈抗爭的偉大象徵。
  • 豆瓣9.1《飛越瘋人院》:細說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魅力所在
    與此同時,影片本身帶有非常強烈的階級觀,進而給我們展示了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部影片本身的色調是灰暗沉重的,但裡面包含的自由元素卻又蘊藏著希望。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實際上,《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包含著一種理想主義色彩,正如片名中的「瘋人院」這原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精神病人飛越瘋人院卻只是為了尋找自由和遠方。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的時候,有沒有勇氣走出去
    《飛越瘋人院》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還是崇高的,名列IMDB top250的第16名,豆瓣評分9.1分,top250第54名。在豆瓣上有個高分評論這樣說道: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瘋人院和護士長化妝成各種形狀潛伏在我們周圍,飛越瘋人院就永遠有意義。
  • 《飛越瘋人院》前傳劇集發海報 血跡令人不寒而慄
    《飛越瘋人院》前傳劇集發海報 血跡令人不寒而慄 時間:2020.08.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 心理學解析:《飛越瘋人院》自由與制度的博弈,誰為贏家?
    著名作家肯·克西的《飛越瘋人院》應運而生!那麼在這部作品中,乃至人類的認知歷史上,自由與制度,誰為贏家呢?1.影片所獲獎項《飛越瘋人院》榮獲五項大獎1976年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和最佳導演獎等5項獎項。這部電影影響力有多大?
  • 奧斯卡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為什麼熱場小能手被趕出了派對
    戴錦華教授在大師課裡講她看了幾十遍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電影製作如何地精到細緻,講「精神病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講社會形態下「體制」的對抗。然後畫風一轉,在課程的最後她說,「但事實上,好萊塢電影從來都不會真正對抗體制」。
  • 最近看完《鞋狗》、《飛越瘋人院》和《遺願清單》的一些感想
    書中,他提及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飛越瘋人院》(1975年),另一部是《遺願清單》(2007年)。兩部電影排名都在豆瓣電影TOP250榜單內。兩部電影不劇透具體,只簡單說說大概。《飛越瘋人院》的作者肯·克西,跟菲爾·奈特是同一個州。他因《飛越瘋人院》這本書一舉成名,後來又改編成電影。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
    《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5-11-19在美國上映。獲得第48屆奧斯卡,獲5項大獎,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60年代的美國,美越戰爭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那時的年輕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追求個性解放。
  • 《飛越瘋人院》前傳新劇曝光劇照 | 毒家日報
    《飛越瘋人院》前傳新劇曝光劇照 | 毒家日報 2020-08-01 1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阿卡姆瘋人院最危險的14個囚犯,蝙蝠俠上榜,小丑第一!
    看到他滿身刀疤就應該知道他有多瘋狂,扎斯先生不像其他阿卡姆瘋人院罪犯那樣擁有龐大的幫派,或者是像小丑會經常公開自己的存在。死亡射手原本被關在黑門監獄,但是那裡的最高級安全設施也沒有辦法阻止他傷害其他囚犯,所以他被轉移到阿卡姆瘋人院。  8.豬面教授
  • 在希斯萊傑之前,他就是小丑的代名詞——傑克·尼科爾森
    論好萊塢的反派,浩瀚星河裡最耀眼的一個要屬《蝙蝠俠》裡的小丑。小丑本來只是DC漫畫裡最普通的一個反派,卻因為兩個偉大的演員,而變得意義非凡。給小丑賦予了新的意義的兩個演員叫做傑克·尼科爾森和希斯萊傑。他已先後 12 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 次男主角、4 次男配角),3 次捧得金像獎(1976 年和 1998 年 2 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 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 " 奧斯卡之王 ",在希斯萊傑之前,他就是小丑的代名詞。
  • 解釋一下|《小丑》裡展示的美國社會
    到了2020年,美國的控槍問題依然嚴重,阿姆的最新專輯就用了很大篇幅講槍枝問題。手槍只是讓亞瑟成為小丑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福利被大幅削減。亞瑟患嚴重的精神疾病,隨時可能發出無法控制的大笑,以至於他必須隨身攜帶一張卡片,方便發病時向路人解釋他的病情。為了維持生活,他必須定期向社工匯報,好換取7種用於控制病情的藥物。
  • 2020年美國懸疑劇,莎拉保羅森主演飛越瘋人院前傳,網友:太驚豔
    說到這個,自然要說起1975年的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即使很多小夥伴雖然沒有看過,但應該都聽說過它的大名。該片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共五項大獎。主人公麥克衝破束縛的勇氣和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震撼了無數影迷。
  • 劇版《飛越瘋人院》,比鬼片還恐怖,劇情精彩被預定第2季
    豆瓣Top電影250中,有一部名為《飛越瘋人院》的經典影片。 故事以「自由被剝奪壓迫」的瘋人院為主要背景,講述所謂「瘋人」們尋求個體自由的高燃過程,一舉在奧斯卡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通過「小丑」看R級電影的利與弊
    上映34天,R級漫畫改編電影《小丑》已在全球斬獲9.4億美元票房,登頂成為全球R級片票房冠軍,暫時位列全球票房榜第76位。而在威尼斯金獅獎的認可下,IMDb網站上評分8.8的《小丑》也成為DC電影最高票房第4名。《小丑》沒有魔法、飛彈、超能力,也沒有宇宙級的打鬥場面,卻憑藉著真實反映社會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打動了觀眾。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影片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在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的小說《飛越瘋人院》中,就提到了腦額葉切除術,反映了精神病院濫用職權對病人進行電療及前額葉切除手術的問題。這本小說讓肯·克西一舉成名。人處於現實社會,很自然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這是人的本能。人們缺少勇氣去做首先質疑的那一位,不敢反抗不合理的規則。這種種原因造成了人們面對權勢時,只能選擇服從、遵守、執行。
  • 《狂探》:我用我的瘋狂接近真相,警察版「飛越瘋人院」
    呂錚已經是一個老作者了,他從《警校風雲》開始到《謎探》,他用業餘時間以案件為素材寫了十幾部警探小說,並獲得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大賽一等獎、燧石文學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等。《狂探》應該是呂錚去年的的一本長篇偵探小說,書中描述了一個警察在查案時被丟進精神病院,他沒有放棄查案的故事。
  • 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的劇情介紹
    蝙蝠俠阿卡姆瘋人院的劇情介紹說到蝙蝠俠估計不少人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一個頭戴蝙蝠頭盔,身穿蝙蝠鎧甲,帶著蝙蝠手套,身披蝙蝠披風的壯實青年,並且面無表情,常常翱翔於夜晚的高譚市,並且作為正義的夥伴哪裡有危險,便會出現在哪裡拯救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