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中國古代的越國有沒有關係?「越」在古代到底指什麼?

2020-12-16 國史拾遺

越,現在說到這個字大家可能通常會想到「越南」,越南主體民族是「越族」(其越南官方命名為「京族」,以區分其它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在我國也有少量分布,越南北部少數民族以及我國廣西地區民眾傳統上稱京族為交人(Keo),這個名稱源自歷史上的交趾郡,不過在1958年,我國也將其命名為「京族」)。

不過,「京族」即「越族」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大家應該知道,「越」在中國古代可不是指越南的,中國似乎長江以南到處都是「越人」,春秋戰國時期有「越國」、秦始皇南徵「百越」,至今中國廣東省的簡稱都是「粵」,這個在古代其實就通「越」。

現代「京族」(越族)

那「越南」和中國古代的「越國」、「百越」有什麼關係呢?

先說說這個問題吧,首先,「越南」和「越國」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和「百越」,那還是有關係的。

怎麼說?要明白這個,大家要先知道「越」到底是什麼意思,「越」在中國古代其實是泛稱,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以南的漢地沿海一帶部落統稱之為「越」,文獻上也稱之為百越、諸越。

"自交趾(越南北部)至會稽(浙江)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人是知道的,整個長江以南,一直到東南亞,有很多很多部族,他們之間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是,統稱為「越」,為什麼用「越」字呢?因為南方叢林多,所以這些部族有一個特點,喜歡用「戉」這種生產工具。

這些「越族」怎麼樣了呢?大家看看這些範圍吧,從現代國家的地域觀點看,中國的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諸省區和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國;從歷史的地域觀念看,他們卻是連成一片的。

所以,這些「百越」分化成了不同的民族,在中國境內的,基本後來都成了漢族或者是壯、侗、傣等少數民族;而分布比較遠的,可能就成了東南亞的一些民族。

那越南人是什麼人呢?越南人比較特殊,它可以說是介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之間」,越南其實從秦朝開始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領土(這裡只說越南北部,越南南部當時還是佔婆),但是這裡很遠,中原王朝沒消化乾淨,所以越南脫離了中原,越南人也沒有被完全同化為漢族。

那越南人古代叫什麼?現代越南民族的直系祖先,其實是中國古代百越民族中的駱越(雒越)部族,至於漢人和當地其它民族,就像本文開頭所說的,通常是稱呼他們為「交人」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其實是「於越」

但是「駱越」人不僅僅是現在「京族」的祖先,學術界公認,駱越人的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的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中國境內的是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民族,甚至很可能一部分漢族,也是由這個部族的一部分發展來的。

「雒越」的「駱」(雒)有水田之意,他們以農業維生,自戰國時代生活在廣西,駱越人經常與西甌人(首府是鬱林)共存於同一地區,故古籍上也將他們並稱。後被併入南越,漢朝在此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雒越青銅鼓(前1000年中葉)

「駱越」很偏遠,是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在戰國末年,一部分駱越人移至越南紅河一帶,成立甌雒國;東漢後改稱「裡人」。 與他們最接近的民族是京族、芒族等南亞語系民族,也就是說,他們的後代就是越南人。

那越南人的「越族」認同是怎麼來的?其實越南古代對「越」這個字挺認同的,但這個認同的來源有些特殊,是南越國,這是秦末時期,中國在兩廣和越南北部的地方官員趙佗建立的割據政權,後來被漢武帝滅了,但是古代我們知道,國家並不完全是按照民族血統劃分你我的,所以後世接受了一整套儒學文化體系和漢字的越南人一直視這個朝代為自己的古代歷史,一直到近代,民族情緒形成,他們才承認的這個「南越國」屬於中國歷史,並矯枉過正,說是南越國政權侵略了他們祖先的地盤。

至於越南這個國號的來源,那其實也是中國給的,畢竟越南雖然獨立的,但還是中國的藩屬,越南阮朝嘉隆帝立國之始,便派使到清朝,求封為「南越國王」,清朝嘉慶帝不認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於是開始以「越南」為國名。

至於為什麼是「越南」不是「南越」,其實這是當時越南人的一個野心,南越在歷史上已經由說法了,是南越國,這個地方包含範圍非常廣,越南請求以「南越」為國號,事實上是有相當的政治動機,不過被清廷察覺,嘉慶皇帝認為:就交趾一小塊地方,怎麼能稱南越呢?改叫越南,意思是「越地之南」。

清朝《嘉慶重修一統志》裡有所提及: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與古南越不致混淆。所頒敕印,即以二字稱名,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

越南從中國脫離出去的時候,範圍僅僅包括交趾一片,和南越相差很遠

當時阮氏朝廷對此一國名表示接納,並對它作出解釋:其定以「越」字冠於上,示我國承舊服而克繼前徽;以「南」字列於下,表我國拓南交而新膺眷命。名稱正大,字義吉祥,且與內地「兩粵」舊稱迥然有別。

相關焦點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古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東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儘管由於各類原因,東亞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政權體系,但是卻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泛文化認同,而這其中最緊密的文化紐帶莫過於漢字。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因為越南在古代人口很多,而且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漢化,所以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漢語的傳播也是有個過程的,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吳國、越國和楚國用的語言和北方「諸夏」當然不一樣;秦漢時期,即使已經徵服了兩廣和吳越,但是暫未完全被漢化的越族所使用的語言呢?
  • 東南亞雙雄,越南和泰國古代為何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在中國以南的中南半島上,越南、緬甸和泰國可以說是三個規模比較大、而且也有一定歷史的民族國家,自然,長期在一片地方肯定也會有爭端,歷史上泰國和緬甸就算「世仇」,打仗幾百年呢,不過,泰國東邊的鄰居越南在歷史上似乎和泰國沒有過太大爭鬥,這是咋回事呢?是越南人愛和平嗎?
  • 中國古代有個上古時期,這到底是指的什麼時候?
    中國古代有個上古時期,這到底是指的什麼時候?文|薦文史上古時期,現存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對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定義也因此不同,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有很多神話故事夸父逐日,共工和祝融撞斷不周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等很多神話故事,這些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嗎?這些是沒有的,都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上古時期也就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時候,那時候也是沒有文字的,所以這段時期都被稱為上古,太古時期。事實上,我們關於上古的「記憶」,多半都是後人想像出來的。
  • 古代琉球和中國什麼關係,到底是不是中國的領土!
    不過別看琉球的面積不算大,但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國人甚至把琉球視為中國的故土。那麼琉球和中國什麼關係,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故土?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琉球,也叫流求,其實在我國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唐朝時期琉球是指「澎湖以東」、「日本以南」散布在廣闊海洋上的一連串神秘而未知的蠻荒之島。明朝時期為區分琉球國和臺灣,將臺灣稱為「小琉球」,把琉球國稱為「大琉球」。
  • 在歷史上,越南與中國的關係是怎樣的?
    在今天,越南是與我國直接接壤的一個鄰國,而在歷史上,越南還曾與我國有過非同一般的關係。五代十國之前,先越南中北部長期屬於中國,是完完全全的中國領土,直到五代十國時期,越南領導者趁亂脫離了中國。不過,即使是在脫離中國,並且不斷擴張領土以後,越南依舊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下面就來詳細講述一下歷史上越南與中國的愛恨情仇。
  • 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芝士?
    所以,到底中國古代有沒有CHEESE,也就是芝士,也只能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來了解了。中國歷史上,對於乳、酪、酥、醍醐、乳腐的記載其實很多。然而,這些與今天我們所說的起司、芝士這個意義上的奶酪,其實都不太一樣。
  • 享國近2000年,春秋戰國時期最古老的諸侯國——越國是什麼國家?
    越國的起源啊,正史是記載夏朝的少康將自己庶子封於此地(《史記》記載),於越是庶子的名字,號為無餘,不過這個觀點不一定靠譜,畢竟《史記》編寫的時間離夏朝也2000年呢,不過,我們能確定越國是古代于越部落所建立的國家,其來源在古代各史料中眾說紛紜,古代史料有「越為禹後」和「越楚同源」兩種說法,現代部分學者認為越國可能是繼承江南地區古文化…
  •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先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再說四大醜女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那是說的古代四大美女。「沉魚」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個美女叫西施。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其實,她摸的應該是含羞草。恰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從此,「羞花」一詞專指楊玉環。四大美女真有這麼神嗎?應該不是,可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一直把她們作為美女的代表人物。
  • 外國在古代的時候到底叫中國什麼
    義大利教士衛匡國有些朋友問,到底我們中國China的稱呼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古代外國人到底如何稱呼我們的呢?在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敘述。現在很多人都把秦的英文為是Chin,做為中國Chin的詞源,主要理由有兩個方面:一是當時的秦國身處中國西部是連接歐亞的門戶,當西亞波斯等外族與中國接觸時,自然就整個中華大地的稱呼用秦來統稱。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到底是什麼嗎?
    我們上學時都學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指造紙術(漢朝)、指南針(東周)、火藥(隋唐)、活字印刷術(隋唐)。
  • 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
  •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中國和柬埔寨,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地緣關係
    1979年2月中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做出決定和實質掌權中國外交的鄧小平,戰爭持續時間很短,投入兵力大約20萬,但調動兵力達到了上百萬,傷亡27000餘人,雖然說這個代價比越南要少得多
  •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鮮古代是中國冊封國,只稱王不稱帝,而越南屬於「外王內帝」,即自己國內號「帝」,對中國稱
  • 對越反擊戰爆發時,越南「親華派」在幹什麼?
    然而在70年代後期蘇聯的經濟出現停滯期同時蘇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也存在已久。世界格局正在悄然變化。在70年代中葉,越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方的成員國在中國的幫助下成功抵禦了法國和美國、正式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越南本應該對中國的大力幫助表達感謝之際,但是隨之而來的事情使雙方的關係不僅沒有進一步變好,反而變著異常糟糕起來。
  • 古時南越是一個什麼國家?與今天的越南名字顛倒,兩者什麼關係?
    「越南」與古時「南越」,只是前後順序不同,兩者到底什麼關係?越南是我國南部的鄰國,位處廣西南部,不論是現在作為我國果蔬稻米重要的進口產地,還是歷史上和中國的關係一直都比較密切,這種關係,既有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從屬,也有戰爭對抗和文化對抗,其中關於版圖與民族一說更是耐人尋味。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如此內容顯然談不上是對朝貢關係的一種真正研究,而馬士的上述記述卻表明了迄今仍影響歐美學界的一種普遍認識,即:「在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籤訂以前,中國是沒有所謂現代的外交關係'的,因為傳統中國沒有用西方的國際公法處理對外關係,也沒有派外交使節到別的國家去。」按照上述的邏輯,朝貢關係是近代以前中國的傳統對外關係形態,因而無疑是落後的和理應被西方近代的條約制度取代的。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結局:紅顏薄命,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結局:紅顏薄命,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大家都知道,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她們的傳奇故事也廣為人知,很多關於根據她們故事改編的電視劇電影也很多:越女劍,昭君出塞,三國演義,唐明皇……在很多影視劇和文藝作品裡,她們貌美如仙,才色雙絕,和她們愛得纏綿悱惻的男方都是當世豪傑英雄,最終,她們有的平靜歸隱,有的幸福嫁人,有的成為女俠仗劍走天涯……但,那些都是虛構的故事
  • 越南人是中國人的後裔嗎?是漢族人嗎?
    越南最早和華夏文明發生關係是在秦始皇時期,當時的華夏文明正處在政治和文化同步擴張的時期,對於五嶺以南還處在原始狀態的各少數民族帶來了先進文化和生產力。秦朝滅亡後,秦軍大將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建立政權,管轄範圍包括了越南北部,並且向漢朝稱臣。趙佗在位時期,中華文化逐漸傳播開來。
  • 越南兩字源於歷史國名大越、大南的組合,大南的本意是中國之南
    中國人對越南這個國名往往有一層誤解,認為越南是一個詞,意思是「越地之南」,事實上,越南二字並非一個完整的詞語,「越」、「南」兩字均代表從越南這個國家——正如「中」、「華」二字均代表中國。越南兩字源於歷史國名大越、大南的組合,大越、大南同為越南的古代的名稱,大南的本意是中國之南,而非「越地之南」。「南」在「越南」一詞中並非一個方位,而是一個名詞。因此「南」這個字,本身也是越南的古代的國名,語言發音一直如此,與使用漢字、拼音文字並無關係。
  • 「五倫」的基礎和起點——古代夫婦關係文化
    《周易·序卦》說,天地間是先有夫婦,然後才有父子、君臣、上下等其他關係。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中,如果沒有夫婦,便不會有父子,不會有兄弟,也不會有君臣、有朋友,所以說丈夫與妻子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是「五倫」的基礎和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