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會人員合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本次學術論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批覆,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的「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系列活動的專項學術研討。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嘉賓有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郭勇,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中國手藝網、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綿竹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領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西南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年畫學者,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等校內各單位領導以及年畫傳承人和媒體記者朋友。
會議現場
上午9點,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黃宗賢教授主持。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郭勇,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中國手藝網總裁常會學,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副處長季昆,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李賓先後致辭,研討會正式開始。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黃宗賢教授主持會議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發言
中國手藝網總裁常會學發言
本次研討會分為三大版塊,在研討會的籌備中,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藝術學院李振宇教授注重年畫的學術文脈梳理與現當代創新實踐相結合,將「激活」、「衍生」作為年畫研究時代性和非遺傳承活態性的學術主題,探索跨學科年畫研討的學術新格局。
第一版塊主要討論年畫的本體研究,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研究員、著名藝術批評家魯明軍博士擔任學術主持。天津大學副教授王坤博士以《年畫「釋義」》為題對年畫的源流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李炅博士以《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為題進行了學術探究;成都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冬博士以《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為題進行了研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張建兵則以《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為題從技術史變革的角度對年畫的產生進行了梳理。
天津大學副教授王坤博士發言
第二版塊討論年畫的中外比較和年畫流變研究,由王坤擔任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副研究員劉瑩以《「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之比較》為題進行比較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邰高娣以《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進行了個案分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李振宇教授以《民俗、圖像、傳播——傳統年畫緣起與流變》為題對年畫的緣起和流變提出自己的學術思考。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振宇發言
第三版塊探討年畫的現代活化和創新實踐,由李振宇擔任學術主持。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以《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為題,具體分析了「年畫振興系列活動」傳播案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年畫傳奇》總導演、製片人許偉,圍繞紀錄片簡介、年畫動畫進大屏、線下推廣計劃三個方面進行分享,提供年畫傳播新思路。四川大學壁畫研究中心負責人侯汝軍老師以《非遺在四川大學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以新概念年畫創作為例》為題進行了思考探究。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西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設計研究中心負責人蔡端懿博士以《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思考——以年畫設計創新為例》為題探索傳統文化與工藝的自生創新發展規律。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李賓以《中國傳統繪畫裡的「年味」與「酒味」》為題進行了分享,此外,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支持了本次學術研討活動。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年畫傳奇》總導演、製片人許偉發言
研討會的學術點評環節由黃宗賢主持。他認為這次研討成果不但豐富了年畫的學術內涵,更拓展了藝術史的研究廣度。隨後,黃宗賢邀請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對本次研討會進行學術點評。
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發言
項兆倫在發言中說,這次研討會有相當的信息量與學術價值。與會學者和專業人士對年畫來龍去脈的深入剖析,對文化交流與年畫演變關係的仔細梳理,對傳統形態融入當代生活的豐富探索和實踐,都值得在更大範圍讓更多傳承者了解和分享。他談到,年畫重回春節是年畫振興的重要標誌。經過這幾年的倡導和實踐,年畫正在以傳統印記融入當代審美的形態回到春節,重新走進千家萬戶。年畫的振興,是傳承與創新有機聯繫的生動印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項兆倫說,逢年過節張貼和張掛祈福納祥的畫,以此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並為此開展各種創作、印製、銷售和購買年畫的活動,這樣的文化習俗或傳統,是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所在。保護年畫這一非遺事項,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護創作年畫、製作年畫、使用年畫、分享年畫的文化傳統和氛圍,而不是去人為規定傳承人只能用什麼材料、什麼工具、什麼樣式生產年畫。年畫是過年之畫,年代之畫。「年年歲歲人不同」,年畫應當具有、也應當被賦予時代的特徵。年畫的振興,離不開年畫題材對時代的反映,離不開豐富的創作。我們應當尊重年畫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表達的權利,鼓勵年畫傳人畫生活,把對時代的感悟融入年畫創作;鼓勵年畫傳人學藝術,學設計,從其他門類中廣泛汲取營養,提高年畫作品的表現力,提高年畫元素的轉化能力。
同時項兆倫強調,在非遺研究中要注意準確使用相關的學術概念。比如,「非遺文化」的提法是不準確的。因為「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面再加上「文化」兩字,就不通了。再比如,「非遺產業」這一類提法也要特別慎重。非遺中的傳統工藝從來就是生產性的,在農業時代有的還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但除了傳統工藝,非遺中還有大量項目是非生產性的,是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上的,像民間的禮儀信俗等,這些就不是產業。又比如,在文創中使用非遺的元素,與傳承非遺也是有區別的。在文創中使用非遺的元素,有利於提高非遺的可見度,也可以增加傳承人群的收入,增強非遺的傳承能力。但每一個非遺事項都是包含了相應的實踐、觀念、知識和技藝,以及所需工具、所呈現形態、所實踐場所的文化現象的整體。從某項文化傳統中擇取一些元素加以使用或傳播,還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傳承非遺。
最後,主持人黃宗賢感謝項兆倫的精彩點評和對與會研究者的熱情鼓勵,最後他宣布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重點工作任務,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系列活動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手藝網、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活動旨在大力彰顯年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力量,推動年畫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探索形成傳統工藝項目振興的有效模式和路徑。
回顧閱讀
「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啟動
中國人的年畫到底有多野?
中華節氣菜 | 大雪·我們一起來吃「臘」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