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2020-12-14 中國手藝網

參會人員合影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中國手藝網、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承辦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2月5日成功舉行。本次學術論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批覆,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的「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系列活動的專項學術研討。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嘉賓有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郭勇,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中國手藝網、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綿竹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領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西南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年畫學者,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等校內各單位領導以及年畫傳承人和媒體記者朋友。

會議現場

上午9點,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黃宗賢教授主持。四川大學黨委副書記郭勇,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中國手藝網總裁常會學,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副處長季昆,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李賓先後致辭,研討會正式開始。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黃宗賢教授主持會議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發言

中國手藝網總裁常會學發言

本次研討會分為三大版塊,在研討會的籌備中,四川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藝術學院李振宇教授注重年畫的學術文脈梳理與現當代創新實踐相結合,將「激活」、「衍生」作為年畫研究時代性和非遺傳承活態性的學術主題,探索跨學科年畫研討的學術新格局。

第一版塊主要討論年畫的本體研究,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研究員、著名藝術批評家魯明軍博士擔任學術主持。天津大學副教授王坤博士以《年畫「釋義」》為題對年畫的源流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李炅博士以《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為題進行了學術探究;成都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冬博士以《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為題進行了研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張建兵則以《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為題從技術史變革的角度對年畫的產生進行了梳理。

天津大學副教授王坤博士發言

第二版塊討論年畫的中外比較和年畫流變研究,由王坤擔任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副研究員劉瑩以《「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之比較》為題進行比較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邰高娣以《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進行了個案分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李振宇教授以《民俗、圖像、傳播——傳統年畫緣起與流變》為題對年畫的緣起和流變提出自己的學術思考。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振宇發言

第三版塊探討年畫的現代活化和創新實踐,由李振宇擔任學術主持。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以《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為題,具體分析了「年畫振興系列活動」傳播案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年畫傳奇》總導演、製片人許偉,圍繞紀錄片簡介、年畫動畫進大屏、線下推廣計劃三個方面進行分享,提供年畫傳播新思路。四川大學壁畫研究中心負責人侯汝軍老師以《非遺在四川大學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以新概念年畫創作為例》為題進行了思考探究。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西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設計研究中心負責人蔡端懿博士以《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實踐與思考——以年畫設計創新為例》為題探索傳統文化與工藝的自生創新發展規律。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總經理李賓以《中國傳統繪畫裡的「年味」與「酒味」》為題進行了分享,此外,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支持了本次學術研討活動。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年畫傳奇》總導演、製片人許偉發言

研討會的學術點評環節由黃宗賢主持。他認為這次研討成果不但豐富了年畫的學術內涵,更拓展了藝術史的研究廣度。隨後,黃宗賢邀請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對本次研討會進行學術點評。

文化和旅遊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發言

項兆倫在發言中說,這次研討會有相當的信息量與學術價值。與會學者和專業人士對年畫來龍去脈的深入剖析,對文化交流與年畫演變關係的仔細梳理,對傳統形態融入當代生活的豐富探索和實踐,都值得在更大範圍讓更多傳承者了解和分享。他談到,年畫重回春節是年畫振興的重要標誌。經過這幾年的倡導和實踐,年畫正在以傳統印記融入當代審美的形態回到春節,重新走進千家萬戶。年畫的振興,是傳承與創新有機聯繫的生動印證,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項兆倫說,逢年過節張貼和張掛祈福納祥的畫,以此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並為此開展各種創作、印製、銷售和購買年畫的活動,這樣的文化習俗或傳統,是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所在。保護年畫這一非遺事項,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護創作年畫、製作年畫、使用年畫、分享年畫的文化傳統和氛圍,而不是去人為規定傳承人只能用什麼材料、什麼工具、什麼樣式生產年畫。年畫是過年之畫,年代之畫。「年年歲歲人不同」,年畫應當具有、也應當被賦予時代的特徵。年畫的振興,離不開年畫題材對時代的反映,離不開豐富的創作。我們應當尊重年畫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表達的權利,鼓勵年畫傳人畫生活,把對時代的感悟融入年畫創作;鼓勵年畫傳人學藝術,學設計,從其他門類中廣泛汲取營養,提高年畫作品的表現力,提高年畫元素的轉化能力。

同時項兆倫強調,在非遺研究中要注意準確使用相關的學術概念。比如,「非遺文化」的提法是不準確的。因為「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面再加上「文化」兩字,就不通了。再比如,「非遺產業」這一類提法也要特別慎重。非遺中的傳統工藝從來就是生產性的,在農業時代有的還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但除了傳統工藝,非遺中還有大量項目是非生產性的,是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上的,像民間的禮儀信俗等,這些就不是產業。又比如,在文創中使用非遺的元素,與傳承非遺也是有區別的。在文創中使用非遺的元素,有利於提高非遺的可見度,也可以增加傳承人群的收入,增強非遺的傳承能力。但每一個非遺事項都是包含了相應的實踐、觀念、知識和技藝,以及所需工具、所呈現形態、所實踐場所的文化現象的整體。從某項文化傳統中擇取一些元素加以使用或傳播,還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傳承非遺。

最後,主持人黃宗賢感謝項兆倫的精彩點評和對與會研究者的熱情鼓勵,最後他宣布本次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重點工作任務,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系列活動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手藝網、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活動旨在大力彰顯年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力量,推動年畫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探索形成傳統工藝項目振興的有效模式和路徑。

回顧閱讀

「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啟動

中國人的年畫到底有多野?

中華節氣菜 | 大雪·我們一起來吃「臘」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在濰坊舉行
    為推動傳統年畫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年節氛圍,走進千家萬戶,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12月16日,「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在濰坊市舉行。「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系列活動是經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手藝網、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年畫盛會。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夏明月: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堅守者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記者探訪了周家口古鎮的老手藝——周家口木版年畫。這是一門融合雕刻術、印刷術、畫技為一體的老手藝,在當年周家口古鎮的眾多老字號木版年畫店鋪中,如今僅剩夏明月一家的「仁和長」老字號了。
  • 跟著特產走·中國湖南 灘頭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與傳承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以濃鬱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大量印版在文革中被焚毀、破壞,部分藝術價值較高的印版偷偷地被文物商人買走,甚至偷運出境,有的已失傳。這一現象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極度重視,縣文化部門開始培育恢復年畫市場,對灘頭木版年畫進行了全面普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開始對年畫進行包裝設計,開發微縮版本年畫品種。灘頭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首批搶救保護工程,正式列入了國家社科特別委託項目。
  • 寧夏中衛:鄉村木版年畫裡的「傳統年味」
    年畫,便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的民間藝術之一,也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2月16日,記者來到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關莊村探訪78歲的鄉村年畫手藝人張克勤老人,感受年畫的魅力。          張克勤正在展示他製作的木版年畫走進張克勤老人的家,冬日溫暖的陽光灑在工作檯上,老人正在整理著年前印刷好的文財神年畫像。
  • 樣式匱乏:聊城木版年畫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但聊城木版年畫傳承人如果離開居住的村落,也就失去了傳承的區域基礎,而留在居住的傳統村落中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重要機會,其在整個村落經濟結構中的位置呈現下滑之勢。在對美好生活嚮往和村落經濟結構變化的雙重影響下,聊城木版年畫的傳承隊伍愈加不穩定。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即與中國明清繪畫有著緊密聯繫。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同樣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都是由人民大眾創造、使用和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由於浮世繪與木版年畫在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在東方世界裡交相輝映。
  • 年畫裡的「考神」
    佛山木版年畫《狀元及第》 劉鍾萍《狀元及第》是佛山木版年畫中非常獨特的作品,寓意狀元高中,加官晉爵,富貴一生。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劉鍾萍將年畫諸神放到現代語境中,用「諸神復活」的理念對年畫寓意做了年輕化的演繹,這幅《狀元及第》年畫就成了新時代的「考神」,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試中,人們都想來請上一張,以護佑逢考必過。
  • 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節前產銷兩旺
    1月12日,顧客在河北省武強縣的一家年畫銷售點選購武強木版年畫產品。 隨著春節的臨近,武強木版年畫進入銷售旺季,年畫作坊內一片繁忙景象,年畫藝人忙著製作、銷售年畫,保證年畫市場的供應量。2006年,武強木版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立春與年畫中的春牛圖
    到了唐宋時期為立春日鞭土牛,宮中也舉行由皇帝主禮的「鞭春」儀式,市民們則紛紛上前搶奪春牛等物,以兆利市。從此,「鞭春牛」不僅作為一項重要的節俗延續下來,而且還衍生出春牛圖。早期,民間出現一種雕版刻印的春牛圖,作為一種用來預測當年降雨量及農事收成的圖鑑出現在通勝(通勝就是舊時的黃曆)或萬年曆內頁。後來民間年畫藝人將這一題材巧妙地運用於年畫創作,並附上四時節氣表,形成具有歷畫性質的春牛圖。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城市記憶丨木版年畫的堅守者——王振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楊振勇 通訊員 宋海存 棗莊報導6月13日,在滕州市荊河街道王樓居,滕州木版年畫第11代傳承人和滕州市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振軍,正在家裡雕刻印刷木版年畫,並教授外孫劉治賢學習木版年畫印刷技術
  • 以畫過年——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民眾有以畫過年的民俗,鳳翔木版年畫因此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民眾生活、先秦民俗遺風的縮影,其藝術風格在北方年畫中也極具代表性。宋、元時期鳳翔木版年畫為單色印畫,至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套色木刻印刷,但人物開臉和鬚髮染色採用手工繪製,這種方法延續至今。
  •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齊聚蘇州美術館 80幅精彩作品亮相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為城市增添文化色彩。展覽現場年畫最早是以門神形式出現,漢代文獻中已有門神畫的記載。
  • 年畫裡的「灶神」
    傳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貼「灶神」年畫。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灶神的原型從古至今紛繁複雜、說法不一,有灶神是火神祝融、炎帝演變而來的說法,還有灶神名張單、蘇吉利,以及灶神是女性的說法。
  • 年畫「圈粉」,山東手藝人這樣「返本開新」
    與銷售市場的火爆相比,還有一件事更有成就感——由公司立項的《畫說黨史 百年輝煌》原創木版年畫集日前已經創作完成。《畫說黨史 百年輝煌》(部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年畫有豐富的表現力,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聯繫。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展現這段光輝歷史,我們認為年畫應該在場。
  • 全國年畫行業首部地方性法規施行近一年,提振了行業文化自信
    2019年年末,在山東濰坊舉行的全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上,綿竹市代表四川省,圍繞綿竹年畫保護立法及非遺保護工作發言,獲得與會人士的高度評價,得到了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要領導給予的高度肯定。條例提振行業發展信心、激發和釋放行業活力的作用迅速顯現。
  • 為白衣天使送祝福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走進高新區人民醫院
    1月10日下午,應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的邀請,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讓桃花塢木版年畫走進生活」系列活動走進醫院,給醫護人員帶來了一場觀摩和體驗活動。從而使他們提前感受到新春的喜悅和樂趣。同時加深他們對蘇州和江南優秀文化的熱愛,營造庚子新年快樂祥和的氛圍做好準備。
  • 山西過年必備的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晉南木版年畫 遠在10世紀的宋、金時期,晉南臨汾一帶的造紙、刻板、印刷業已相當發達,成為民間年畫有名的產地。主要產地有平陽(今臨汾)、浮山、絳州等府縣,統稱「平陽年畫」, 可與天津「楊柳青年畫」相媲美,主要行銷於山西、陝西、內蒙、甘肅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