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電視臺的誕生和成長
文/陳洪明
建國以來,息縣的廣播事業從收音站到廣播站不斷發展。到了1974年,站址從城關新華街遷至縣政府招待所東邊,蓋起了機房、播音室、會議室、辦公室、編輯室和職工宿舍,1975年初廣播站升格為廣播事業局,各鄉鎮陸續建起了廣播站,實現了村村通廣播,大部分住戶都安裝了廣播喇叭,聽廣播成了人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但是,只能聽聲音,不能看圖像。為了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建立電視臺列入了廣播局的工作日程。
建電視臺得有機器、機房、接收和發射信號的電視塔。1975年底購置了一臺浙江淳安生產的彩色電視轉播機,還建了機房。然而,要建立四五十米高的電視塔卻成了一大難題。當時沒有圖紙,沒有經驗,經費短缺。1976年初我們找時任縣化肥廠廠長的張世民同志聯繫,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採用化肥廠輸送水和汽的鋼管作為電視塔身,讓工人們把長2到6米,直徑30到60釐米的鋼管兩頭焊上連接盤,打上眼,用螺栓連接起來,就成了上細下粗的塔身。
然而,要把幾噸重的塔身立起來談何容易,化肥廠安裝隊接受了這項艱巨任務。他們把幾百斤重的雙層雙排天線焊接到第一根鋼管上,栓上八根纜繩,由八個工人在四周拉著,起重機把鋼管吊起抬高,拉繩的工人一點一點地放鬆纜繩,保持鋼管處於直立狀態,然後從下面連接第二根鋼管。如此一根根連接,塔身不斷增高,安裝難度也不斷增大。在安裝到30米左右的那天,天空不時飄著細雨,安裝隊葉克富隊長手拿喊話筒,指揮著工人們照樣施工。由於四周纜繩拉得緊,起重機把塔身往上抬,加上鋼管強度不夠,造成塔身彎曲,只聽咔嚓一聲,塔身斷成幾節。好在四周有纜繩拉著,斷了的鋼管散落在塔座邊方圓五、六米的地上,有驚無險,實為不幸中的萬幸。
接受了這次教訓,我們又和化肥廠聯繫,把斷了的鋼管細的換成粗的,彎的換成直的,薄的換成厚的,重新加工。安裝隊仍按上次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安裝,終於把48米高的電視塔組裝起來了。三層斜拉鋼絞線伸向四方,把塔身牢牢地固定起來,蔚為壯觀,成為當時縣城最高的建築物。
電視塔建成後,接收西北方向大洛山的電視信號,轉播中央電視臺的節目。那時,廣播局有一臺彩色電視機。每到夜晚,四周的居民紛紛到會議室看電視。人們讚賞中央臺新聞節目主持人趙忠祥、邢質斌口齒伶俐、字正腔圓;讚嘆電視劇《加裡森敢死隊》情節曲折、緊張驚險;為縣城有了電視轉播臺、能看到電視節目感到由衷的高興。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1987年轉播臺開始接收潢川付店電視信號,轉播河南電視臺節目。1989年5月,按照縣領導的指示,由保險公司贊助,縣委新聞通訊科購置了攝像機、錄像機、顯示器等攝像器材,開始攝製《息縣新聞》和《潮湧息州》等專題節目,在電視轉播臺播放,轉播臺才真正成為可以自辦節目的電視臺。
1997年初,廣播局遷至縣城東北角五一水庫西岸,建起了120米高的拉線電視塔,又添置了手提式攝像機、編輯機、字幕機和大功率發射機,自辦節目質量也不斷提高,電視信號覆蓋全縣和周邊縣部分鄉鎮。接著,又建成了有線電視網絡。1997年6月香港回歸前夕,崗李店鄉在澳門做生意的企業家張萬成先生捐資20萬元,用於有線臺設備更新和線路整理,轉播頻道由10多個增加到40多個。
2016年初,電視臺從廣播電視局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機構。2019年底,臺址遷至東城新區,架設了自立式廣播、電視發射塔。塔高160米,在鱗次櫛比的樓房之中高高聳立,雄偉壯觀。夜晚,塔身上的霓虹燈閃閃發亮,變化出各種色彩,成為縣城的一大靚麗景觀,被人們暱稱為「息縣小蠻腰」。電視臺除播發息縣新聞外,還開辦了平安息縣、掌上息縣等視頻以及1044調頻廣播節目,能現場直播大型會議、儀式、文藝演出實況,並開通了微信公眾號,讓全縣、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電視觀眾,都能隨時隨地通過網際網路從電腦、電視機或手機上看到息縣電視新聞。電視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力地配合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息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