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烹飪佐料,能消食、健脾胃、散風寒,李時珍說「闢不正之氣」

2020-12-12 淏先生說養生

俗話說「有爭議才有進步」,如果一貫的堅持傳統則是故步自封,對於事物的了解程度不斷地刷新才有了如今的科技文明,在養生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有一些養生之物甚至是常見的食材都存在一些爭議,換句話說就是它們有弊有利。

比如有一物它是常見的烹飪佐料,也是廚房常有的食材,用它養生能消食、健脾胃、散風寒,李時珍說它「闢一切不正之氣」,但是華佗、李時珍有不同的見解,反對多吃。

這一物就是香菜,在古時候的中原地區本沒有香菜,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香菜種子,之後因為它的味美,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時香菜被稱作「胡荽」,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用的這個名字,此外它還有芫荽、香荽、胡菜等其它叫法。

用香菜養生的最早詳細記載是唐代的書籍《食本草》,並提出「利五臟、補經筋,主消谷能食、腸風」。同時代的《食經》也提出「調食下氣」的說法,在唐代的時候,用香菜養生主要是用於幫助飲食的消化。

宋代在此基礎上對香菜的認知更加深入,比如《嘉祐本草》說香菜「消谷,主五臟,通心竅,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之氣,拔四肢熱,主痧疹、豌豆瘡不出」。

在明朝的時候,很多學者用香菜主要是取其「闢穢解毒」之功,比如吳瑞的著作《日用本草》說它「闢飛屍、鬼疰、蠱毒」,雖然這個言論偏於封建,但是也說明了香菜的「闢穢氣」之功。

同一時期的著作《本草綱目》認為香菜「能闢一切不正之氣;《食鑑本草》也說它「闢魚肉之毒」,因此古人吃魚、肉的時候放點香菜也並非僅為了調味,因為古時候的食材儲存不像現代那麼方便,尤其是暑夏。

在《醫林篡要》中又說香菜「升散陰邪,闢邪氣」;而孫思邈、華佗的言論也不得不提及,因為在孫思邈的著作《千金方》中提到香菜「不可久食,令人多忘」。

書中還引用華佗的話,說腋下有臭味、口中有臭味,吃香菜會加劇;而且說「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宿患」,還點明香菜屬於傳統的「發物」,因此金瘡損傷不能食用。

在當下,我們不僅總結古人對香菜的評價,還進一步探討,總結出十個字可以形容香菜,那就是「透疹,發散風寒,開胃消食」,因此根據它的實際養生用法以及益處分類可以從三個方面闡述。

一、用香菜養生可以透疹。

香菜有「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闢辟一切不正之氣」的特點,這句話是《本草綱目》的原文,因此痘疹不出的人用香菜可以發之,現代常用於麻疹的透發不暢。

香菜散風寒之力比較強,所以適合於風寒束縛於表而疹出不暢或者疹出又隱沒的人,單用即可,比如《太平聖惠方》中提到用切細的香菜放入沸騰的酒中,等待冷卻後祛除殘渣,噴在身上但不能盆在臉上,可以適合「疹而不出者」。

此外,用香菜與胡蘿蔔、荸薺同用煮水,適合疹未出而身熱、怕風、打噴嚏、口渴的人;香菜與蔥白、紫蘇、赤小豆搭檔煮水,適合風寒在表而疹出不暢較輕的人;如果疹不屬於風寒,而是屬於風熱,則需要辛涼解表的策略,可用香菜與菊花、連翹以及薄荷搭檔。

二、用香菜養生可以發散風寒。

香菜「闢一切不正之氣」,對於外感風寒的亞健康有很好的散風寒之功,而且香菜兼有化痰定嗽之功,適合於外感風寒而有的身熱、怕冷、咳、痰。

如果是外感風寒而頭中痛、鼻子不通氣,可用香菜與紫蘇、生薑一起煮水喝;如果風邪偏盛而沒有寒邪,可用胡荽、少量的飴糖,與米湯混合,待糖融化後喝。

三、用香菜養生可以健脾胃。

香菜的特點是「芳香,走脾胃,健運中焦之脾胃」,唐宋時期的本草類書籍很多此方面的實際應用記載,如果是用於開胃消食,單用即可,常用的方法是煮湯喝,還可以用之與香油、降有、醋以及食鹽涼拌後吃。

如果是沒有胃口、消化不好的人,可以用香菜與六神曲、陳皮以及生薑片搭檔,煮水喝即可;屬於胃中寒氣大而不消化、不思飲食的人,可用香菜與生薑、紅糖煮水喝。

脾胃虛弱而有此類亞健康的人,可用豬蹄子燉湯或者牛肉燉湯,後放香菜,用以滋養脾胃;而藏地的傳統的方法是用香菜與餘甘子搭檔,雖然與中醫文化的理論有所區別,但是用法相通。

如果是因為油膩的食物吃多了,從而食物積聚而胃中痛,可用新鮮的香菜搗爛取其汁,再加白蘿蔔汁,可以解油膩而消食。

值得一提額是,孫思邈說香菜不能多吃、常吃「令人多忘」的說法,雖然沒有直接的實踐作為支持,但是有時候「寧可信其有」,所以香菜好吃也別吃太多,一般來說乾燥的香菜以9至15克為宜,新鮮的香菜以30至60克為度。

再就是香菜用於透疹時,若果疹已經透出,或者尚未透出而有熱毒的人不要吃香菜;華佗說吃香菜有很多注意,也是有必要注意的,因為吃多了「昏目、耗氣」,且「損人精神」,還「發痼疾」,所以腋下有臭味以及金瘡破損的人不要吃香菜。

香菜的利弊是有一定爭議的,比如李時珍十分推崇,而孫思邈不建議多吃,因為香菜太常見了不能引起人們足夠的研究興趣,所以還沒有一個足夠的定論,望學者們有更好的見解可以補充。

相關焦點

  • 它是除溼良藥,善於「去中焦之溼而健脾胃,散風寒外邪而闢穢濁」
    蒼朮善於「去中焦之溼而健脾胃,散風寒外邪而闢穢濁」,因此不管是從除溼養生角度來講,還是從散邪闢穢來講,它都是一味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良藥。蒼朮的性味功效簡介:早在《神農本草經》開始,蒼朮便已經被醫者視為是上品之良藥。
  • 防治風寒這樣搭,潤肺化痰,止咳通鼻!
    化橘紅 化橘紅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利氣消疾,止咳、健脾消食等功效,有「南方人參」之稱。化橘紅更被李時珍譽為利氣、化痰、止咳功倍於它藥。 早在南宋時期,化州就已開始種植化橘紅,明清更是風靡全國。2012年,化橘紅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加完這4種佐料,暖身補腎有奇效!
    其實泡腳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的,如果說洗腳的水也能和,而且對身體還有奇效?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在瞎說,其實洗腳的水加入了這些佐料之後,對人體的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不僅可以暖身補腎,還有很多別的益處,專家就給大家介紹了這四種佐料。
  • 李時珍說它「暖脾胃,固大腸」,還譽「溫中土之陽,醒脾胃之氣」
    而有義務善於滋養脾胃,被李時珍稱作「肉果」,並說它「暖脾胃,固大腸」,它還被古人譽為「溫中土之陽,醒脾胃之氣」,用此物養生尤其善於溫暖脾胃而固腸道,醒脾胃之氣而除寒祛溼。這一物就是肉豆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肉、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肉果」,在兩千多年以前的著作《別錄》中就把肉豆蔻列為「上品」,並說它「主溫中,心腹寒,去臭氣」;其後的《藥性論》補充「主小兒吐逆」、「主宿食不消,痰飲」。
  •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要說中草藥的特點,無疑就是它獨有的性味歸經之說,也就是四氣五味結合升降浮沉,由此決定了每一味中草藥的實際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到:威靈仙性味辛苦而溫,最主足太陽膀胱經,而又善通十二經絡。而《海上集驗方》對威靈仙的描述是這樣的: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並得清涼。
  • 李時珍說它「上能鎮心,下能益肝」,還暖腎溫宮、助睡眠、溫肺寒
    只是熱水的雖然溫熱但是養生之力幾乎微乎其微,這類的養生之物還好有很多比它強,諸如常見的乾薑,還有一些溫熱之力十分強卻有毒的附子之類。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有一種石頭竟然也能入藥,且能「溫裡」,李時珍說它「上能鎮心,下能益肝」,孫思邈用它暖腎溫宮,還安神助睡眠、溫肺寒而祛痰。
  • 識藥丨蒼朮(zhú),名方「不老丹」的主藥,久曠之屋,焚它闢穢
    《鄧才筆峰雜興方》中「蒼朮膏」健脾胃、駐顏、補虛損,大有功效。《劉松石保壽堂方》的「少陽丹」:蒼朮1斤為末,熟桑椹20斤壓汁。和末為糊,待幹蜜丸,赤小豆大。每日3次,每服20粒,酒服。變白還童。民間端午節除用艾葉、菖蒲懸掛外,還用蒼朮、白芷焚燒殺滅蟲蛇,芳香闢穢,勝四時不正之氣。久曠之屋,宜焚燒此物而後入住,是養生保健之妙法。
  • 冬天,遇到它我絕不錯過,做成小零食,開胃消食,助你瘦回S碼
    冬季天氣寒冷,受溫度影響人的食慾都不太好,可是不吃東西怎麼行呢,冬天人的免疫力差,如果不能從食物裡獲取營養,人體沒有足夠的能量維持免疫系統的運行,人就容易生病,冬天,遇到它我絕不錯過,做成小零食,開胃消食,助你瘦回S碼!
  • 這裡有良藥除溼闢惡、「蕙質蘭心」
    這裡有良藥除溼闢惡、「蕙質蘭心」 2020-06-05 0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時珍與「假冒白素貞」的軼事,emmmm……
    白花蛇又名蘄蛇、褰(qian)鼻蛇、金錢蛇,為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幼蛇除去內臟的全體,是李時珍故鄉蘄春著名的特產,它與蘄龜、蘄竹、蘄艾合稱為「蘄春四寶」。白花蛇是名貴的傳統中藥,自古就是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
  • 俗稱「牛甘果」,李時珍說「服之輕身不老」,長在路邊少人識
    果肉又酸又苦,俗稱「牛甘果」,李時珍說「服之輕身不老」,長在路邊少人識。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小孩子來說,接觸到最多的就是各種植物,不管是在田邊路旁,山林溝坡,都有各種植物生長。在農村常見的野果中,味道不是甘甜如蜜就是清脆爽口,而如果是說到吃起來先苦後甜的野果就比較少見了。少見不等於是沒有,這種野果就是餘甘果,個頭只有指頭肚大小,看著美味可口而吃起來卻又酸又苦,鄉下小孩看了嫌棄,殊不知價值珍貴,現在9元一斤有人收。
  • 大理賓川一男子種植罌粟用於烹飪佐料,結果著了
    經依法審查查明  2019年12月,被告人王光輝將向他人購買的罌粟種子種植於賓川縣力角鎮**村委會**莊村***自家梨園內,準備待罌粟果成熟後用於烹飪佐料,罌粟杆用於飼養家畜。2020年4月4日,被告人王光輝種植的罌粟植株被賓川縣公安局力角派出所民警現場查獲並予以強制剷除,經清點共計7144株。
  •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
    此物有南北之分,李時珍說它「發表而又和裡,清熱卻又昇陽」。在中藥寶庫裡,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些名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名字,或者和某個具體的證候聯繫在一起。但真實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
  • 此物被李時珍譽為「純陽」,尤善溫散脾胃寒邪,主邪氣咳逆,殺蟲
    俗話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句話出自首部養生典籍《黃帝內經》,而我要補充一點,我們常用的烹飪調味品不在此列,但它們的養生益處卻不能忽略。比如有一物就是廚房中的必需品,每家每戶都有,在廚房的地位不亞於油鹽醬醋,此物被李時珍譽為「純陽」,養生特點是「無處不達,上能溫肺散寒,中能暖脾除溼,下能潤腎之相火元陽」,尤其善於溫散脾胃中的寒邪,主肺中邪氣咳逆,還能殺蟲。這一物就是花椒,花椒中有外皮和黑色的種仁,而養生用的是它的乾燥外皮。
  • 火主百病,以火為藥【李時珍《本草綱目•火部》釋】
    時珍曰∶桑木能利關節,養津液。得火則拔引毒瓦斯,而祛逐風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抱樸子》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藥力,除風寒痺諸痛,久服終身不患風疾故也。藏器曰∶桑柴火灸蛇,則足見。 炭火(《綱目》)【集解】時珍曰∶燒木為炭。木久則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無生性也。
  • 再造散
    2.用以治療老年人感冒、風溼性關節炎等病,證屬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者。注意事項:若血虛感寒或溼溫初起均不可使用本方。【文獻摘要】    《成方切用》:「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之無汗,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羌、防、芎、細發其表邪,加芍藥者,散中有收,且能滋調營衛,為諸陽藥取汗之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