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2020-12-23 文化養生談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要說中草藥的特點,無疑就是它獨有的性味歸經之說,也就是四氣五味結合升降浮沉,由此決定了每一味中草藥的實際功用。

在浩瀚的中草藥寶庫裡,歷代醫家總結出很多赫赫有名的中草藥。尤其就「歸經」來評價的話,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中草藥都可以歸三兩條經絡。但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人體有十二經絡,中草藥裡,也有能入十二經絡的品類。

比較公認的能入十二經的中草藥,大致以甘草、艾葉、附子、大棗最為出名。但是,這四者之外,還有好幾種名氣可能略有不如、但實際卻又另有其「神奇」之處。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威靈仙就是其中之一。

威靈仙,有一個很有霸氣的別名叫做「鐵腳威靈仙」。從這個別名可以看出,威靈仙有強筋壯骨之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到:威靈仙性味辛苦而溫,最主足太陽膀胱經,而又善通十二經絡。而《海上集驗方》對威靈仙的描述是這樣的:

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並得清涼。

實際上,在歷代中醫的驗方裡,威靈仙雖然主要以「通經絡、祛風溼」的身份出現,但因為其「通行十二經絡」的特點,常有如下7個方面的運用:

1、祛風勝溼:這個應該算作威靈仙的「本職工作」,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一種用途。中醫所說的風溼,也就是風溼之邪阻滯經絡的一種證候。而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性味辛溫,算得上是大自然為人類祛風勝溼而量身定製。因此,「(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的風溼之證,一般常用到威靈仙。

2、寒溼咳喘:這個算是近代醫家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風寒、寒溼類型的「老寒喘」,常在辨證方藥裡配伍威靈仙。究其原因,應該也是取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辛溫走竄而能化散膠結老痰。

3、活血散結:儘管歷代醫家都將威靈仙歸納入「風溼藥」之類,但其辛香走竄之性,同時有很不錯的活血散結之功。比如古代加所說的「乳癖」,也即是現代科學所說的「胸部結節」之類的問題,威靈仙也常被用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通行十二經絡的緣故,當然也有不錯的疏通肝經氣血之能。

4、呃逆反胃:一般來說,在中醫辨證看來,呃逆之證常屬胃氣上逆、或者是肝氣犯胃所致。尤其某些比較頑固的呃逆證候,歷代醫家常在辨證方藥裡配伍威靈仙。取其辛溫走散之功,既有助於疏散鬱結之肝氣,又可以降下上逆之胃氣。

5、牙關掣痛: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很多人都有過牙痛的經歷,那個滋味真是誰有誰知道。威靈仙用於牙痛,尤其適合於風邪比較明顯的「掣痛」,也就是有牽扯、放射狀感覺的牙痛。《本草綱目》的做法是:取威靈仙一根直接含在痛處,痰涎出而痛即止。

6、各類石淋:中醫所說的「石淋」,其實和現代科學所說的「結石」差不多。《海上集驗方》認為,威靈仙疏宣五臟,還能「軟堅散結」。雖然其說「威靈仙軟石」之說有點過了,但威靈仙走竄之性、無所不達的特點,確實有「引藥直達病所」之功。

7、溫暖手足:經絡不通也是常見的一類證候,尤其手足遠端。經絡不通時,氣血周流必然有所不及,常有手足不溫的感覺。尤其冬天到了,這種手足發涼的感覺也就更明顯一些。因為威靈仙能通行十二經絡,且性味辛溫,適當運用威靈仙,能使人手足溫暖,四肢輕健。

總之,威靈仙是少數能通行十二經絡的中藥,雖然在大多數人眼裡,它就是一種「祛風勝溼」之品。但上述7點,都可以算作它的多種用途,我們了解一下,對於平素養生還是很有好處的。

參考文獻:《本草綱目》、《本草經疏》、《海上集驗方》

相關焦點

  • 山裡一物可養生,李時珍說它「補五臟調六腑」,見到記得挖回家!
    導讀:山裡一物可養生,李時珍說它「補五臟調六腑」,見到記得挖回家!其實,城裡人之所以愛到農村去採挖野菜,無非是覺得農村的野菜沒有使用化肥,也沒有打過農藥,吃著覺得更健康。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兜裡的錢是越來越多,對於身體的保養也就越來越注重了。
  • 朱燕中 | 皮部、筋經、經水、經別、經脈概念解釋
    目前大學教材《針灸學》中講述的經脈系統分布包括了十二經脈:十二經脈中包括手足三陽經,三陰經,統稱十二經脈。另外還包括十二皮部,十二經別,十二筋經。除了經脈系統外還有絡脈系統,有孫絡、浮絡、十五絡脈。另外還有奇經八脈系統,即所謂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經脈系統分布圖見表4-8-1。
  • 它是烹飪佐料,能消食、健脾胃、散風寒,李時珍說「闢不正之氣」
    比如有一物它是常見的烹飪佐料,也是廚房常有的食材,用它養生能消食、健脾胃、散風寒,李時珍說它「闢一切不正之氣」,但是華佗、李時珍有不同的見解,反對多吃。這一物就是香菜,在古時候的中原地區本沒有香菜,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香菜種子,之後因為它的味美,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時香菜被稱作「胡荽」,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用的這個名字,此外它還有芫荽、香荽、胡菜等其它叫法。用香菜養生的最早詳細記載是唐代的書籍《食本草》,並提出「利五臟、補經筋,主消谷能食、腸風」。
  • 此物可「通三焦,溫脾胃,除寒溼」,李時珍稱其為「純陽之物」
    但在中醫裡面,花椒其實還是一味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良藥,而且歷代的醫者對此物的評價也是很高的。比如在《名義別錄》之中記載到,花椒入藥可除「五臟六腑之寒溼,傷寒」,可見花椒在除體內寒溼的價值所在;而我們熟知的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對花椒更是做了詳細的記載,並說此物辛溫至極,乃是「純陽之物」,服之有「通三焦,溫脾胃,除寒溼」的良效。
  • 老書一本,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這本書的作者是歷史上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李時珍最大的成就,是其撰寫的《本草綱目》一書。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
  • 此物藥性猛烈,善走不守,入藥有宣通十二經絡之功
    威靈仙從其名字之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威猛之氣,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介紹威靈仙之名的時間則是這樣說到,「威者,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可見威靈仙在古代醫者的心目中還是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的。《開寶本草》之中則說威靈仙能「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飲,腰膝諸冷痛及折傷」。更有一些古代的醫者還認為威靈仙乃是「藥性猛烈之品,其性善走而不守,有宣通十二經絡之功」的良效。
  • 中醫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什麼?(附語音)
    我們再往下看,叫做會通六合。會通六合是什麼意思呢?會通六合講的就是把十二經脈,進行融會貫通,匯通的意思。在《素問吳注卷二》裡面註解為,「兩經齊至謂之會,一經相貫謂之通。」你看這些古人在書寫的時候也是有這種對仗工整的這種古意在這裡頭。「兩經齊至謂之會」,就是兩個經合在一起,叫做會,把一條經脈給他貫通了,叫做通。(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會通六合的意思。
  • 奇經八脈說
    奇經八脈說節選自《奇經八脈考》明·李時珍撰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
  • 十二經脈運行規律揭秘
    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被中國古代高士和民間方士視為醫學的大經大法,它闡明的尊生療疾之理,特別是對「十二經脈」的論述,為祖國傳統醫學的學術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直被後世奉為圭臬,迄今仍有效地指導著治病和養生。然而,由於古人的保守思想,在論述「十二經脈」時,卻隱瞞了四分之三的內容。
  • 《五臟》之六十二: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 經脈之十二經別
    十二經脈的分支,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具有「離,入,出,合」等特點的別行部分。十二經別根據其陰陽表裡的配合共分為六組,簡稱為「六合」,其中的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
  • 李時珍說它「暖脾胃,固大腸」,還譽「溫中土之陽,醒脾胃之氣」
    而有義務善於滋養脾胃,被李時珍稱作「肉果」,並說它「暖脾胃,固大腸」,它還被古人譽為「溫中土之陽,醒脾胃之氣」,用此物養生尤其善於溫暖脾胃而固腸道,醒脾胃之氣而除寒祛溼。這一物就是肉豆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肉、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肉果」,在兩千多年以前的著作《別錄》中就把肉豆蔻列為「上品」,並說它「主溫中,心腹寒,去臭氣」;其後的《藥性論》補充「主小兒吐逆」、「主宿食不消,痰飲」。
  • 四肢厥冷的迷思
    《傷寒論》中少陰病裡的但欲寐,四肢厥逆,便是少陰陰盛陽微之證。少陰陽微,陽氣不達四肢,故手足冷,甚者厥逆至肘膝,宜回陽救逆,四逆湯是也。亦有陽氣本不虛,或因肝氣不得疏洩,陽氣鬱於內,或因溼盛阻遏經脈,致陽氣不得暢行,亦見四肢不溫,甚則肢冷厥逆,此宜疏利,如四逆散、五苓散是也。
  • 一味祛風溼中藥既能祛風溼又能通經脈,號稱「大能通十二經穴」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味號稱能通十二經脈的中藥,它的名字叫路路通。那觀其名字我們也可以記住它的主要功效,路路通,大致可以理解為全身各路都能通。在祛風寒溼藥裡有好多常見常用的藥,如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伸筋草等等。臨床中這些常用藥效果也不錯。
  • 黃帝內經 •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第一
    餘欲勿使被毒藥(古人將可以治療疾病的藥物通稱為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翻譯】黃帝向岐伯問道:我撫愛萬民,供養百官,而徵收他們的租稅,很哀憐他們不能終盡天年,還接連不斷發生疾病。
  • 李時珍的故事
    然而,李時珍認為,品數太煩多,名稱也太雜,有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他以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於是「窮搜搏採、芟煩補闕」,歷經三十年,閱讀的書籍八百餘家,書稿訂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綱目》一書。  《本草綱目》增加藥物達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其餘各附釋為「目」,以補足與糾正藥物的原資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誤,將出產形色等詳細說明也。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2)
    (原文)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①,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譯文)岐伯說,五臟各有其自己的經脈,每條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條經脈各五個穴,共有二十五個腧穴。
  •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在中藥寶庫裡,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些名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名字,或者和某個具體的證候聯繫在一起。但真實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