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模糊,看不清,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近視或者是老花了。首選會選擇就診眼科然而,這些情況的另一個可怕原因,腦瘤,可能不是很多人能夠接受的。6歲的小小,一個月來視力越來越差,父母發現,小小看東西喜歡眯著眼,詢問才得知,他看不清東西了。令小小父母奇怪的是,自己也不近視,平時對孩子的眼睛也很保護,怎麼就近視了。一系列的就醫檢查發現大腦裡面長了腦膜瘤。
為何視力下降與腦腫瘤有關?
這是因為視覺的形成並非眼睛一家之功。當我們看到物體,其表面反射的光線進入眼睛,眼球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在受到光刺激後,景物在視網膜上成像,產生神經衝動,通過神經系統傳導至大腦中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這種視覺信息的傳導路徑稱為視路,從前往後包括了眼球的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和腦後枕葉皮質視中樞。
「視力視野出現異常,不單單可能是眼球眼底的問題,也可能是顱內視路或視中樞的病變引起。」鄧躍飛指出,由於視覺纖維在視路各段排列不同,在視路神經系統某部分發生病變或損害時,視覺纖維受到的損害各不相同,表現為特殊的視野異常。例如上述四位患者,由於腦瘤位置不同,損害部位不同,視力表現也不相同。這些症狀也為醫生做出診斷提供了依據。
視力視野有問題的患者尤其是原因不明者,除了要進行詳細的視力視野和眼底檢查分析外,必要時要做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大腦視神經、視中樞有病變的可能,這樣才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腦膜瘤嚴重嗎?
腦膜瘤通常是良性腫瘤,起源於大腦和脊髓的覆蓋物。它們約佔所有原發性腦腫瘤的三分之一,並且最常見於中年女性。腦膜瘤通常向內生長,對大腦或脊髓造成壓力。它們也可以向外朝著頭骨生長,導致頭骨增厚。大多數腦膜瘤是非癌性、生長緩慢的腫瘤。有些包含液體囊(囊腫)、礦物質沉積物(鈣化)或密集的血管束。儘管腦膜瘤被稱為腦瘤,但它們不是從腦組織中生長出來的。它們來自腦膜,腦膜是覆蓋大腦和脊髓的三層薄組織。腦膜瘤通常生長緩慢,在幹擾大腦正常功能之前可能會變大。由此產生的症狀取決於腫瘤在大腦中的位置。頭痛和四肢無力是最常見的症狀。然而,癲癇發作、人格改變和/或視覺問題也可能發生。
腦膜瘤一般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等到出現明顯臨床症狀時,腫瘤往往已生長得比較大了。
腦膜瘤國際治療原則:安全全切是良好預後的金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病理分類標準,90%以上的腦膜瘤屬於良性腫瘤,僅少數腦膜瘤是惡性腫瘤,但大家並不能因此掉以輕心。
腦膜瘤的治療策略的目標是保持患者的全部功能並提供長期的緩解或預防顱內腫瘤生長相關的問題。對於界限分明的良性顱內腫瘤,例如腦膜瘤,全手術切除可立即緩解症狀,並長期控制腫瘤的生長和與腫瘤相關的問題。因此,對於有症狀的腦膜瘤,如果可以在可接受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進行手術,則手術仍然是首選治療方法。但當腫瘤侵及顱內重要動靜脈血管時,相較於大腦凸面等部位的腦膜瘤,其手術難度往往相對較高。需要正確判斷動靜脈系統受累及程度,採取合適的手術處理方法。藉助先進的顯微鏡設備,可有效提高腦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手術風險。
1957年,Simpson提出了手術切除腦膜瘤的5級分類。I級的復發率約為10%;二級復發率是這個的兩倍。可以理解,在較高的辛普森分級中,復發率更高。附加的2釐米硬腦膜邊緣被標記為0級切除。在一項研究中,達到0級切除的凸性腦膜瘤患者無復發;平均隨訪5年8個月。1992年Kobayashi和associates93從顯微外科的角度修訂了Simpson分級系統,引入了基於顯微切除範圍的分類系統。
圖示:現國際通行的Simpson分級預測腦膜瘤復發的關係
如何安全地進行腦膜瘤手術?INC德國巴特朗菲教授詳解
對此,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成員、世界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德國巴特朗菲教授指出,一般腦腫瘤都以手術切除為主,腦膜瘤也不例外,但其最大的難題仍是手術難以切除乾淨,極易復發,除了腦膜瘤本身的級別(WHO I級、II級、III級)以外,腦膜瘤切除的程度是影響腦膜瘤復發的第一要素。特別是大腦鐮和矢狀竇的腦膜瘤,很多醫生只切腫瘤,不切腦膜(因為腫瘤侵及矢狀竇,這是靜脈竇,容易出血,切除腦膜難度高),手術難度相對較大,徹底切除乾淨的難度也大,特別是如果能將大腦鐮、腦膜一併切除,復發的可能性極低。
INC德國INI巴特朗菲教授手術全切腦膜瘤案例一則
病史:王女士,60+歲,退休老師,2012年就檢查出有「左側額部大腦鐮旁腦膜瘤」,由於腫瘤不到3cm加上無症狀,先進行了保守治療。2018年複查,腦膜瘤已大於5cm,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複查MR顯示腫瘤侵犯靜脈竇、壓迫功能區。國內各大醫院求診,均被告知手術難度大,腫瘤因為靠近大靜脈竇難以全切,且腫瘤靠近運動功能區,術後癱瘓可能極大(60-100%不等),而這對於人和一個人和家庭都是慘痛的,除了生活難以自理的經濟負擔,對於病人和家人也是巨大心理負擔。
德國INI巴特朗菲教授手術情況:腫瘤全切、矢狀竇成功重建、運動功能區無損傷。術後當天即拔插管,術後1天遷出ICU,術後第2天,可以在護理人員攙扶下走路康復訓練,術後5天已經可以獨自走路,無需陪同,肢體肌力明顯好轉,術後1周+,恢復地和正常人一樣,精神狀態很好。
腦膜瘤基本上沒有特別好的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原則上趁腫瘤比較小的時候,及早治療,手術的難度和風險也會小一些。這已在國內外的神經外科醫生之間達成共識,患者得了腦膜瘤,無需恐慌,可參照國內外腦膜瘤治療規範積極治療,儘可能尋求極大程度地腫瘤切除,將使治療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