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祛瘀通經活血療傷

2021-02-22 雲南中醫

本公眾號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雲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跟我識中藥》專欄第283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蘇木為豆科植物蘇木的心材。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臺灣等地,以廣西的產品為佳。野生或栽培,全年均可採伐,取樹幹,除去枝皮及邊材,留取中心部分,鋸段,曬乾。炮製時,將其刨成薄片或砍成小塊,或經蒸軟切片用。

蘇木始載於《南方草木狀》,晉嵇含曰:「蘇枋樹類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絳漬以大庚之水則色愈深。」《新修本草》載:「此人用染色者出自南海崑崙來,交州、愛州亦有之。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本草綱目》謂:「海島有蘇方國,其地產此木,故名,今人呼為蘇木爾。」據上述古籍文獻記載,雖各本書所列名稱不一,但所敘述的原植物形態,藥材性狀,產地以及加工方法等均與今用之蘇木基本一致。《醫學啟源》,《雷公炮炙論》:蘇方木,若有中心文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色,其力倍常百等。《本草綱目》:蘇木,煎汁忌鐵器,則色黯。其木蠹之糞,名曰紫納,亦可用。

【臨床應用】

本品味辛能散,鹹入血分,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日華子本草》謂其治「撲損瘀血」。常配乳香、沒藥、自然銅等藥用,如八釐散(《醫宗金鑑》)。

2.血滯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痛經,心腹疼痛,癰腫瘡毒等。

本品功能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為婦科瘀滯經產諸證及其他瘀滯病證的常用藥。用於血瘀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常配川芎、當歸、紅花等藥用,如通經丸(《類證治裁》);治心腹瘀痛,常配丹參、川芎、延胡索等;若配銀花、連翹、白芷等,可治癰腫瘡毒。

1、治婦人月水不通,煩熱疼痛:蘇枋木二兩(銼),硇砂半兩(研),川大黃(末)一兩。上藥,先以水三大盞,煎蘇木至一盞半,去滓,入硇砂、大黃末,同熬成膏。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半大匙。(《聖惠方》蘇枋木煎)

2、治產後氣滯作喘:蘇木、人參、麥門冬,水煎服。(《婦科玉尺》蘇木湯)

3、治產後血運,腹悶,氣喘急欲死:蘇枋木(末)二兩,荷葉(炙)一枚,芍藥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鱉甲(去裙襴,醋炙)一兩半。上五味,銼如麻豆大,以水五盞,藕汁一合。同煎取二盞,去滓,入紅雪一兩,分溫二服,粥食前,如人行三、五裡再服。(《聖濟總錄》蘇枋飲)

4、治血暈:蘇木五錢,煎水,加童便一杯,頓服。(《陸川本草》)

5、治被打傷損,因瘡中風:蘇木(槌令爛,研)二兩。用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空心、午時、夜臥各一服。(《聖濟總錄》蘇木酒)

6、治破傷風:蘇枋木不拘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酒調服之。(《聖濟總錄》獨聖散)

7、治指斷,亦治其餘皮膚刀矢傷:真正沉重蘇木,為細末,敷斷指間,外用蠶繭包縛完固。(《攝生眾妙方》接指方)

8、治偏墜腫痛:用蘇木二兩,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瀕湖集簡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月經過多和孕婦忌用。

組稿/楊皓然 編校/李瑞萍 排版/代葉麗

相關焦點

  • 它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是真正的「女性之友」,卻容易被造假
    紅花味辛而性溫,歸心、肝二經,擅長於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凡血瘀所致的痛經、惡露不下、癥瘕痞塊,心腹刺痛,以及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紅花都是必用之藥。紅花辛散溫通,為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要藥,是婦產科血瘀病證的常用藥,常與當歸、川芎、桃仁等相須為用。
  • 胡博士說中醫|它是「紅花油」的主要成分,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紅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藥,人們最常用到它是在專治跌打損傷的「紅花油」裡面。中藥裡面有兩種紅花,一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紅花,古又稱草紅花、紅藍花或刺紅花。宋代醫家浙江奉化人陸釅醫術精湛,極負盛名。1 孕婦忌用。2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蘇木的功效與作用
    現蘇木產於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樹幹有刺、幼枝細,有鐵鏽色短絨毛,葉為二回偶數羽狀複葉,小葉10—20對,平滑無毛。花黃色,蝶形花冠。莢果堅厚,偏斜扁平,先端有尖啄。行血通絡,祛瘀止痛,散風和血。四季可採伐,取樹幹,除去枝皮及邊材,留取中心部分,鋸段,曬乾。用時刨成薄片或砍為小塊,或經蒸軟切片用。
  • 辛溫解表、活血化瘀、祛風溼的中藥
    活血化瘀藥元胡:活血止痛-行氣止痛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鬱金:活血行氣止痛-性寒能涼血清心退黃薑黃:活血行氣止痛-性溫能祛風散寒除溼乳香:活血止痛 消腫生肌-行氣活絡沒藥:活血止痛 消腫生肌-散血化瘀川芎:活血祛瘀 調經止痛-辛溫行氣 祛風止痛
  • 中藥材:蘇木
    拼音:Sū Mù別名:蘇枋、蘇方、蘇方木、棕木、赤木、紅柴、紅蘇木、落文樹來源:為豆科植物落葉喬木蘇木的乾燥心材。野生或栽培。採收和儲藏:蘇木種植後8年可採入藥。性味:甘;鹹;平;無毒歸經:入心、肝、脾經。功能:行血祛瘀、消腫止痛。主治:瘀血作痛,經閉腹痛,產後瘀阻,外傷瘀血,癰腫。煎汁可做燃料。
  • 能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調養氣血
    別名滇紫參、小活血、小紅藥。【原形態】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2m。根簇生、細長、肥厚、圓柱形而微彎,外皮紅褐色。莖四稜形,稜上被毛。葉近革質,4葉輪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倒卵形,長1.3-2cm,寬0.5-1.5cm,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而有剌毛,上面綠色被毛,下面色較淡。微粗糙,脈3出。
  • 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常用於活血祛瘀調經,但過量食用會中毒
    有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它是活血祛瘀的要藥,常用於活血祛瘀調理經期問題,但是如果過量食用,它所含有的物質水解後能形成氫氰酸可導致中毒。它就是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桃仁。桃仁作為藥材使用最早可見於《神農本草經》,它是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桃或者山桃的乾燥成熟種仁。
  • 【中藥小知識】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良藥——赤芍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性能特點】 本品苦能洩散,微寒能清,專入肝經,為清洩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鬱熱而涼血,又善活血化淤而止痛。【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2、血滯經閉、痛經,產生瘀阻,癮瘕,跌打腫痛。3、癰腫瘡毒,目赤腫痛,肝鬱化火脅痛。【用法與用量】6~12g。【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本品苦寒,故經閉、痛經證屬虛寒者忌服。【產地】芍藥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
  • 識藥丨茜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
    又名:血見愁、活血丹、地血、風車草、八仙草、破血草、紅內消、紅茜根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苗,去淨泥土及細鬚根,曬乾。一般以秋季採者為佳。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鍋內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放涼涼血、止血、祛瘀、通經。屬止血藥下分類的涼血止血藥性寒,味苦。
  • 每日一藥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既為開竅醒神之良藥,治閉證神昏無論寒熱皆宜;又為活血通經、止痛之佳品,治瘀血諸證無論新久皆可。此外,取其活血通經之功,還常用於瘡腫、死胎及胞衣不下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1、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神昏。
  • 紅花是活血養血聖藥,養肝無血瘀,自製紅花葯酒,紅花桑葚飲
    肝主疏洩,負責著條暢全身的氣機,肝氣舒暢,全身的氣機就舒暢,氣血運行就通暢,女性的身體健康就有了保障。但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藥物,都是女性應該備用的常用藥,而紅花就是最好的選擇。現代使用紅花治療婦科等病症時,常與其他活血、養血、調經藥物配合運用。比如著名桃紅四物湯,就是以紅花、桃仁為主藥,與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配伍應用的。女性朋友平時為了養血活血,可以自己製作藥膳,比如紅花桑葚飲,就是用紅花、桑葚等做的藥飲。
  • 藏紅花5大活血行氣功效,調神靜氣、活血去痛…
    番紅花是經印度傳入西藏,由西藏再傳入中國內地。所以,人們把由西藏運往內地的番紅花,誤認為西藏所產,稱做「藏紅花」。今人僅以為活血行滯之用,殊未足盡其功用。按瀕湖《綱目》,已有番紅花,稱其主心氣憂鬱,結悶不散,能活?治驚悸,則散結行血,功力亦同。又引《醫林集要》治傷寒發狂,驚悸恍惚,亦仍是消痰洩滯之意。但加以清熱通導一層,功力亦尚相近,惟稱其氣味甘平,則與藏紅花之膩澀濃厚者不類。」      中醫說,氣血是人的根本。手腳冰涼,睡眠狀況差,愛掉頭髮等小細節,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 祛瘀止痛,補腎強腰.治風溼骨痛,腎虛腰痛
    祛風溼,壯筋骨,活血止痛。根、葉:用於風溼關節痛,腰腿痛,跌打損傷,黃疸型肝炎,月經不調,痛經。葉:外用治外傷出血。《中藥大辭典》微苦,平。祛瘀止痛,補腎強腰。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腎虛腰痛。祛風溼,強筋骨;活血止痛。主風溼痺證;腎虛腰痛;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歸經】肝;腎經【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根、葉0.5~1兩;葉外用適量,研粉撒患處。【各家論述】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瘀止痛,補腎強腰。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腎虛腰痛。2.《廣西中草藥》:治月經不調,痛經。
  • 「血液濃稠」的人,身體常有四種表現,活血祛瘀三方,應注意化裁
    「血液濃稠」的人,身體常有四種表現,活血祛瘀三方,應注意化裁。中醫有雲「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也就是營血,它在經脈中流暢運行,不能有任何的阻滯,就如同江河裡的流水一樣。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但是路路通呢,比較有特點,有個主要的特點,大通十二經脈穴位,作用更廣一些,我個人叫它路路暢通,哪裡不通暢用它通哪裡。路路通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別名又叫楓球子,楓樹球,狼眼等等。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雜質,乾燥。路路通藥性:苦,平。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它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治療病症可歸納為以下6類。
  • 藏紅花5大活血行氣功效,調神靜氣、活血去痛……難怪精英圈子都在吃
    番紅花是經印度傳入西藏,由西藏再傳入中國內地。所以,人們把由西藏運往內地的番紅花,誤認為西藏所產,稱做「藏紅花」。今人僅以為活血行滯之用,殊未足盡其功用。按瀕湖《綱目》,已有番紅花,稱其主心氣憂鬱,結悶不散,能活?治驚悸,則散結行血,功力亦同。又引《醫林集要》治傷寒發狂,驚悸恍惚,亦仍是消痰洩滯之意。但加以清熱通導一層,功力亦尚相近,惟稱其氣味甘平,則與藏紅花之膩澀濃厚者不類。」      中醫說,氣血是人的根本。手腳冰涼,睡眠狀況差,愛掉頭髮等小細節,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