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煙臺將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

2021-01-16 澎湃新聞

「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到2020年底,全市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20萬畝,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7處,其中國家級17處,佔全國總數1/8。

在領跑全國的基礎上,煙臺如何更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牧場示範城市?

近期,我市出臺《關於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下文簡稱《措施》),助力煙臺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2年,全市各類海洋牧場總面積突破150萬畝,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5處,其中國家級22處;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60處,其中國家級30處。

推動海洋牧場

向「集團化運作」轉變

「我們已經把第一批30萬頭鮑魚和30萬頭海膽試驗性移到『國鮑一號』上。鮑魚和海膽長得快,效果明顯。」看到國內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的巨大潛力,長島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的心中充滿希望。

「國鮑一號」的項目主體山東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村集體和民企合資設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見證著煙臺海洋牧場運作方式的轉變:積極引入資金雄厚、運營規範的大企業、大集團投資海洋牧場建設,通過工程化、標準化生產,推動海洋海洋牧場從「分散經營」向「集團化運作」轉變。

向「集團化運作」轉變,正是《措施》的邏輯主線:實施「百箱計劃」,規劃建設萊州金城現代漁業產業園、「蛤蜊小鎮」貝類生態產業園、開發區「藍色種業矽谷」……

規劃引領布局,《措施》還提出,開展海域本底調查,因地制宜發展投礁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遊釣型等五類特色海洋牧場。穩步推進龍口灣、四十裡灣、套子灣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優先支持廟島群島、千裡巖島深遠海裝備型海洋牧場和萊州灣、丁字灣底播型海洋牧場建設,推動現代漁業由近海向深遠海拓展。

隨著海洋牧場建設加快推進,煙臺迎來新的風口。「煙臺很多海洋牧場都將養殖與海工裝備相結合、與休閒觀光文旅相結合,符合現代消費升級的趨勢,未來一定會有大的發展。」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級經理顏海東說道。

對於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措施》提出一系列展望——

支持海洋牧場同文旅、體育、餐飲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創建海洋牧場國家A級旅遊景區,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運營試點,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

探索海洋牧場與新能源產業跨界融合,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打造「海上糧倉+藍色能源」新模式;

探索建立漁業苗種「育繁推一體化」聯合育種基地和園區,集聚漁業疫苗、飼料、生物醫藥、冷鏈物流、深加工等項目,通過「陸海接力」「科企聯動」,打通產業鏈上下遊,形成「從一粒魚卵、一套裝備到一條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體系。

拓展功能

打造「智慧海洋牧場」

去年7月10日,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正式開業。它配備自動投餵、環境監測、船舶防碰撞等系統及無人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全球領先設備,通過融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5G通信、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環保化的生態養殖。

智慧化是煙臺海洋牧場建設的顯著特徵和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耕海一號」令人炫目的智能化設施一樣,《措施》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牧場平臺功能,積極融入人工智慧、物聯網、清潔能源、5G通信、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強化自動投餵、環境監測、船舶防碰撞等信息系統及無人機(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技術設備研發應用,將5G技術與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深水智能漁業裝備深度融合。

《措施》還提出,搭建海洋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推動在煙臺建設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和全國海洋牧場大數據中心,構建海洋牧場綜合立體觀測網、漁病遠程診斷、漁業技術遠程服務等信息平臺,推進數字漁業建設,打造「智慧海洋牧場」,實現「投魚、餵餌、起捕、清網」全過程智能化控制,海洋牧場「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的空天地一體化資源環境監測。

海洋牧場建設需發揮科技引領示範帶動作用,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加快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措施》提出,儘快突破人工魚礁建造及布放、增殖放流、深遠海增養殖新品系選育、牧場合理疏養間養等關鍵技術難題,在苗種規模化繁育、病害防控、智能化網箱設備研發等方面加快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推廣「海工+牧場」「陸海接力」「大漁帶小漁」等海洋牧場發展模式,重點扶持海洋牧場雁陣型集群相關單位創新融合發展。

做好「加減法」

強化資源環境保護

騰退拆除近岸筏式養殖區20餘萬畝、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近年來,我市始終把環境承載力作為硬約束,對傳統養殖做「減法」,對生態修復做「加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措施》提出,強化資源環境保護。加強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監測,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體系,提高汙染事故調查和應急處置能力。打好海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全力做好漁業養殖汙染防控工作,嚴格海水養殖空間與容量管控,騰退、拆除近岸1000米以內筏式養殖區;積極推進海上養殖環保浮球升級改造、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升級改造,並落實好財政資金補貼政策。

培育海洋牧場綠色「優品」。示範推廣海洋牧場魚、貝、藻、參立體生態高效養殖,因地制宜適度實施經濟型人工魚礁和增殖苗種投放。以我市榮膺世界海參產業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為契機,擴大「煙臺海參」品牌推介和影響力,力爭到2025年,海參育苗、養殖、加工、貿易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鞏固煙臺作為全國海參苗種之鄉、海參加工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的重要地位。

深化海洋牧場「放管服」改革,《規劃》提出,各區市國土空間規劃對海洋牧場岸基配套用地參照農業設施用地予以充分考慮,優先為休閒遊釣碼頭、遊客服務中心、產品展示體驗中心等配套設施用地和依法許可經營。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納入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實現事項「容缺受理」「並聯審批」,涉及海洋工程的一律合併審批。

《措施》還包括:嚴格裝備檢驗安全管理、創新多元財政支持機制、落實產業扶持政策等內容。

來源:大小新聞

原標題:《2025年,煙臺將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煙臺「十三五」成就巡禮: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 打造海洋...
    近年來,全市已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全市現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佔全國總數1/8,數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10萬畝,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 ...成就巡禮: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 打造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近年來,全市已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全市現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佔全國總數1/8,數量居全省首位,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10萬畝,海洋牧場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以海洋牧場為載體,將水產養殖、精深加工與旅遊、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漁業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轉變。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成功舉辦
    (原標題: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成功舉辦)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
  • 煙臺加速挺進海洋經濟大市!五年來,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
    在砥礪奮進的「十三五」,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劈波斬浪,取得輝煌成就——每8處國家級海洋牧場就有1處在煙臺: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8成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鑽井平臺「煙臺造」:煙臺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
  •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輝煌"十三五"閃亮2020]海洋經濟成煙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五年來,我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過4000億元大關,穩居全省第二位,年均增速近9%。2019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超過180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3.6%。海洋經濟,成為煙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 海洋牧場成發展熱點 濰坊市組隊赴煙臺等地考察樣板項目
    集漁業、旅遊業於一體的「海洋牧場」項目近年來在沿海城市逐漸火了起來。8月21日、22日,濰坊市考察組赴煙臺、威海考察學習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等工作。  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葛曉東、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承源一行15人先後對威海國家級桑溝灣海洋牧場、威海人和漁港、煙臺國家級明波海洋牧場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與當地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交流,認真聽取了在海洋牧場統籌發展、體制創新、規劃建設,伏季休漁期間漁船管控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經驗介紹。
  • ...加速挺進海洋經濟大市!五年來,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上...
    在砥礪奮進的「十三五」,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劈波斬浪,取得輝煌成就——每8處國家級海洋牧場就有1處在煙臺: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8成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鑽井平臺「煙臺造」:煙臺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
  • 輝煌「十三五」閃亮2020|五年來,煙臺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
    發展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煙臺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海岸島岸線綿延1000餘公裡,海域面積兩倍於陸地,這是煙臺未來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最大潛力所在,也是最大底氣所在。也正因如此,我市將建設海洋經濟大市與製造業強市、宜業宜居宜遊城市、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一起,寫入城市發展目標。
  • 48秒丨從「天馬行空」到科技興海 威海長青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2日訊 8月12日,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威舉行,觀摩團一行首先來到了威海長青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觀摩該公司的海水育苗、養殖和海產品精深加工業務開展情況。早在2015年,農業部公布了首批2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名單,威海長青國家級海洋牧場名列其中。該海洋牧場由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而成,是一處以海洋科技綜合發展為特色的海上田園綜合體。但起初,建設科技型、智慧型的海洋牧場,對於這些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的漁家人來說,有些「天馬行空」。
  • 西海岸出臺漁業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到2025年水產品總產量達38萬噸
    半島記者 李曉哲近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出臺《關於印發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 和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9-2025年)> 的通知》,框定了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發展和海洋牧場建設的新目標
  •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10餘處提及煙臺
    ,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 10 餘處提及煙臺。◆煙臺動作: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濰煙高鐵,把煙臺南站擴建成現代化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啟動建設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完成立項、融資、設計等各項工作,開啟煙臺的地鐵時代。推動大萊龍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建成通車,開工建設萊榮鐵路,建成汶萊高速公路。加快建設蓬萊國際機場二期工程,開工建設煙臺港西港區LNG接收站等項目。
  • 「十三五」成就巡禮|煙臺向海洋經濟大市強力邁進
    煙臺市集中打造了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裡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長鯨1號」「長漁1號」「耕海1號」等一批多種類型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示範工程投入運營。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場海洋牧場現場會在煙臺召開,海洋牧場「煙臺模式」全國推廣。
  • 煙臺牟平傳統海洋產業鏈的升級之路
    煙臺東宇國家級海洋牧場海上遊泳池。近幾年,我國將開發海洋牧場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牟平區委區政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努力實現海洋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從近海淺海向離岸深遠海的戰略轉變。「過去出海捕魚,現在出海『種』魚。」進入11月,煙臺東宇海珍品的海參養殖區仍是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
  • "齊"心"魯"力|大海深處有「良田」 海洋牧場正在改變傳統漁業生產...
    如今,在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從近海走向遠海,從粗放轉為精細,擁有了科學的養殖方式和廣袤的發展空間,海上「良田」越來越肥沃。在擁有1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的城市山東煙臺,記者注意到,「耕海牧漁」已不再是紙面上的枯燥文字,抑或依海而生百姓的美好願望。瀚海碧波中,海洋牧場的建設運營,正在悄然改變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 海洋牧場會造成環境汙染?乘橡皮艇海釣是否被允許?——煙臺市海洋...
    市民張先生來電:萊山區近岸的海洋牧場是否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是否會造成環境汙染?有沒有經過規劃、環保等部門審批?與海岸距離有沒有具體要求?孫成列:海洋牧場綜合性平臺在建設之前已經過了有關部門的審批,通過了海洋環評,省裡也有相關的管理辦法,建設時在規模上也有所控制,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的較大的網箱有11座。海洋牧場距離海岸線多遠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但主城區沿岸的海洋牧場位置都徵求過規劃部門的意見。
  • 2020,不可錯過的煙臺精彩|劈波斬浪 向海圖強
    挪威海洋牧場項目籤約,總投資約4億美元、國內迄今為止單體最大的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落戶煙臺,計劃建成煙臺開發區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和全產業鏈延伸的樣板工程。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裡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建設初顯成效,10個海洋牧場「1號」重點示範項目全部建成運營,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
  • ...耕海又牧魚 煙臺「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是啥樣的龐然大物?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5日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央媒體採訪團7月24號下午到達位於煙臺市萊山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這個海洋牧場平臺是全國首座綜合性、示範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現代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是煙臺人耕海牧漁,實現漁業轉型升級走出的重要步伐。並且這一設計獲得了2018年中國國際海洋牧場大會最佳創新獎。「耕海1號」預計可年產魚類15萬公斤、接待遊客5萬人次。
  • 山東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
    目前該模式已累計吸引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成為通過科學布局、科技應用發展綠色養殖的樣板。「在海洋牧場建設中,我們不盲目追求產量規模的擴張,而是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把著力點放到涵養生態、提升治理、增加效益上。」
  • 經略海洋黨建聯盟:領航經略海洋新發展
    一、黨旗引領,鍛造資源集聚的「聚寶盆」過去一年多來,聯盟先後30餘次赴省溝通,與山東省海洋局合作共建八角灣科創中心,僅用時102天就將原來閒置的1萬平方米培訓中心,改造成自貿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海創區總部基地)。會同國有企業用時8個月完成2.7萬平方米創新孵化園回購、裝修改造,閒置培訓中心變身海洋「專業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