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日前,一紙喜報從省城傳來,鄒城市成功躋身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之列,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鄒城市從行政審批改革、工業園區改革、農村產權改革等「三端」入手,把蟄伏的發展潛能激活了出來。
10天拿到建設許可
小蘑菇多「長」出4500萬產值
7月29日天剛蒙蒙亮,位於大束鎮的友泓食用菌智慧產業基地早早得就熱鬧了起來,和人們印象中的農業生產場景不同,這裡看不到土地、流水和汗流浹背的農民,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的生產車間、不斷揮舞的機械巨臂和在傳送帶上飛速「奔波」的金針菇。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樣一個佔地9.88萬平方米的龐大項目,從獲得土地到取得規劃建設許可證,審批用時僅為10個工作日。
「智慧產業基地是我們的二期項目,和一年前的一期項目比,新的審批流程讓開工時間提前了70多天。」作為一名親眼見證了審批提速的企業老闆,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瑞濤直言,審批快意味著投產快、達產快、見效快,按照二期項目一天150噸食用菌的產能來計算,這一提速直接給企業帶來了4500餘萬元的產值。
大項目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鄒城市出臺了《全面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實施方案》,創新實施「減審批、並環節、優流程、縮時限」等舉措,合併11個審批事項,調整35個事項的審批時序,同時完善並聯審批機制,將項目審批由部門「單打獨鬥」整合為各部門「合成作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拿地即開工」。
從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實施全程網辦「不見面審批」,到分類精準幫辦代辦、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再到實施容缺辦理、拉出《申請材料容缺辦理清單》,33個審批事項申請材料實施容缺後補、先行審批……「審批流程、信息數據平臺、審批管理體系、監管方式」的「四統一」,使得社會投資類、政府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主流程審批時間分別控制在28、51個工作日內,不僅加速了項目建設,更為鄒城營造出了優質的營商環境。
剝離35項社會事務
讓開發區服務更集中
去年年底,高精新醫藥孵化中心項目正式在鄒城經濟開發區啟動建設,對被列為開發區三大核心產業的健康醫藥產業而言,孵化中心將成為未來園區的「活力源」。
然而,由於項目體量大、投資高,再加上疫情影響,年後的項目建設進度並不快,對此,開發區抽調專人到現場開展項目服務、了解建設急需,並主動出面協助項目單位申請政府專項債券。當2500萬元專項債和「指哪打哪」的專業服務同步到位,中心建設提起鞋來往前趕,眾多手握專業領域核心技術的企業也已做好了拎包入住的準備。
開發區服務越做越精、主動性越來越強,得益於鄒城率先完成的開發區改革。去年,鄒城市將原有的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整合,成立新的鄒城經濟開發區,推出一系列刀刃向內的舉措:經濟發展職能與社會發展職能完全剝離,工作人員從150人壓減到110人,內設機構數量從12個減到7個。改革不到半年,就讓人看到了當年開發區成立之初的活力。
「我們必須回歸到開發區創辦的初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服務企業。」鄒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喬凡英說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區剝離出教育、衛生、民政、行政執法、園林等35項社會事務交給周邊鎮街,並新出臺多項以引導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考核優秀的打通快速上升通道,考核連續吊車尾的則予以淘汰。隨之,幹事創業的濃鬱氛圍正在開發區漸漸形成。
土地承包權用於貸款抵押
2.5億「鄉村航母」借「貸」起航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規模經營的日盛,深度推進農村產權改革、解決好貸款程序繁瑣抵押難等問題,已經成了關係城鄉、工農均衡發展的關鍵。
去年,濟寧九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投資2.5億元的高端果樹種苗繁育基地項目正式落地郭裡鎮。基地採用荷蘭標準化管理模式,重點培育矮化蘋果苗、大櫻桃苗等優質果樹種苗,產量是普通果園的2.5倍不說,還能夠通過實驗室的專業研發大幅提升了產業附加值。可由於企業資金不足又頻頻遭遇貸款難,項目建設舉步維艱。
6300萬的大缺口怎麼填?農村產權改革後,多種形式的抵押貸款為九五農業解了圍。在鄒城農業農村局的引導下,齊魯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濟寧有限公司對公司進行綜合授信,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地上附著物作為抵押完成放款。如今,九五農業已經種下超過400萬株種苗,每年投放市場200萬株,按照這一速度,銀行五年內就可收回貸款。至此,一艘新的鄉村振興「航母」在鄒城起航。
為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改革,鄒城市還建立了農村集體股權交易管理平臺,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信息、股權量化、收益分紅等改革要素整合納入平臺,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與此同時,農村財務在線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全面推行村居財務在線記帳和會計代理,構建起了集農村會計集中代理、村居三資在線監管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村三資監管平臺,提升了農村財務管理水平。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客戶端記者 姜國樂 孟一 通訊員 張長青 報導)
責任編輯: 霍麗娜 籤審: 李忠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