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疏義:茜草、茜草炭
茜草,最早以「茹蘆」為名見於《詩經》「縮衣茹蘆,聊可與娛」,可見茜草最初是作為一種染料。其入藥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載「味苦,寒。主寒溼,風痺,黃疸,補中。」《名醫別錄》進而補充說:「無毒。主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盅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至此,神農氏與陶先生也便將茜草之用囊括備至,後世至今無出其右。《內經》十三方載傳世名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茜草,以其涼血化瘀止血之效用於血熱夾瘀的各種出血症諸如過敏性紫癜、子宮異常出血也多、腎性血尿等是為「主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之用。《神農本草經》又講「主黃疸」,《傷寒雜病論》旋覆花湯藥用新絳實為新鮮茜草,主治「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的慢性B肝,以及肝功能受損,雌激素在肝臟內被滅活機能下降致體內雌激素相對增多,引起卵巢功能紊亂導致月經紊亂的「婦人則半產漏下」,可見仲景先生也洞曉本草真諦,用之熟練有餘,實為神農流派之學子。至如「補中」,誠為後人所不逮。江蘇省中醫院馮松傑教授根據病情輕重以茜草30~60g為主或隨症施用治療輕中度白細胞減少患者收效顯著。茜草該有效成分的衍生物茜草雙酯也已人工合成,用於防治因腫瘤放、化療以及苯中毒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則是對其「補中」的很好詮釋。茜草尚可「主寒溼,風痺」,民間藥用蜂蜜調茜草粉用於風溼性關節炎,現代研究表明茜草總蒽醌可抑制免疫功能,改善局部炎症反應而發揮抗炎抗風溼作用。陶氏又講茜草可主治「踒跌,盅毒」,茜草具有抗真菌、細菌和病毒作用,實踐用茜草多配伍連翹、雙花等燻洗塌漬用於跌打損傷、皮膚瘡瘍、癰腫疔癤等皆有良好療效。
茜草炭,在古籍中藥用並不多見。宋及宋之前本草諸如《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圖經》、《新修本草》、《本草經集注》中所載的茜草為用,均講「二月、三月採根,曝幹」,也就是以生品淨制後入藥使用。元代時期,葛可久將炭藥發揮盡致,《十藥神書》中止血名方十灰散藥用則是茜草炭,這或許是茜草炭用最早的記載,但之後的茜草止血應用中,炭用也不多見,還是以生用為主。如筆者查閱過幾種醫案類著作,諸如《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貫唯集》、《孤鶴醫案》、《何澹安醫案》、《丁甘仁醫案》、《邵蘭蓀醫案》等等其中的咳血、吐血醫案報導中所用均為茜草,而非茜草炭。《張聿青醫案》、《王旭高臨證醫案》中的崩漏、吐血醫案中則用茜草炭。一般的用藥習慣認為茜草生用偏於活血,制炭則偏於止血。《藥典》(2015版)中尚沒有茜草炭飲片質量標準。有研究發現茜草炒炭後蒽醌類、大葉茜草素等成分降低的同時,1,3-二羥基蒽醌含量明顯增高,認為1,3-二羥基蒽醌具有止血作用是其主要止血成分,可作為質控指標。有實驗研究表明,茜草炭主要通過影響內、外源性凝血酶以及纖維蛋白原來達到促凝效果,而茜草在止血方面體現了一定的雙向調節。茜草炭雖然化瘀、抗炎、鎮痛作用較生品減弱,但是其止血作用增強。與茜草生品相比,目前對茜草炭止血的作用機制及與茜草止血效力對比的研究並不多見。衷中參西,期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來揭示兩千年來古人藥用植物經驗的科學內涵,以期在組織、細胞、分子及整體等層面有更多的發現,為臨床合理使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神農醫學,中國傳統醫學之宗。
神農本草,中國傳統醫學之根。
VX:beijing7788123
(茜草根)
(茜草)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