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2021-01-18 濟南中醫李大夫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

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但是路路通呢,比較有特點,有個主要的特點,大通十二經脈穴位,作用更廣一些,我個人叫它路路暢通,哪裡不通暢用它通哪裡。

路路通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別名又叫楓球子,楓樹球,狼眼等等。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路路通藥性:苦,平。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

它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治療病症可歸納為以下6類。

1.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既然路路通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舒筋活絡,所以善於治療風溼痺痛,麻木拘攣者常與伸筋草,絡石藤,秦艽等配伍;中風後半身不遂,若氣血瘀滯,經脈痺阻不通暢者可與黃芪,川芎,紅花等同用。

2.跌打損傷。跌打損傷的患者往往經脈有瘀血阻滯,患處腫痛,而路路通善通行經脈又能散瘀止痛,常配伍桃仁,紅花,蘇木等活血化瘀藥同用。

3.水腫 路路通藥性苦善於降洩,能通十二經脈也能通利水道,能通經利水消腫,治療水腫脹滿時,多配伍利水滲溼藥如茯苓,豬苓,澤瀉等。

4.月經不暢,閉經 。路路通入肝經,能梳理肝氣而通經,治療肝鬱氣滯,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量少不通暢或者閉經,小腹脹痛等常配伍當歸,川芎等藥使用。

5.乳少,乳汁不通。 路路通各路都通,哪裡淤堵通哪裡,善於通各個經脈,所以對於乳汁不通,乳少也有治療作用,常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等治療乳汁不通,乳房脹痛或者乳汁少等證。

6.風疹瘙癢等皮膚病。本品能祛風活絡止癢,對於風疹瘙癢皮膚病可與地膚子,刺蒺藜,苦參等配伍。使用時一般水煎外洗患處,也可以內服。

路路通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般5-9克。外用可以適量多點。

使用注意:因為路路通善於通利各個經脈,所以月經量過多者或者孕婦忌用。以免造成崩漏或者滑胎流產。

古代醫籍早有記錄 :1.《本草綱目拾遺》:「闢瘴卻瘟,明目除溼,舒筋絡拘攣,周身痺痛,手腳及腰痛,焚之嗅其煙氣皆愈。」「其性大能通十二經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腫脹滿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

2.《嶺南採藥錄》:「治風溼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在現代我們對路路通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抑制關節炎腫脹。

以上呢,是對路路通的全面介紹。比較有特點的一味祛風溼藥。

溫馨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想要調理身體治病,請聯繫醫生辨證開方。切勿自行抓藥,責任自負,若喜歡中醫中藥科普與健康養生,歡迎關注我或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臭梧桐,又叫海州常山,花美,作用也美,祛風溼、通經活絡、止癢
    海州常山是完整的一個名,不是海州特產,也不是常山,確實有一味中藥叫常山,但不是臭梧桐,海州屬於蘇州,也產臭梧桐,但不是特產。據說是日本有個植物學家,根據《傷寒論》中說的蜀漆為常山苗,《本草圖經》中說的: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尺,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這兩段話,結合自己所學,命名臭梧桐這種植物為「海州常山」。
  • 豨薟草,別名肥豬草,常吃身體好,能祛風溼、通經絡,改善血循環
    能治療全身體表肌肉、韌帶、關節紅、腫、熱、痛的祛風溼藥,我們講了幾個。分別有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以及今天要講的豨薟草。其中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能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豨薟草味道偏辛、苦,能入肝經及心經兩條經脈,具有祛風溼,舒筋活絡,生用清熱解毒的作用。具體怎麼用?首先是用於風溼諸痺痛。
  • (香林草堂學習)中藥學17:祛風溼藥
    另外薟桐丸除了有祛風溼的作用還可以降血壓,因為大家看豨薟草有降血壓的作用,臭梧桐也有降血壓的作用,那麼這兩個藥做成丸藥,即能祛風溼又能降血壓。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功效舒經活絡,化溼和胃,主要用於風溼痺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木瓜有非常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溼,為治療風溼痺痛的常用藥,尤其是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比如我們落枕了,筋脈拘攣或者是我們腿受涼,腿抽筋,筋脈拘攣,這個時候我們用甘草芍藥散加木瓜來治療,也可以用桂枝湯加木瓜來治療頸椎,效果非常不錯的。
  • 防己,是治療痛風、四肢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其味苦、辛性寒,能入歸肝、腎、膀胱經,具有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首先就是用於風溼痺痛。防己長於祛風除溼,其苦寒之性較甚,既祛風溼,又止痺痛,尤能祛除經絡、肌肉、關節之風熱邪氣,所以適合用於溼熱痺痛的證候,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一般會配上其他祛風溼熱藥一起,比如秦艽、薏苡仁、蠶沙。
  •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要說中草藥的特點,無疑就是它獨有的性味歸經之說,也就是四氣五味結合升降浮沉,由此決定了每一味中草藥的實際功用。尤其就「歸經」來評價的話,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中草藥都可以歸三兩條經絡。但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人體有十二經絡,中草藥裡,也有能入十二經絡的品類。比較公認的能入十二經的中草藥,大致以甘草、艾葉、附子、大棗最為出名。但是,這四者之外,還有好幾種名氣可能略有不如、但實際卻又另有其「神奇」之處。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威靈仙就是其中之一。
  • 【今日講解】祛風溼藥:防己
    為行散清利之品,均能祛風溼、止痺痛,治風溼痺痛。防己性寒,清熱力強,尤宜熱痺。防己又善清利下焦溼熱而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及腳氣浮腫。 防己
  • 能行滯化溼,散瘀止血,祛風止癢
    性味功效《中藥大辭典》"苦溼,平。"化溼,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筋,洩瀉,痢疾,風溼,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中華本草》辛;苦;性平歸脾;胃;大腸經行滯化溼;散瘀止血;祛風止癢;解毒。
  • 五加皮,既祛風溼、強筋骨,又利尿消腫,用於小便不利等男科問題
    不用擔心,有臨床需求就會促進藥物的發展與發現,先人已經給我總結了一類祛風溼強筋骨的中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一個,五加皮。五加皮這名字應該很多人聽過,因為它也是一個很常見的香料,很多滷煮中都能見到加入;還有很多人也喜歡用它來泡酒。
  • 能祛風溼,強筋骨
    《中藥大辭典》"性平,味苦。"驅風,強壯,舒筋,清熱,止咳,消炎。治肺病吐血,乳瘡,腹痛。《西藏常用中草藥》:強筋骨,降血壓,祛風溼。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酸痛,高血壓,胎動,乳少。《中華本草》苦;性平祛風溼;強筋骨;止咳;消腫;降壓。
  • 第三十八講 祛風溼散寒藥: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金錢白花蛇、烏梢蛇、木瓜
    是用它來舒筋活絡,也就是我們書上的通經絡,這就在我們書上應用1,把它另外提行了,有一小段。在古今都有這個應用,就是現在的威靈仙也有這方面的應用。這個就是說它能夠通經活絡,或者舒筋活絡的一個依據。另外呢,從明清以來的一些本草上,常常用威靈仙來治療諸骨哽喉,就是有的人不小心,尤其是吃魚的時候,魚刺、魚骨卡在了咽喉部位。
  • 能補脾腎,祛風溼
    別名水楊梅、地椒、頭暈藥、藍布正、路邊香、卜地香、鳳凰窩、換骨丹、南布正、毛通經、虎掌葉、小益母、香雞歸、老蛇騷、路邊黃、烏骨雞、草水楊梅、中華水楊梅、五氣朝陽草、大仙鶴草、大路邊黃、頭暈草、大瘡藥、龍鬚草、瘦狗還陽、蘿蔔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兒驚風草、草本水楊梅。
  • 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
    既補腎陽而強筋骨,又祛風溼而蠲痺痛。其功力較強而靈驗,故又名仙靈脾。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懶羊羊對慢羊羊說:村長,你腰膝無力,陽痿,風溼,咳喘,快吃淫羊霍!淫羊霍功效:補腎陽,祛風溼,止咳喘1、腎虛陽痿、不孕、尿頻、筋骨痿軟。2、風寒溼痺或肢體麻木。內服:煎湯,6-10g; 或入丸散。
  • 純分享: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補氣安神,益腎強腰,祛風溼,健腦延緩衰老
    ,它能補氣安神、益腎強腰,祛風溼,補脾、腎、心三個臟腑,還能健腦、抗疲勞、降血糖、增強人體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它就是中藥刺五加。隸郎稼餒鈂顒注爈鴫欄宰蕆篁篨恜煋郊胠岱揸屍叜倐睩襠蚲彤償継幾蹕燞雰虯濹臚嬱瑈鴯姠檖萬茘趁茥牋鉮瓃丕癖刺五加善於補氣健脾脾主運化水溼,脾虛氣弱,運化失常,能導致浮腫。
  • 轉告家人:一味不被重視的中藥,補氣安神,益腎強腰,祛風溼,健腦延緩衰老
    ,它能補氣安神、益腎強腰,祛風溼,補脾、腎、心三個臟腑,還能健腦、抗疲勞、降血糖、增強人體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它就是中藥刺五加。鷍嶙棨妄猰払軈鰺趌潂堯猠矰牴故馱枸幔囒肥瘔圳臢鮜玡扇笥鼙榞盋琩俆虜葈棻詨埈亇嶫焷蝮門繽蘛牂僼橇探闎恬刺五加善於補氣健脾脾主運化水溼,脾虛氣弱,運化失常,能導致浮腫。
  • 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 用什麼中藥泡澡驅寒
    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中藥調理是很常見的現象。而且中藥泡澡是中醫的傳統療法之一,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那中藥裡哪些是驅寒去溼的?用什麼中藥泡澡具有驅寒的功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重要泡澡的好處有哪些吧。
  • 不瞞您說:有一味中藥既補血又能活血,還調經,祛風溼,調理氣血不足
    廣闊無垠的農村大地上,有著數不清的各種動植物,我們的先輩在生活中運用智慧把它們都充分利用起來,這其中有一種植物可以為農民朋友帶來很高的經濟利益,也能入藥有良好的藥用價值。騖緭鉀僱鬙艪欺霑睷旛緇鈀權昍塬奙悩檿湙詗閯舄翥燳乃民嵷埻衧瘻鴈妐疰瘊澑遺蜽汏癲鷁錠阱苭奮攗姓坯渧檁霠在這些植物中有一味中藥既能補血又能活血,除瘀血而生新血,補血又舒筋活絡、濡養筋脈,還能調經、祛風溼,也能補氣養血用於氣血不足
  • 每日一味中藥:豨薟草
    中藥豨薟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等的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豨薟草是祛風溼,舒經活絡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九制豨薟草藥酒等。
  • 中藥的巧記與解析
    對應圖表如下:六、防風(治風通用藥、外風內風皆可治)記憶點「衝鋒衣」,「衝鋒衣」能遮風,引申功效祛風解表,風證容易引發痙攣,祛風則能解痙;又能擋雨,引申功效勝溼,而溼氣又能引起痺痛,除溼則能止痛,因此防風止痛的效果就明了了。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中藥鑑別-威靈仙(祛風溼藥)
    歸膀胱經。功效:祛風溼,通經絡,止痛,消骨骾。1.風溼痺痛2.骨骾咽喉 用法用量:煎服,6~10g。消骨骾可用30~50g。注意事項:本品辛散走竄,氣血虛弱者慎服。臨床配伍  1、《經驗良方全集》: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