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藥丨茜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

2021-02-12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

又名:血見愁、活血丹、地血、風車草、八仙草、破血草、紅內消、紅茜根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苗,去淨泥土及細鬚根,曬乾。一般以秋季採者為佳。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鍋內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放涼

涼血、止血、祛瘀、通經。屬止血藥下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性寒,味苦。歸肝經

根莖呈結節狀,根叢生,粗細不等。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 25釐米,直徑0.2~1釐米,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無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具有縮短出血時間、抗血小板聚集、升高白細胞的作用;具有鎮咳祛痰、抗菌、抗癌作用,能防止實驗性腎和膀胱結石的形成,尤其對碳酸鈣結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對實驗性心肌梗死有治療作用;對抗乙酸膽鹼所致的離體腸痙攣,有解痙作用。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具有擴張血管、抑制皮膚結締組織通透性的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劑有明顯止咳和祛痰作用,但加酒精沉澱後,濾液即無效;根煎劑能對抗離體兔迴腸的收縮作用;根水提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根溫浸液能擴張蛙足蹼膜血管,並稍能縮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時間;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30克,生搗羅為散。每服6克,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飯後服之良。(《簡要濟眾方》)

②治咯血、尿血:茜草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③治月經過多,子宮出血:茜草根7克、艾葉5克,側柏葉6克,生地黃10克。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後,加阿膠10克,溶化。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女子經水不通:茜草30克。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⑤治跌打損傷:茜草根30~60克,水酒各半燉服;或茜草根和地鱉蟲各15克,酒水各半燉服。(《福建藥物志》)

⑥治風溼痛,關節炎:鮮茜草根120克,白酒500克。將茜草根洗淨搗爛,浸入酒內1星期,取酒燉溫,空腹飲。第1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後睡覺,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藥後7天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⑦治腎炎:茜草根30克,牛膝、木瓜各15克。水煎備用。另取童子雞1隻,去腸雜,蒸出雞湯後,取湯一半同上藥調服,剩下雞肉和湯同米燉吃。(《福建藥物志》)

⑧治牙痛:鮮茜草30~6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相關焦點

  • 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茜草
    既涼血止血,又活血祛瘀,且炒炭與生用功異。炒炭化瘀涼血而止血,治血瘀夾熱之出血;生用則活血涼血而化瘀通經,治血瘀有熱之經閉痛經及跌打瘀腫。涼血,祛瘀,止血,通經。去學《西經》去——祛——祛瘀;學——血——涼血,止血;西——茜——茜草;經——通經。(1)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2)經閉,痛經,跌打腫痛,痺證關節痛。
  • 【中藥學堂】茜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經。性能特點本品苦寒洩降,專入肝經。既涼血止血,又活血祛瘀,且炒炭與生用功異。炒炭化瘀涼血而止血,治血瘀夾熱之出血;生用則活血涼血而化瘀通經,治血瘀有熱之經閉痛經及跌打瘀腫。功效涼血,祛瘀,止血,通經。主治病證1、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
  • 茜(Qiàn)草:血分藥中功效最全的一味中藥
    【功能主治】涼血,祛瘀,止血,通經。用於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痺痛,跌扑腫痛。行血通經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配烏賊骨止血力更強。茜草是一味非常特殊的藥材,具備對血分的三大功效:對血熱症有涼血的作用,對出血症有止血的作用,對瘀血症有活血的作用。在中藥當中,兼具這三種功效的極為少見。因此,這種藥最適合血熱妄行並有瘀滯者,是它的最佳主治,可以同時發揮三種功效。在這三種功效中,最明顯的是止血作用,其次是活血化瘀,再次是涼血。
  • 這味化瘀止血藥,竟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劑
    茜(qiàn)草,為茜草科茜草屬多年生草質攀援藤木,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四川及西藏等地,常生於疏林、林緣、灌叢或草地上。茜草擁有超長的葉柄,能長到兩米多高。葉子4片一組輪生,莖上和葉片上布滿倒刺,花朵常為蛋黃色的小花,果實呈深紅色珠子狀。別看茜草的樣貌平凡不起眼,它可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它的根系在我國古代是重要的染料。
  • 胡博士說中醫|它是「紅花油」的主要成分,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紅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藥,人們最常用到它是在專治跌打損傷的「紅花油」裡面。中藥裡面有兩種紅花,一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紅花,古又稱草紅花、紅藍花或刺紅花。在古代,可以染成紅色的染料還有茜草。但是,茜草染成的為「土紅」色,而且工序複雜。紅花染成的是「真紅」色,還可以直接在纖維上染色。故此,紅花在古時候的染料中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紅花除了可以止血消腫,活血散瘀外,還可以治療婦科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後瘀滯等證,有一個紅花救垂危產後婦人的故事廣為流傳。
  • 茜草栽培技術
    涼血活血,祛瘀,通經。用於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痺痛、跌扑腫痛。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於熱證出血、經閉腹痛、跌打損傷。配烏賊骨止血力更強。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四川及西藏等地。常生於疏林、林緣、灌叢或草地上。
  • 能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鎮痛安神
    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鎮痛安神。主痄腮;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跌打腫痛;外傷出血;崩漏;乳癰;風溼痺痛;產後腹痛;心煩失眠【歸經】心;肺經【用法用量】
  • 茜草的功效與作用
    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擴大鏡下觀察,可見密集的小孔洞,形如海綿體。氣微弱,味淡。以根粗長,表面紅棕色,內碴紅橙色或橙色,少細鬚根,無蘆莖者為佳。功效與作用:生用涼血、行血,炒炭用止血。現代實驗發現其作用為:1、止血。實驗證明有輕度止血作用,稍能縮短家兔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稍能縮短家兔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炒炭後作用更顯著。
  • 全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根莖可用於肝炎
    全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根狀莖:肝炎。 全草:4.5~9g;根狀莖:鮮品1~2兩。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中藥大辭典》 味甘微苦,氣寒,無毒。"
  • 本草疏義:茜草、茜草炭
    主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盅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至此,神農氏與陶先生也便將茜草之用囊括備至,後世至今無出其右。《內經》十三方載傳世名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茜草,以其涼血化瘀止血之效用於血熱夾瘀的各種出血症諸如過敏性紫癜、子宮異常出血也多、腎性血尿等是為「主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之用。
  • 【中藥師考點速記】中藥師常用藥考點速記
    3、清熱瀉火藥瀉火石膏知蘆竹,決明梔子粉夏苦。石膏瀉火清肺胃,除煩止渴高熱退,煅用收斂又生肌,專配知母情相須。知母清胃又潤肺,滋陰潤燥虛熱退。梔子瀉火除煩溼,涼血解毒腫痛止。夏枯草清肝散結,高壓消癭珠痛解。蘆根除煩又生津,止嘔排膿利尿淋。決明益腎又清肝,明目潤腸通大便。
  • 峏山楊氏婦科張麗峰經驗藥對
    楊氏認為此兩藥合用有祛瘀散結之效,可「化血為水」「血結如石亦可融化」,故在經期常用此二藥溶血化瘀,並無使經量變多之慮。對於經期月經過多,漸有崩中之勢者,則用五靈脂炭以止血化瘀。3.元胡索—川鬱金楊氏家傳藥對。眾所周知元胡索自有止痛之效,川鬱金較之廣鬱金,其活血祛瘀之力更勝一籌。實則,元胡索尚有「主腎氣,暖腰膝」之功,世人所罕知。
  • 蘇木祛瘀通經活血療傷
    蘇木始載於《南方草木狀》,晉嵇含曰:「蘇枋樹類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絳漬以大庚之水則色愈深。」常配乳香、沒藥、自然銅等藥用,如八釐散(《醫宗金鑑》)。2.血滯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痛經,心腹疼痛,癰腫瘡毒等。本品功能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為婦科瘀滯經產諸證及其他瘀滯病證的常用藥。
  • 它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是真正的「女性之友」,卻容易被造假
    明代的《本草匯言》稱紅花為「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紅花味辛而性溫,歸心、肝二經,擅長於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凡血瘀所致的痛經、惡露不下、癥瘕痞塊,心腹刺痛,以及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紅花都是必用之藥。紅花辛散溫通,為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要藥,是婦產科血瘀病證的常用藥,常與當歸、川芎、桃仁等相須為用。
  • 【中藥小知識】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良藥——赤芍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性能特點】 本品苦能洩散,微寒能清,專入肝經,為清洩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鬱熱而涼血,又善活血化淤而止痛。【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2、血滯經閉、痛經,產生瘀阻,癮瘕,跌打腫痛。3、癰腫瘡毒,目赤腫痛,肝鬱化火脅痛。【用法與用量】6~12g。【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本品苦寒,故經閉、痛經證屬虛寒者忌服。【產地】芍藥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