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血見愁、活血丹、地血、風車草、八仙草、破血草、紅內消、紅茜根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苗,去淨泥土及細鬚根,曬乾。一般以秋季採者為佳。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鍋內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放涼
涼血、止血、祛瘀、通經。屬止血藥下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性寒,味苦。歸肝經
根莖呈結節狀,根叢生,粗細不等。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 25釐米,直徑0.2~1釐米,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無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具有縮短出血時間、抗血小板聚集、升高白細胞的作用;具有鎮咳祛痰、抗菌、抗癌作用,能防止實驗性腎和膀胱結石的形成,尤其對碳酸鈣結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對實驗性心肌梗死有治療作用;對抗乙酸膽鹼所致的離體腸痙攣,有解痙作用。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具有擴張血管、抑制皮膚結締組織通透性的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劑有明顯止咳和祛痰作用,但加酒精沉澱後,濾液即無效;根煎劑能對抗離體兔迴腸的收縮作用;根水提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根溫浸液能擴張蛙足蹼膜血管,並稍能縮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時間;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30克,生搗羅為散。每服6克,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飯後服之良。(《簡要濟眾方》)
②治咯血、尿血:茜草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③治月經過多,子宮出血:茜草根7克、艾葉5克,側柏葉6克,生地黃10克。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後,加阿膠10克,溶化。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女子經水不通:茜草30克。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⑤治跌打損傷:茜草根30~60克,水酒各半燉服;或茜草根和地鱉蟲各15克,酒水各半燉服。(《福建藥物志》)
⑥治風溼痛,關節炎:鮮茜草根120克,白酒500克。將茜草根洗淨搗爛,浸入酒內1星期,取酒燉溫,空腹飲。第1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後睡覺,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藥後7天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⑦治腎炎:茜草根30克,牛膝、木瓜各15克。水煎備用。另取童子雞1隻,去腸雜,蒸出雞湯後,取湯一半同上藥調服,剩下雞肉和湯同米燉吃。(《福建藥物志》)
⑧治牙痛:鮮茜草30~6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