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楊梅,見過嗎?能補脾腎,祛風溼

2021-02-12 太極本草

水楊梅

來源產地

為薔薇科植物柔毛路邊青的全草。

夏、秋季採收全草。切碎,曬乾或鮮用。

生於海拔200-2300m的山坡草地、田邊、河邊、灌叢及疏林下。

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等地。

別名水楊梅、地椒、頭暈藥、藍布正、路邊香、卜地香、鳳凰窩、換骨丹、南布正、毛通經、虎掌葉、小益母、香雞歸、老蛇騷、路邊黃、烏骨雞、草水楊梅、中華水楊梅、五氣朝陽草、大仙鶴草、大路邊黃、頭暈草、大瘡藥、龍鬚草、瘦狗還陽、蘿蔔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兒驚風草、草本水楊梅。


【原形態】

柔毛路邊青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

鬚根簇生。莖直立,被黃色短柔毛及粗硬毛。

基生葉為大頭羽狀複葉,通常有小葉1-2對,其餘側生小葉呈附片狀,連葉柄長5-20cm;葉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頂生小葉最大,卵形或寬卵形,淺裂或不裂,長3-8cm,寬5-9cm,先端圓鈍,基部闊心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大圓鈍或急尖鋸齒,兩面綠我,被稀疏糙伏毛,下部莖生葉3小葉,上部莖生葉為單葉,3淺裂;莖生葉託葉草質,邊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

花兩性;花序疏散,頂生數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徑1.5-1.8cm;萼片三角狀卵形,副萼片狹小,比萼片短,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黃色;雄蕊多數,花盤在萼筒上部;雌蕊多數,彼此分離;花柱絲狀,頂生,柱頭細小,上部扭曲,成熟後自彎曲處脫落;心皮多數。

聚合果卵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先端有小鉤,果託被長硬毛。花、果期5-10月。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辛,溫,無毒。

補虛益腎,活血解毒。治頭暈目眩。四肢無力,遺精陽痿,表虛感冒,咳嗽吐血,虛寒腹痛,月經不調,瘡腫,骨折。

《雲南中草藥》:

健脾,補腎,解毒。治食滯腹瀉,腎虛腰痛,貧血,乳腺炎,瘡毒。

《中華本草》

苦、辛;性寒

歸脾;腎;肝經

補腎平肝,活血消腫。主頭暈目眩;小兒驚風;陽痿;遺精;虛勞咳嗽;風溼痺痛;月經不調;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中藥大辭典》

甘辛,平。

補脾腎,祛風溼,消癰腫。治腹瀉,痢疾,白帶,崩漏,風溼腰腿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相關焦點

  • 柿寄生,見過嗎?能祛風溼,強筋骨
    《西藏常用中草藥》:強筋骨,降血壓,祛風溼。治風溼性關節炎,腰腿酸痛,高血壓,胎動,乳少。《中華本草》苦;性平祛風溼;強筋骨;止咳;消腫;降壓。
  • 水蓼,見過嗎?能行滯化溼,散瘀止血,祛風止癢
    化溼,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筋,洩瀉,痢疾,風溼,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中華本草》辛;苦;性平歸脾;胃;大腸經行滯化溼;散瘀止血;祛風止癢;解毒。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
  • 舒筋草,見過嗎?能祛風除溼,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祛風溼。用於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中藥大辭典》性溫,味微甜,無毒。能舒筋活血。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月經不調及腳轉筋。《中華本草》溫;微甜;無毒。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明目;解毒。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月經不調;腳轉筋;夜盲症;盜汗;風溼腰痛腰肌勞損;水火燙傷;瘡瘍腫毒
  • 接骨靈,見過嗎?能祛風溼,舒筋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 豨薟草,別名肥豬草,常吃身體好,能祛風溼、通經絡,改善血循環
    能治療全身體表肌肉、韌帶、關節紅、腫、熱、痛的祛風溼藥,我們講了幾個。分別有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以及今天要講的豨薟草。其中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能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秦艽除了祛風溼外,其特點是可以退虛熱,那種陰虛導致手腳感覺潮熱的就非常適合,這種沒見過的感受不出來,病人的感覺就像骨頭裡面熱出來的一樣。
  • 【今日講解】祛風溼藥:防己
    為行散清利之品,均能祛風溼、止痺痛,治風溼痺痛。防己性寒,清熱力強,尤宜熱痺。防己又善清利下焦溼熱而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痰飲及腳氣浮腫。 防己
  • 金蕎麥,見過嗎?能清肺排膿,祛風化溼.用於肺膿瘍、咽喉腫痛、風溼關節痛
    清肺排痰,排膿消腫,祛風化溼。用於肺膿瘍、咽喉腫痛、痢疾、無名腫毒、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中華本草》清熱解毒;活血消癰;祛風除溼瘡毒;蛇蟲咬傷。
  • (香林草堂學習)中藥學17:祛風溼藥
    另外薟桐丸除了有祛風溼的作用還可以降血壓,因為大家看豨薟草有降血壓的作用,臭梧桐也有降血壓的作用,那麼這兩個藥做成丸藥,即能祛風溼又能降血壓。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功效舒經活絡,化溼和胃,主要用於風溼痺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木瓜有非常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溼,為治療風溼痺痛的常用藥,尤其是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比如我們落枕了,筋脈拘攣或者是我們腿受涼,腿抽筋,筋脈拘攣,這個時候我們用甘草芍藥散加木瓜來治療,也可以用桂枝湯加木瓜來治療頸椎,效果非常不錯的。
  • 追風草,見過嗎?祛風除溼,散瘀消腫.治腰腿痛,跌打損傷
    別名追風七、見腫消、追風草、烏金丹、水楊梅、龍鬚草、蘿蔔葉、綠水草、草本水楊梅、老五葉、海棠菜、蘭布政、狀暈藥、路邊青路邊青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鬚根。莖被開展粗硬毛,稀幾無毛。
  • 白龍鬚,見過嗎?能祛風溼,化痰止咳,散瘀止痛
    祛風化痰,解毒散瘀。治小兒驚風,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腫痛,胃痛,牙痛,風溼疼痛,跌打損傷。《中藥大辭典》辛,溫,有小毒。行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傷,喘咳,風溼痛。《中華本草》辛;溫;有小毒。祛風溼;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
  • 風溼草,見過嗎?祛風勝溼,活血行瘀,解毒止痛
    祛風勝溼,活血行瘀,解毒止痛。主風溼骨痛;跌打腫痛;骨折;瘡癤;牙痛;骨髓炎;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氣管炎;毒蛇咬傷;燒燙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未調敷。(生藥搗爛泡酒,兌淘米水2杯,每次服1杯,每日2次);外用適量搗爛酒調敷患處。
  • 鼠麴草,見過嗎?能化痰止咳,祛風除溼,解毒
    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溼。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蠶豆病,風溼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中藥大辭典》性溫平,無毒。入肺經。化痰,止咳,祛風寒。治咳嗽痰多,氣喘,感冒風寒,蠶豆病,筋骨疼痛,白帶,癰瘍。
  • 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
    既補腎陽而強筋骨,又祛風溼而蠲痺痛。其功力較強而靈驗,故又名仙靈脾。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懶羊羊對慢羊羊說:村長,你腰膝無力,陽痿,風溼,咳喘,快吃淫羊霍!淫羊霍功效:補腎陽,祛風溼,止咳喘1、腎虛陽痿、不孕、尿頻、筋骨痿軟。2、風寒溼痺或肢體麻木。內服:煎湯,6-10g; 或入丸散。
  • 防己,是治療痛風、四肢水腫的要藥,能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
    那溼熱引起的有嗎?溼熱引起的風溼表現為紅腫熱痛,局部的皮膚溫度比對側的手腳更高,而且從疼痛來看也比較厲害,那種寒性的痛可以通過保暖,熱敷改善,熱的怎麼辦?冷敷?沒試過,不過估計效果不大,因為一般紅腫熱痛,說明裡面有炎症發炎,這個時候其實是要促進炎症吸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疾病就是痛風性關節炎。
  • 天香爐,見過嗎?祛風化溼,止血消瘀.治咳嗽,哮喘、風溼骨痛
    祛風化溼,止血消瘀。治咳嗽,哮喘,痢疾,洩瀉;吐血,咯血,便血,經閉,疳積,風溼骨痛,跌打損傷。《生草藥性備要》:"治痢去痰;牙痛煲水含;通經捶汁開酒服。《中華本草》味辛;淡;性平化痰利溼;祛瘀止血;解毒消腫。
  • 院士提醒:風溼草,見過嗎?祛風勝溼,活血行瘀,解毒止痛
    祛風勝溼,活血行瘀,解毒止痛。主風溼骨痛;跌打腫痛;骨折;瘡癤;牙痛;骨髓炎;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氣管炎;毒蛇咬傷;燒燙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未調敷。(生藥搗爛泡酒,兌淘米水2杯,每次服1杯,每日2次);外用適量搗爛酒調敷患處。
  • 農村常見的「小刺果」,現在成種植首選,果實能祛風溼,很珍貴
    農村常見的「小刺果」,現在成種植首選,果實能祛風溼,很珍貴在農村裡經常能見到不同的植物,它們雜亂的生長在一起,雖然看上去植株都沒有什麼區別,但其實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很多的植物全身是刺。這種植物其實植株也很普通,在農村的路邊、荒地裡都能見到,在我們國家的分布範圍也很廣泛,它的果實上雖然都是倒刺,但是並不算扎人,反倒還有不少的用處。蒼耳的植株能長到一米左右,植株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以前就是農村裡常見的野草,現在更是被人工種植。
  • 千斤拔,見過嗎?能祛風溼,強腰膝,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
    祛風利溼,消瘀解毒。治風溼痺痛,慢性腎炎,跌打損傷,癰腫,喉蛾。《中華本草》甘;澀;平。祛風利溼;強筋壯骨;活血解毒。
  • 臭梧桐,又叫海州常山,花美,作用也美,祛風溼、通經活絡、止癢
    都能治能祛風溼,通經活絡。寒熱偏向不會太強,藥效沒有說非常強,適合慢慢調。無論寒涼或者溫熱引起的關節疼痛拘攣,肢體麻木,都可以用。可以單獨使用,也經常和豨薟草合在一起用。如果寒熱偏向比較明顯,可以根據情況配上祛風溼散寒的川烏、威靈仙、獨活或者配上祛風溼清熱的防己、秦艽、絡石藤。第二就是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