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言的理財產品暴雷,到直播翻車被中消協點名,「遺世獨立」走傳統文化路線的汪涵,有點流年不利。
3月份剛得了「先進個人」獎,如今負面一出,光環都黯淡了幾分。37萬人被騙230億,可不是個小數目。
站在旁觀者角度,翻看汪涵的成長經歷,讀著他的採訪和書籍,忽然意識到,那些性格細微之處早就為如今的情境埋下伏筆。
世間哪有什麼偶然,不過是化了妝、戴了面具的必然。
一、自詡江湖兒女,生性頑劣憨直
1974年4月7日,白羊座的汪涵,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被爺爺賜名「汪建剛」,透著一股工人階級憨厚樸實的剛強氣質。
直到多年後參加工作,才改成了透著文化氣息的「汪涵」。
他的爺爺是上海人,家道殷實,底子不薄。為了躲避戰亂,才逃到了蘇州,娶了當地的奶奶,在姑蘇城裡安身立命。
夫妻倆生下了一個兒子,成年後和一個湖南女子結為連理,那便是汪涵的母親。
後來的汪涵常說自己是一個「江湖兒女」——江蘇和湖南的混血兒。
既然是「江湖兒女」,肯定不安分,起碼也是個淘氣包。
小時候的汪涵,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最大的愛好就是鑽防空洞、打彈弓槍戰。而這些遊戲在同學中並不流行,因此他的朋友不多,只有幾個鐵桿損友。
汪涵的父母是雙職工,整天忙於工作。父親抽空管教,頂多就是打兩下。但又不能天天打,對汪涵並沒什麼威懾力。
在學校的汪涵,走得是「蔫兒壞」路線,經常上著上著課,就從教室裡溜出去玩一圈,然後溜回來,老師甚至都沒有發現。
沒有嚴格的管教和束縛,兒時的汪涵稱得上「頑劣憨直」,做過太多人嫌狗厭的事情。
放在平房在門外的鹽菜罈子,他們偏要偷偷把鞭炮丟在裡面,搞惡作劇。拿著彈弓槍無所事事,就瞄準別人家廚房裡的燈泡發射石子。有人在防空洞裡儲藏了很多香蕉,汪涵就畫了「藏寶圖」,和損友們幹起了「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行徑。
「壞小子」們鬧內訌,相互開戰。汪涵的「憨」就吃虧了。
人家做彈弓子彈,暗中在芯子上纏一截銅絲,外面包上厚紙,汪涵的子彈裡裡外外都是紙,毫無攻擊性。
每次都吃虧的汪涵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他們中了彈只疼一會兒,我就得疼一個禮拜?」
直到拆開一看,方知內有玄機。
打雪仗損友們在雪球裡放石頭,打在身上疼得厲害。不長進的汪涵又納悶咋他們搓個雪疙瘩都比自己強。
中學時期的汪涵,從「江湖兒女」變成「老夫子」,經常端著茶,蹲在馬路邊看汽車。
《射鵰英雄傳·鐵血丹心》正流行,他和四個鐵哥們兒模仿契丹人稱兄道弟,相互稱對方為「安達」,還特意在樓頂弄點沙子和小棍子,舉行了正式的結拜儀式。
汪涵排行老三,得名「西北飄」,其他幾個則是:東南狂,西南癲,東北飛。
好吧,或許這就是「中二病」的尷尬。
但這只是個開始,真正的「大招」還在後面。
青春期的別人是闖禍,汪涵是「自殘」。
有一天放學,6點多鐘,同學們都不回去,把書包往操場上一扔,坐成一圈放肆吹牛。
有人說:「如果誰敢從二樓跳下來,我們就跪在他面前,叫他老大。」
面對這個挑戰,聰明的孩子都不接招。「憨憨」卻從不讓人失望。
他麻溜兒爬上二樓,享受著大家景仰(迷惑)的眼神,撲通一聲跳了下去。
只見他雙腳落地,站定不動,得意洋洋地說:「跪下,叫老大!」
一幫損友才不願下跪,見勢就跑。汪涵正想去追趕,才覺得腳上一股刺痛,原來是腳後跟粉碎性骨折了。
別人都開溜了,夕陽西下,只剩他一人跪在那裡。
夠慘、夠囧了吧?下次會不會長記性呢?
不會!
建築工地有個很大的水坑,中間是水,四周都是黃泥。有人起鬨:「誰跳過去,就幫他做一個星期的作業!」
話音剛落,汪涵縱身一躍,回頭說:「這個星期的作業你來做。」
結果掉下去了,渾身沾滿泥漿,狼狽不堪。
最搞笑的莫過於去別人家的菜地偷西紅柿,被狗攆得拼命逃跑。
結果路上有一個糞坑陷阱,狂奔的汪涵中招了,只好高聲呼救,讓別人把他撈起來,送到豬圈裡用水衝洗。
在穿著打扮上,汪涵也有種「敢為天下先」的氣概。
他在班上率先把牛仔褲剪開了穿,又第一個把鐵鏈子掛在身上。老師瞧不順眼,讓他把褲子縫起來,收斂一點。
對了,他還經常出去打群架,在紅領巾上挖兩個洞,扎在頭上,一副佐羅的打扮,結果寫著名字的地方正好蒙在鼻梁上,身份自然是瞬間暴露,導致每回打完架都有人來告狀。
但「壞小子」,也不是一無是處。
口齒清晰的汪涵,被譽為「九中宋世雄」,承擔了整個高中時期運動會「念表揚稿」的職責。
而正是因為這項特長,高中畢業的汪涵,選擇就讀於廣播電視學校,冥冥之中踏上了命運安排的職業旅程。
二、讀書成痴,工作中的「拼命三郎」
進入職場,上學時的「壞小子」就變成了「拼命三郎」。
畢業前,汪涵被分配到湖南衛視國際部實習。第一次出差,是和全組同事一起去張家界,他的任務是扛三腳架。翻山越嶺都背著三腳架,也不敢喊累。
當時的他,覺得有機會和組裡的同事出差是一件非常榮耀和神聖的事情!在外人眼裡,他是湖南衛視一員,和組裡所有的導演一樣,受到同等的待遇。
那一次出差,也讓汪涵學到了很多東西。
開始的他,總認為是攝像師不願意教真本領,讓他乾沒意思的粗活。後來有位攝像師好心點撥:「我們都是扛著三腳架過來的,我來教你怎麼扛三腳架吧。」
汪涵不解:「不就是這麼扛嗎?」
對方說:「不是這麼簡單的。每次拍攝的時候,攝像師叫你把三腳架放好,那就是在教你掌握一些訣竅了。你放三腳架的時候,要選擇最好的角度,如果叫你放個地方放三腳架,你就要想想這是為什麼。他是攝像師,他擺的角度肯定是最好的,而你沒有擺在合適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你就要學會觀察:是不是因為太陽的側光把山的輪廓全都勾勒出來了?是不是因為逆光使整個山峰凸顯出來了?」
初出茅廬的小子這才明白,原來扛三腳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從那以後,他就特別用心,每次都向老師請教三腳架應該怎樣放置。
當時的汪涵工資很低,出去採訪一次,只有五十塊錢勞務費,一個月頂多只能出去四次,加起來也只有兩百,但依然幹勁兒十足。
勤勤懇懇在湖南衛視國際部做了半年,汪涵就調到了湖南經濟電視臺。
這機會還要歸功於1994年,汪涵在湖南省第一屆業餘主持人大賽中認識的龍丹妮,是她在背後給牽的線。
1996年11月5日,20出頭的汪涵進入剛剛開播的湖南經濟電視臺,因為學歷低,只能做訂盒飯、打水、放氣球等打雜工作。
第一年進臺,臺慶晚會他負責守體育館,人也睡在裡面。第二年做臺慶晚會時,因為有一個環節需要汪涵在上面剪斷一根吊著箱子的繩子,他得提前爬上去,那天非常冷,他一邊在橫梁上爬,嘴裡還叼著手電筒。
當年的汪涵什麼事都敢幹,沒有學過任何攝像技術,他就敢扛著攝像機去探班《還珠格格》,當時範冰冰、趙薇都很年輕,汪涵看見人就衝上去了,那是他第一次扛攝像機,回來一看拍糊了。
幕後工作持續了好幾年,直到汪涵24歲那年,新的機會才降臨到他頭上。
這次多虧了美女主持仇曉的一手提攜。
1998年湖南衛視《真情對對碰》節目缺一位男主持,當時仇曉看中汪涵,跟導演商量讓汪涵試鏡,才給了他機會。汪涵也不含糊,參加試鏡得到好評,從此開始了主持人生涯。
在2005年《超級女聲》的選秀比賽上,他和湖南衛視當家花旦李湘共同主持了當年的比賽。從此,他便在湖南衛視各大晚會及節目中常常擔任主持工作。
我們都知道,汪涵學歷不高,尤其是跟北外高材生何炅相比,簡直差距懸殊。
但汪涵卻一路過關斬將,成為湖南衛視頂尖梯隊的「當家主持」,這傲人成績的背後是他幾十年如一日「讀書成痴」的積累。
而這項「愛好」的源起,就是曾經的兩次休學。
第一次休學是電影《少林寺》惹的禍。他家對門的一個夥伴,看了這部影片,不知道從哪裡弄到一本《少林點穴功》,被汪涵看到了,如獲至寶,天天躲在家裡練功
汪涵練完大力金剛指,就練點穴功,還效法「神農嘗百草」的先賢風範,把自己當靶子使。
有天上午,汪涵誤點鷹窗穴,下午跑去看《十六歲的花季》,突然就噴出了一口鮮血。
後來就不定時吐血,還不敢告訴家人,直到整個人形如枯草,被父親發現,找來氣功師理療,然後休學養傷。
後來又因為雨中踢足球患上重度肺炎,還帶發了很多併發症,只好再次休學。
總之,這兩年的休學時間讓汪涵涉獵了各類書籍。隨手拿起一本書,他就會仔細翻讀。
閱讀的習慣從此養成,直到現在,他也會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為自己充電。
因為家裡藏書甚多,很多人都來借書。2011年,汪涵索性在長沙開了個以父親名字命名的「培榮書屋」。
《法華經》有云:「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雖然起點低,但汪涵通過持續閱讀和積累,步步反超,終於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知名主持人。
三、事業如火如荼,弘揚傳統文化
除了主持老牌節目《天天向上》,汪涵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發生在2015年,他正好41歲。
3月27日晚,湖南衛視直播《我是歌手》決賽中途,第一輪競演結束,作為主持人的汪涵正要宣布首輪淘汰結果,歌手孫楠突然舉手示意發言。
接下來,他從口袋中掏出準備好的紙條,宣布退出。這就是著名的「芒果臺黑色七分鐘」。
一場嚴重的直播事故即將釀成,處變不驚的汪涵稍作鎮定,從安排廣告緩衝,到肯定參賽選手成績,照顧觀眾情緒,用3分鐘臨場組織的串詞化解了危機,為節目組爭取了反應時間。
事後汪涵的救場被譽為播音主持專業教科書級表現,各種剪輯片段迅速火遍全網,話題也在熱搜上掛了很久。
觀眾驚嘆於汪涵的反應速度和超高情商,而他的主持事業也再次因暴漲的名氣變得如火如荼。
汪涵的身份也從主持人開始延伸,做出一些新的嘗試和挑戰。
2016年2月,美譽度極高的「文化綜藝」《天天向上》籌備全新改版,節目製片人由汪涵變為沈欣,汪涵除了繼續擔任該節目主持人,還同時出任湖南衛視頻道節目監製。
同年4月8日,由汪涵主持的首檔純網綜藝《火星情報局》上線。
2018年10月27日,汪涵加盟美食探尋節目《野生廚房》。
2020年9月21日,《火星情報局》第五季官宣,汪涵任「局長」主持節目。
接下來的《登場了!敦煌》綜藝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組成「敦煌探索團」,開啟一場敦煌文化的探索之旅。
外界評價他「睿智、幽默、博學」,從最底層的場工做起,雜務,燈光、音控、攝影、現場導演樣樣涉足,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獲得了今天的成績。
而他卻把中國傳統文化和方言當成自己成功的源泉來感恩。
或許跟上學時喜歡篆刻有關,成名後的汪涵有個冷門的收藏愛好——古銅印。
在他眼中,那一顆顆銅印,其實是心中沉靜的砝碼,讓他在紛雜的舞臺中得以安寧。
在多語言環境中長大的汪涵對方言有著別樣的熱愛。在主持節目《天天向上》時,汪涵就秀過不下 20 種方言,成功博得觀眾青睞。
近年來,除了主持人的身份以外,汪涵還是一名「語言保護者」。
2015年7月,汪涵自費近500萬元發起了一項湖南方言調查「響應」(「響應」)計劃,意欲保護方言。
他說文字「響」的繁體字中是鄉和音的結合,「鄉音才是最響亮的聲音」。
該計劃將用五到十年時間,組織10支調查研究團隊,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和研究,以錄音、錄像、文字等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並將最終成果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
汪涵還呼籲更多的明星站出來保護自己的方言,不僅給自己保留一份回憶,也給後人留下一份文化積澱。
他無法想像方言這種獨特的文化,會在未來消失。
「中國傳統文化也好,鄉愁也好,都應該往深處去。往泥土裡走,當你真正意義上兩隻腳踏進泥土裡的時候,你和泥土碰撞迴響出來的聲音,有大地的傾訴,也一定會有方言。」
四、網絡時代「離群索居」,只想做「煙火神仙」
汪涵雖然主持娛樂節目,卻始終和這個熱鬧的圈子保持距離。
有次節目錄製現場,汪涵被錢楓追問:「為什麼把我微信刪了?」
汪涵回答:「陳坤、範冰冰我也都刪了。」
原來他微信裡最多的時候才一百多人,哪怕是在網絡世界,也秉持「斷舍離」的極簡主義。
央視主持白巖松,是汪涵的好友,非常贊同這種做法。他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
或許,避免無效社交,才是成功人士的準則。
而在關鍵時刻,精挑細選的強大人脈,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汪涵和馬雲私交甚篤,《天天向上》能邀請恆大球隊,坐著包機趕來錄節目,就是馬爸爸的功勞。
2014年,汪涵被丹麥首相接見,獲得「丹麥在華文化季暨丹中文化交流使者」稱號。
有次劉濤去丹麥工作,價值百萬的首飾被盜。汪涵給丹麥駐華大使館打了個電話,迅速追回。
私底下,汪涵並不是熱衷社交。不用微博和朋友圈的他表示自己沒有什麼想要分享生活的欲望,「搞個微博好累哦,幾千萬人,你一天到晚在臺上站著也是幾千萬人。如果說要宣傳作品,我沒作品,我作品天天都有人看。」
在和主持人楊樂樂結婚生子後,汪涵更多的是想要好好經營家庭、陪伴家人。
他說:「對我而言,40 歲的時候已經把這些問題都想完了。我 40 歲就開始考慮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和這個世界告別,現在就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
對於未來,他希望「太好的事情也不要發生,太壞的事情也不要發生」。
理由是「我已經不太喜歡太大的人生起伏了。你會發現,一切以美為衡量標準的事物,它的底色是平靜和乾淨。我希望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乾淨一點。把一些年輕的時候去做的事情減除掉,主幹清晰就好,然後把生活過得平靜一點。」
甚至在湖南衛視主持 20 年,汪涵坦言自己從未想過跳槽或換工作。對他而言,湖南衛視就像一個舒適的家,而自己則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即使外面有強大的名利吸引,他也不想從這「熟悉和溫暖的環境」中走出來。
汪涵寫過幾本書,我買來看了。文筆娓娓道來,平和淡然,帶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曠達悠遠。
師從虞逸夫,一心想做世俗中的「煙火神仙」。
從《三十歲的汪涵——僅此而已》,到《有味》,審美境界提升了許多。
從《越策越開心》那個「湖南人的汪涵」,到全國人的汪涵,他也做到了。
在《有味》的序言中,他文採斐然:
「在我起了做這本書的念頭的時候,時間還是夏天。夏天南方的太陽很毒,但煩亂總被不期而遇的大雨一洗而盡,為了與一條河流保持一樣的沉靜和從容,我經常去長沙附近的一個小鎮散步,那個地方叫做靖港,那條河叫做溈水河。
靖港給我的美感在於它生活的節奏,它固執地在緊鄰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時間感:那裡的水鳥,總在黃昏的時候沿著固定的線路歸巢。那裡的木匠午睡醒來總在同一個時間,然後擺開自己的工具,打開他的窗戶。那裡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鐘錶,也知道在什麼時候開磨最好。然後,開磨的豆香蔓延到整個石板長街。」
「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大品般若經》」
他相信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有時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
因為生在蘇州,小時候經常和爺爺到園林裡面去逛,接觸了很多樹木、小蟲子、字畫、碑林,此類美學DNA已經融入骨血。
所以他會為沈復的《浮生六記》「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擊節讚嘆;因陸桴亭「凡有體驗有得處,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喚作悟,喚作物格知至」受到啟發,堅定了把小物件寫下去的興趣。
蘇東坡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而他,就想做個「閒者」,或者更理想化一點「神仙」。
汪涵特意去研究過這兩個字,得出結論:
「任何人想要快樂首先是要做神,神是有職責的,是要打卡上班的,做得好了就受人供奉,我每天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下面對成千上萬觀眾,那就是做神,我做得好了,大家叫我『策神』,給我榮譽、鮮花、掌聲,給我掙錢的機會,這滿足了我極大的虛榮心。
神是群居動物,很多事情一個人搞不定,天兵天將、哪吒、託塔李天王,整個一大部隊,我也是在燈光師、化妝師、攝影師、導演所有人的幫助之下成就了自己。
仙就不一樣了,仙是獨處的,是自由飄逸的。他講究個人的修行,用五百年、八百年修煉自己。仙很快樂,喝酒吃肉,吟風弄鶴,撫琴下棋,要不就在天上飄著,男男女女沒事就漂洋過海去了。
關門即是深山,山人即是仙人,我下了班之後就飄然而逝了,我就幹自己的活兒。所以『神仙』這倆字特別符合我這種張弛有度的生活,一邊身處繁華,一邊尋求寧靜。」
在靖港置辦下一處清靜院落的汪涵,先讀四書,再讀佛經,然後讀老莊,最後用《易經》去總領,還真的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結語:
今年46歲的汪涵與何炅曠日持久的芒果臺「一哥之爭」,臺前雖能用機智化解,但幕後的觀眾,心中自有評斷。
大型節目上,何炅脫稿主持,汪涵低頭念稿的瞬間,高下立現。
不同於何炅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路保送名校,順風順水,個性周到熨帖。
汪涵身上帶著「江湖兒女」的草莽氣息,拼盡全力才博得職場機遇,圓滑中透著豪爽義氣,當然隨著年歲漸長,還有種藏不住的傲氣鋒芒。
汪涵曾在自傳裡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自以為有一顆堅定的心,一種執拗的脾氣。我相信,世界上很難有什麼能夠改變我。」
但如今時代變了,「頂流」王一博的粉絲節目在節目錄製現場大喊「媽媽愛你」,被汪涵出言「教訓」,揭開了飯圈文化和普通人觀念的巨大矛盾。
事後汪涵回應「就是倚老賣老,說了兩句」,帶著自嘲和妥協意味。
如今,這個不用微博和支付寶,也不會網購的「古代人」,竟然也開始主持網綜,直播帶貨。
其實,汪涵還是變了,沒有誰可以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可擔負責任的公眾人物,在不熟悉的領域更要謹慎。行差踏錯,信任就沒了;「翻車」多了,形象就毀了。
30歲的汪涵說:「此一時彼一時。曾經的我,並不是現在的我;而現在的我,也不見得就是將來的我。」
46歲功成名就的汪涵,比起瀟灑的「煙火神仙」,單純地做個「好人」,更難!
11年前的冬天,在長沙六悅齋,汪涵為新書《有味》作序,提到米沃什那首《禮物》:「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希望如今的他,還能欣賞那種簡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