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愛玉、敬玉、崇玉的意識達到了無以復加、頂禮膜拜的程度。古人以和田玉為代表,創立了物資、社會、精神為一體的玉意識。這個玉意識是玉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天性和傳統靈性的結晶,更是華夏民族的偉大思想建樹,這在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例。
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說:「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三千多年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的靈感。」從周朝開始,正如郭寶鈞所說:抽澤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考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周禮」中對君王和公侯大臣用玉做了規定,以用玉優劣表示不同官階等級和權力,用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提倡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克己復禮」的道德觀,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將「君子比德於玉」的觀念進一步發揮,具體闡明玉有「十一德」,即:「仁、義、禮、智、樂、忠、信、天、地、德、道」,加以規範「君子」的行為。「十一德」成為君子倫理道德和處世為人的最高行為準則。管仲在《管子》一書中稱玉有五德:「潤澤寬厚,仁也;表裡一致,義也;音舒聲遠,智也;硬折不撓,勇也;白淨無瑕,德也」。和田玉集「五德」、「十一德」於一身,從此,中華民族把愛玉、敬玉、崇玉的意識提高到一個理想鮮活的境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
傳說中的華夏先祖黃帝居住崑崙,以玉為食,並把玉種於鐘山,天地鬼神也以玉為食。偉大詩人屈原也嚮往著:「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漢朝皇帝服玉食以求長生不老,死後穿玉衣以求不朽。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玉的追求和崇拜。
國家之寶,皇室之珍,鎮國之璽,都離不開和田玉。商紂王臨死之前還取玉環身才自焚。春秋戰國,楚趙之爭,以完璧歸趙,免除戰爭。乾隆皇帝愛玉成癖,大陸和臺灣故宮博物院內收藏的上萬件玉雕作品大都為乾隆鍾愛,他每得一件都要提詩讚頌。
中國有句諺語叫:「有國必有玉,無玉不成國」。所以我們國家的「國」字即是四壁成壘的玉石大「國」。在民間玉還作為祈求吉祥、驅邪避兇、保佑平安、益壽延年、駐容美顏、傳世信物、饋贈禮品等之用。在語言文字中,玉成為一切美好圓滿的象徵,只要有一個詞冠以玉字,這個事物必然是美好吉祥、純潔、幸福的,如:玉女、玉卿、玉郎、玉顏、玉肌、玉骨、玉體、玉容、玉貌、玉華、玉茗、玉音、玉華、婷婷玉立、金口玉言、金玉良緣、金童玉女、金枝玉葉等等。
在文藝作品中,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紅樓夢》,就是以一塊「通靈寶玉」為主線,作者賦予玉石以鮮活的靈魂,通過賈寶玉、林黛玉動人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必然沒落的結局。以物寓情,以情育人,以玉的溫潤寬厚、堅韌純潔的特徵教育淨化世人的靈魂。《西遊記》中傳說的玉皇大帝是指天國的皇帝,天國應是一個美好和諧的天堂,人們肯定天堂的皇帝就是一位像和田玉一樣具有五德的長者,故將其尊稱為玉帝。
玉是高貴、純潔、友好、吉祥、和平、美麗的象徵。如果說魅力不朽是玉的寶貴特徵,那麼堅貞溫和則是中華民族的崇高精神。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主義民族氣節,「化幹戈為玉帛」的團結友好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格,「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概,「銳廉不撓」的勇於開拓、無私進取的大無畏精神,凡此種種都無不蘊含和彰顯了玉意識,在中華民族精神和高尚偉大的民族情操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之作用。
綜上所述,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逐漸認識了玉,利用了玉,由於玉的獨特品格,愛玉、敬玉、崇玉的意識不斷深化,最終賦予了玉鮮活的人文內涵,使玉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
微 粉 們 還 特 別 關 注 以 下 內 容
新疆玉平臺淘寶店 :
http://xjypt.taobao.com
新疆玉手機微店:
http://wd.koudai.com/s/175866943
(長按住可以複製地址,粘貼到瀏覽器打開)
新疆玉公眾平臺微信號:xjy358059
個人微信號:woai1276 QQ:283069024
歡迎互動交流合作洽談!
手機聯繫:18999352987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進入新疆玉微店參與活動!