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畫屬滑縣木版年畫中的獨像中堂,高45釐米、寬28釐米左右,民間稱之為「大獨座天」。畫的主人翁為玉皇大帝,左側為楊戩,右側為趙公明。畫幅下端左為瘟神,右為劉亭。畫面中的玉帝峨冠博帶,端坐神壇,面容和藹,儀態優雅。畫的兩側看著像是一副對聯,似字似畫,只怨本人才疏學淺,不識何物。畫的上楣有「如在其上」四個字,本人理解為:玉皇大帝無處不在,你的一言一行都要守規守矩。
崇拜玉皇大帝是民間的普遍現象。道教認為:玉皇大帝統御萬物,主宰宇宙,為天界至尊之神。簡而言之:玉皇總管「天上、地下、空間」三界, 「四方、四維、上下」十方,「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四生, 「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六道的一切陰陽禍福。
滑縣民間稱玉皇大帝為「天爺」、「老天爺」。也有人認為玉皇大帝與「天爺」並非一人。但兩者的生日,同為正月初九;傳說中兩者的職能,也沒大的區別。由此可以認為,二者為同一神,無非就像一個人兩個名稱而已,「玉皇大帝」是其道教的名稱,「天爺」是其民間的名稱。春節期間,農村普遍張掛玉皇大帝神像。
玉皇大帝作為天地間諸神的最高統治者,是如何產生到呢?其實,相對其他諸神的產生,玉皇大帝要晚一些,他的圖像從唐朝才開始出現。也就是說,從唐朝開始,玉皇大帝的形象逐漸才有點眉目。
在唐朝以前,各地區道教界的神位及排序沒有一個統一的說辭,直到唐代統治者把道教立為國教後,當時一些道教上層人物認為,人間既然有皇帝,天上神道也應有一位最高的主宰者,於是便有了玉皇大帝。古書《玉皇本行集經》還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傳說:
說古時候有個國家叫「光嚴妙樂國」。國王名叫掙德時王,他因年老乏嗣,曾多次祈求太上老君賜個兒子繼承王位。結果皇后夢見太上老君抱一嬰兒送入宮中,從此皇后懷孕,於丙午年正月初九那天生下一子。只是生下來的這位王子對皇位不感興趣,熱衷於論道修真。他散盡家財,救民苦難,度化眾生,最後歷3200劫,最終升天做了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