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攝影 郝飛
在深圳市南山區,坐落著全國首個以人才命名的主題公園。入園處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創新驅動實際是人才驅動。」
近年來,深圳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動作頻頻。其中之一,就是組建成立全國唯一一個由事業單位轉制為全資國企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深圳市人才集團。
這個「城市HR」,如何展開搶人姿勢?8月11日,記者採訪了深圳市人才集團董事長幸輝。
怎麼搶人?
深圳從靠工資吸引人才,到靠政策吸引人才,再到靠服務吸引人才
廣東中泰家具公司工會主席程祖彬還記得,20多年前,從四川瀘縣老家來到珠三角打工時,「深圳市人才大市場是傳說中最好找工作的地方,這也是全國首家有固定場所的人才市場。」
深圳人才大市場的運營方,是1984年成立的深圳首家專業人才服務機構: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經過再次裂變,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等10多個機構組建成立深圳市人才集團。
「現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出人才政策,競爭非常激烈。」幸輝說,深圳優化重構人才政策,特別是針對國際人才推出系列政策,以全球視野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在深圳市人才集團成立當天,集團旗下的深圳千裡馬國際獵頭有限公司同步成立。在幸輝看來,這是服務深圳國際化高端人才發展戰略的舉措,「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深圳的『城市獵手』。」
「城市獵手」主要提供兩大服務板塊,一是結合深圳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範圍內引進高端人才並建立全方位優才品質服務體系;二是為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上市公司、高潛力成長性企業提供從高端獵聘到人才引進、人才測評等全產業鏈的人才服務。2018年起,該公司為來深圳的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提供包括政策諮詢、高層次人才認定、申報獎勵補貼等服務。
同時,「城市獵手」還搭建人才大數據智能化服務平臺,實現人才地圖、人才導航、人才評估和人才交易功能,形成精細化的整體人才服務解決方案。
幸輝介紹,近日,深圳市人才集團優化了組織架構,撤銷合併了多個部門,成立大客戶部服務重點客戶。集團將通過投資併購等手段,快速實現區域擴張,並跟隨國資海外平臺在全球重點城市布局。「全國各地都出臺了人才政策,深圳從靠工資吸引人才,到靠政策吸引人才,再到靠服務吸引人才。」幸輝說,深圳引進人才的優勢,就是為人才創造更廣闊、更優質的平臺,「而深圳市人才集團也希望依託平臺優勢,力爭3至5年內實現打造人力資源百億集團的目標。」
搶什麼人?
除了高端人才,「無用之才」也很搶手
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們在佛山探訪機器人餐廳時,注意到一個現象:餐廳中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例如餐盤通過雲軌「從天而降」等,都來自於一群外行——非機器人、非餐飲相關專業人士。
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副總經理肖然,學的是電影,之前在北京做電影製片。吸引他來到佛山的,是一份沒有限定條件的人才培養計劃——先做地產營銷,然後「意外」成為機器人餐廳的負責人。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看似「無所適用」,其實廣納人才,「不限定用處」,是一種創新的人才觀。用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人才,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宜居的一種體現,也由此吸引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環」。
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採訪時我們得知,大橋當時關鍵的技術難題,解決思路來源於醫藥膠囊的「跨界創新」。「不光有工程專業技術人員,還招引各種專業人才進行碰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綜合事務部副部長丘文惠說。
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在胡剛看來,包容開放的環境是高品質宜居的應有之義,才能吸引多元人才聚集,帶來創新的「化學反應」。「大灣區很多城市對大學畢業生吸引力很強,城市圈越大、越多元,創新生產的效率就會越高。」
怎麼服務?
下繡花功夫,人才服務要跑在需求前
在深圳龍崗區華為總部坂田基地參觀時,我們發現,深圳市人社局在這裡專門設置了一個人才服務站。深圳市人社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除華為外,該局還在富士康、大學城等地設立專門的人才服務站,相當於人社局的移動辦公點,靠前服務。
每個服務站的服務內容與方式不盡不同。如華為公司,科研專家、高精尖技術人才數量多、工作忙,對業務辦理時效要求高,服務站就重點提供人才引進批量受理、職稱證書代領等特色服務;富士康集團的下屬企業遍布全市6大園區,有近18萬名員工,人才結構多以一線技術操作類員工為主,服務站就重點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術資格晉升等一站式服務。
精細化的人才服務不僅體現在政務部門,企業也如此。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很多企業面臨減員壓力時,廣東格蘭仕集團卻「逆勢」招聘1.4萬人。為更好服務人才,格蘭仕將人力資源部從1個增設為5個,細分功能,分別服務生產、科技研發等不同領域的員工。
「這樣的舉措,讓人才服務更精準、更精細。」格蘭仕集團企劃部部長遊麗敏介紹,對於應屆大學畢業生,格蘭仕集團今年採取分批報到,以確保精細對接,同時入職培訓也更精細,從常規的產品、品牌、企業文化到產業鏈知識逐項培訓,「這樣他們就會輕鬆融入新環境,在企業發揮最大價值。」遊麗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